資源簡介 課題1 燃燒和滅火第1課時【教材分析】《燃燒和滅火》是初中化學教材第七單元第一節的內容,第七單元是上冊教材的最后一個知識教學點。是學生在對生活中的常見物質如空氣、氧氣、二氧化碳和水等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學習的新內容。它對于以前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對于以后知識起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梁。課題從學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燃燒入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掌握燃燒的條件;根據學生日常生活中熄滅火的方法,引導分析歸納出滅火的原理和方法。通過學習,使學生再次體會,化學研究的就是我們身邊的物質,同時對于增強化學教學的實踐性、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都是極其重要的。【學情分析】學生已經掌握了有關氧氣、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并且有了一定的探究欲望和探究能力,對于燃燒與滅火的知識比較熟悉。在探究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時應盡量從學生熟悉的事物、現象等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實物、圖片、視頻及實驗等各種教學手段,精心設計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法分析】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減少板書,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動手、思考、討論,突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2、實驗探究法:通過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設計思路】本節課著重體現化學學習內容的現實性,使學生感受到化學來源于生活,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化學知識,化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化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對化學的應用意識。在教學中,利用課件中的視頻、圖片將大量的生活信息形象、真切的展示給學生。通過教師演示和學生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2)會運用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問題。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學習對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燃燒條件、滅火原理的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樂趣,激起對化學的學習欲望。(2)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去認識事物,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體會“科學是把雙刃劍”,只有掌握其規律,才能趨利避害。(3)了解火災危害與防護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教學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教學難點】燃燒條件的探究。【教學流程】【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1、通過一組圖片引入課題:燃燒與滅火;2、同學們,燃燒是一把“雙刃劍”啊!它在為我們帶來光明、溫暖的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災難。3、緊接著教師提出“燃燒”的定義; 1、學生借助圖片,體會“火”是一把“雙刃劍”。2、學生根據想象情形接受“燃燒”的定義。(板書)燃燒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并能根據情形進行歸納總結。【設疑】日常生活中燃燒現象屢見不鮮,那么物質燃燒到底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這一問題。組織學生交流和討論,初步得出燃燒所需要的條件。 活動與探究一:(1)把一根小木條和一根玻璃棒放在酒精燈上點燃。(2)用鑷子分別夾取一個蘸有水、一個沒蘸水的小棉花團,放到酒精燈的火焰上片刻。(3)分別點燃兩支小蠟燭,將其中的一支用燒杯罩住。交流與討論通過上述實驗,你能得出物質燃燒與哪些因素有關?活動小結燃燒需要的條件是: 。 1、通過簡單的實驗,從活動中思考并悟出燃燒的條件。2、培養學生實驗與探究的能力。【 實驗探究】(1)在500 mL的燒杯中注入400 mL熱水,并放入一小塊白磷。在燒杯上蓋一個薄銅片,銅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紅磷,另一端放一小塊已用濾紙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觀察現象。(2)、用導管對準上述燒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氣,觀察現象。【 討論和交流】引導并組織同學進行思考,得出什么是燃燒的現象,進一步得出燃燒的條件 活動與探究二:1、觀察實驗現象2、討論與交流下列問題(1) 上述實驗中,為什么薄銅片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2) 為什么銅片的白磷燃燒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燒?(3) 本來在熱水中不燃燒的白磷,為什么在通入空氣后卻燃燒了?(4) 綜上所述,燃燒需要什么條件?3、活動小結:(板書)燃燒需要三個條件:可燃物、氧氣(或空氣)、達到燃燒時所需要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三個條件要同時滿足,缺一不可。 由不同的實驗事實再次得出燃燒所需要的條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嚴謹的思維方式,了解對比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 分析和歸納】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理解燃燒與滅火的關系,從而得出滅火的原理或方法。【 學以致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并對每個問題進行小結。活動與探究三:1、 討論與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學們有過滅火的經驗嗎?談談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滅火措施。2、 實驗:如圖點燃三支蠟燭,在其中一支蠟燭上扣一只燒杯;將另兩支蠟燭放在燒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燒杯中加適量碳酸鈉和鹽酸,觀察現象并分析原因。3、 討論與交流(1)你如何熄滅蠟燭?(2)炒菜時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如何處理?為什么?(3)撲滅森林火災時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將大火蔓延線路前的一片樹木砍掉,為什么?4、活動小結:(板書)滅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2)隔絕氧氣(或空氣)(2)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三者任滿足其一 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入手,了解燃燒與滅火的關系。在通過一組簡單的實驗,進一步分析得出幾種常見的滅火方法。 通過討論并解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滅火措施,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理解燃燒與滅火的關系,突破難點。 【聯系實際】多媒體展示“家庭遠離火災”火場逃生方法 觀看火場逃生方法,分析討論。 通過多媒體展示,使學生學會基本的防火、滅火及火災現場的自救方法。【歸納小結】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通過這節課你獲得了哪些知識? 學生回顧 歸納小結【鞏固練習】幻燈片出示練習題 學生回答 鞏固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作業布置 教材135頁第6題 鞏固提高板書設計 課題1 燃燒和滅火燃燒: 二、燃燒的條件: 1、可燃物; 2、必須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3、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三、滅火的原理:1、隔絕空氣或氧氣將可燃物與可燃物隔離 3、降低溫度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 四、滅火的方法和火災中自救附:【鞏固練習】1 、下列關于燃燒的敘述正確的是( )A燃燒是一種物理變化B燃燒是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C有發光發熱的變化一定是燃燒D凡是燃燒的物質一定有火焰產生2、物質燃燒必須 條件:(1)物質要具有 ; (2)可燃物要與 ;(3)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要的 ,這個溫度稱為可燃物的 。3.將下列滅火措施的標號填在各小題后的括號內:(A)隔絕空氣 (B)移開可燃物 (C)使可燃物的溫度低于著火點(1)油鍋著火時,加上鍋蓋 ( )(2)消防隊員用冷水澆滅燃著的可燃物 ( )(3)將沙土鋪灑在燃燒的化學藥品上 ( )(4)草原著火時,在著火地周圍割除草,打出防火道 ( )4.點燃一根蠟燭,要將其熄滅,有以下方法,請簡要說明滅火原理。(1)用沙土覆蓋,結果蠟燭熄滅了。( )(2)剪去蠟燭的燭芯,或在蠟燭的下面截取其中的一大段,蠟燭很快熄滅。( )(3)在點燃的蠟燭上方倒扣一只燒杯,由于蠟燭燃燒不斷地消耗氧氣,當氧氣量不足時,蠟燭熄滅。( )(4)用濕布覆蓋,結果蠟燭熄滅了。( )(5)向燃燒的蠟燭上澆水,結果蠟燭熄滅了。( )(6)用嘴對著燃燒的蠟燭用力吹氣, 結果蠟燭熄滅了。( )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創設情境,引入新課交流反思,評價反饋實驗探究,歸納總結驗證燃燒條件,鞏固提高演示實驗活動探究反思升華,滅火的原理活動探究應用拓展,發散探究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