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案 碳的單質1、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金剛石與石墨的特性及主要用途,認識幾種無定形碳及其主要用途。2、了解物質的結構、性質和用途之間的關系。3、 知道一種元素可以因結構不同而能組成幾種不同的單質,結構不同則性質不同。4、認識碳的性質,了解碳和一氧化碳的燃燒及其產物,知道完全燃燒和不完全燃燒的含義。5、了解CO的毒性及使用煤爐的安全知識。6、理解碳及其氧化物的相互轉化關系。過程與方法1、通過活動與探究,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2、能用變化發展的觀點認識碳的單質。會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會到只有了解化學,才能利用化學、改造自然,激發學生探求化學知識的興趣。2、了解CO的毒性,樹立安全意識。2、 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明確物質結構、性質與用途的關系,C和CO的性質。【教學難點】碳的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碳及其氧化物的相互轉化關系。3、 教學過程【引入】鉛筆,是生活中常見的工具,那么,同學們知道鉛筆可以用來做什么嗎?【學生回答】寫字、畫畫【敘述】在化學家的眼里,生活中處處有化學。那么,鉛筆當然用來完成除了寫字、畫畫以外的事。【實驗演示】1、鉛筆芯的導電性實驗2、鉛筆芯潤滑生銹的鎖【解釋】鉛筆芯可以在實驗中充當電極或是用來做潤滑劑,是因為鉛筆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它是碳的一種單質。【板書】課題 碳的單質【提問】那么,鉛筆芯的上述作用,體現了石墨具有哪些性質呢?【學生回答】黑色 軟 滑 良好的導電性【總結】研究物質的思路一:物質的用途推導性質 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討論】根據思路一判斷石墨的其它性質和用途【敘述】石墨是碳的一種單質,而在碳的大家族中,還有許多其它的碳的單質。【介紹】碳的其它單質:金剛石 無定型碳 足球烯【閱讀課本并討論】1、碳這些單質有哪些用途?2、這些用途又體現碳單質的哪些性質?【板書】一、性質→用途 用途→性質【提問】為什么,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單質,但是,性質卻千差萬別呢?【引導】當我們碰到宏觀問題沒有辦法解決的時候,我們往往可以從微觀角度分析本質原因。【動畫投影】金剛石和石墨的分子結構(原子的排列方式)【總結】研究物質的思路二:原子的排列方式(或分子結構)決定物理性質【板書】二、原子的排列方式→物理性質【轉】鉆石的故事——《一顆燃燒的鉆石》【敘述】金剛石之所以可以燃燒,是因為金剛石是碳元素組成的一種單質。這是,科學家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得出來的結論。。那么,我們站科學巨人的肩膀上也來體驗一下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科學探究】石墨、無定型碳等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實驗用品提供】氧氣 澄清石灰水 酒精燈 燒杯 燃燒匙【學生活動】設計實驗——實驗驗證——記錄現象——分析結論——討論交流【總結】研究物質的思路三:產物的組成可以推導反應物的組成,反之,反應物的組成也可以推導產物的組成。【補充說明】當然,在實驗中要證明木炭只由碳元素組成,我們還需要分析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質量,再推導各元素的質量,這些內容我們以后再進行學習。【敘述】碳不僅具有可燃性,還具有還原性。【投影】煤爐里的化學【敘述】小小一個煤爐,里頭發生了多個化學反應。當氧氣充足的時候,碳和氧氣生成二氧化碳。體現碳具有可燃性。當氧氣不足的時候,在高溫條件下,碳可以和二氧化碳反應,將二氧化碳中的“氧”奪走一部分,生成一氧化碳。這就是碳的“還原性”。同時,上述兩個反應也可以看成是碳在氧氣不足的條件下,發生不完全燃燒生成一氧化碳。【小結一】投影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學生以填表形式匯報本節知識。【小結二】投影展示本節課學習時所使用的思維方法。【小結三】本節課我們還學習了碳的完全燃燒和不完全燃燒,為了提高燃料的使用率以及燃料燃燒的安全性和環保,我們要促進燃料使用時發生完全燃燒。【作業】以《我是 》為題,寫一篇小短文介紹碳的一種單質。要求:1、描述某種碳單質的性質和用途;2、字數300左右。4、 板書設計碳的單質1、 性質決定用途 用途推導性質金剛石 石墨 無定型碳物理性質 硬、折光性好 軟、黑、滑、導電性好、耐高溫 活性炭:吸附性化學性質 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可燃性、還原性用途 貴重飾品勘探鉆頭玻璃刀軸承等 鉛筆芯、電極、潤滑劑、冶金坩堝等 木炭、焦炭做燃料、活性炭做吸附劑、炭黑用于寫字作畫2、 原子的排列方式決定物理性質3、 生成物的組成 反應物的組成課后反思《碳的單質》教學反思本節課值得我今后繼續堅持發揚之處:1、教學設計可操作性強,授課時脈絡清晰、節奏明快,實現了我的設計意圖。本節課從生活中常見物質“鉛筆”的用途入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很自然地引出石墨的用途和性質,進一步進出碳的各種單質。新課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不同單質碳的物理性質、可燃性和還原性。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在教學中我盡可能多結合實例。例如,將單質碳的可燃性時,我借鑒《一顆燃燒的鉆石》的故事,提出貴重華美的鉆石原來也只是由碳元素組成。2、突出強化了化學緊密聯系社會生活的功能,如“煤爐里的化學”等。3、強化了化學的功能價值,重視學生學習思維能力的培養。如,學習不同碳單質的物理性質時,采用從用途推導性質,再列舉石墨的性質,學生嘗試推導用途的方式,并在學習其它碳單質的性質和用途時,加以鞏固這種思路。全課多次對研究物質的思路進行歸納,并在課堂小結中總結。體現了化學的重要功能是研究新的物質,服務社會。4、采用探究式教學,證明不同的碳的單質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學生在這個實驗中體驗了研究物質組成的方法以及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實現課堂教學中實驗教學的有效性。5、注重分析化學概念,如“還原反應”。6、師生互動好,體現了參與式教學的理念。本節課我和學生互動好,課堂效果好,效率高.練習題的選擇富有針對性,能照顧大多數同學,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從整個課堂來看,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的掌握較好,做題的正確率較高。7、.能夠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講練結合。教學中注重對學法的指導,能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當然,也有需要值得反思指出:1、物質組成的探究實驗中,還需要補充數據來說明問題,否則學生無法得出碳只有一種元素組成的結論。2、應該聯系平羅的具體實際,如焦炭。3、應該注意教學的細節,如學生能否看清板書。4、有重復的現象,如化學方程式的書寫。5、可以適當改變課堂學習形式,如,討論可以改為競賽。這樣能夠更好地調動課堂氛圍。說課稿《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第一課時)說課稿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位于科學版化學教材九年級第五章《燃料》的第二節。本課題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碳的單質,第二部分介紹碳的燃燒。今天我主要說一說第一部分的教學內容。這部分主要介紹了金剛石的“硬”、石墨的軟和導電性以及C60分子的結構特點。在介紹石墨的同時又穿插介紹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學生樹立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結構的觀點。掌握了這一重要化學思想后,可以使學生更好的體會學習化學的意義。由于本書第四章化學抽象內容較多,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有所下降。而本節課教材圖文并茂并聯系最新科技成就,教學內容緊貼實際生活、生動有趣,可以重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學情分析】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征,可知他們對新鮮事物有趣的現象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想動手試一試、做一做。而這節課的知識就是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比如鉆石、玻璃刀、鉛筆等,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親手嘗試做探究實驗如石墨電極和鉛筆芯的導電性、觸摸鉛筆芯粉末、木炭吸附性實驗等可以充分的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三維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知識水平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5、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金剛石與石墨的特性及主要用途,認識幾種無定形碳及其主要用途。2、了解物質的結構、性質和用途之間的關系。3、 知道一種元素可以因結構不同而能組成幾種不同的單質,結構不同則性質不同。4、認識碳的性質,了解碳和一氧化碳的燃燒及其產物,知道完全燃燒和不完全燃燒的含義。5、了解CO的毒性及使用煤爐的安全知識。6、理解碳及其氧化物的相互轉化關系。過程與方法1、通過活動與探究,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2、能用變化發展的觀點認識碳的單質。會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會到只有了解化學,才能利用化學、改造自然,激發學生探求化學知識的興趣。2、了解CO的毒性,樹立安全意識。6、 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明確物質結構、性質與用途的關系,C和CO的性質。【教學難點】碳的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碳及其氧化物的相互轉化關系。 突出重點的方法:通過多媒體課件的介紹金剛石石墨的視頻控件的播放,豐富了課堂內容同時使科學知識變的生動具體形象,,使學生輕松了解掌握金剛石、石墨的性質及用途。同時在教師演示和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對金剛石、石墨的性質和用途進行觀察、分析,比較。 突破難點的途徑: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金剛石、石墨的立體結構模擬視頻,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使學生形成立體模型,理解其結構的區別。 三、教法及學法指導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節課是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多種形式并存的課型。在教學過程中采取課前學生根據學案自學,課堂上采取新穎環節激趣、視頻輔助教學、動畫模擬微觀結構、學生實驗探究、交互練習等多種形式。整個教學過程中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 四、教學程序 (一)、課前預習 學生根據導學案內容進行課前預習,包括自學課本知識、上網查閱相關資料(鉛筆的由來等)。(二)課堂探究 1、實驗導入, 激發興趣。(3′) 本課是以研究物質的思路為線索的(包括四個環節)。開始設置問題,鉛筆可以用來做什么?然后用鉛筆芯完成導電、開鎖等實驗,用學生意想不到的方式和學生慣性思維形成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2、教學活動環節,環環相扣(27′) 第一環節:研究物質的思路初步養成 (5′)通過視頻和精美圖片介紹石墨的性質和用途,學生再通過討論、比較石墨的性質和用途,總結出 研究物質的思路一:性質決定用途,用途反推性質。 第二環節:用“預測”方式鞏固思維 (10′) 通過視頻和圖片介紹多種碳的單質。并通過閱讀加深學生對于文字信息的獲取能力,了解碳的不同單質的不同用途。通過討論和交流學習,學生預測不同碳單質的不同物理性質。 并用表格形式展示學生的討論結果,使學生的思維立體化、直觀化。第三環節:從微觀角度解釋問題 (12′)用動畫演示金剛石和石墨的微觀構成,使抽象的想象變成直觀的模型,培養學生遇到宏觀問題時能用微觀的觀點去思考的習慣。 第四環節:用實驗方式驗證問題(8′) 首先用神奇的故事使學生的思路從物理性質轉到化學性質上。再通過設計實驗驗證碳單質的元素組成,介紹碳的可燃性。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了探究物質組成的方法、物質檢驗的方法、培養了動手能力和總結、評價的能力,形成用實驗驗證猜想的思維習慣。 3、 本課小結,交流評價 (5′) 本節課你的收獲是什么?學生自由回答總結本課內容,教師提示從三維教學目標的三方面進行反思,談體會、談收獲。(師評、互評、自評) 4、布置作業,鞏固知識 (2′) 寫一篇有關碳單質的小短文,通過短文評價學生對于碳單質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同時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五、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 【教學效果預測】 本節課的教學知識貼近生活,難度不大。利用多媒體加大教學容量。提供給學生大量生動的感觀材料,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同時利用圖像的色彩刺激,視頻的動感變幻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由實驗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中設計了分組探究實驗,從而能調動他們的探究欲望,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附Ⅰ:【板書設計】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和簡節性使學生一目了然。 碳的單質1、 性質決定用途 用途推導性質金剛石 石墨 無定型碳物理性質 硬、折光性好 軟、黑、滑、導電性好、耐高溫 活性炭:吸附性化學性質 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可燃性、還原性用途 貴重飾品勘探鉆頭玻璃刀軸承等 鉛筆芯、電極、潤滑劑、冶金坩堝等 木炭、焦炭做燃料、活性炭做吸附劑、炭黑用于寫字作畫2、 原子的排列方式決定物理性質3、 生成物的組成 反應物的組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