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金屬的化學性質 課型 新課 修訂區:教學目標 (1)通過探討常見金屬鎂、鋁、鐵、銅等與氧氣,酸溶液和鹽溶液的反應,并從中歸納出幾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2)了解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的區別,并能正確區它們; (3)通過對實驗的探究、分析,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與交流、合作的協作精神。重點 通過對金屬活動性實驗的設計和實驗分析,歸納出幾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難點 通過對金屬活動性實驗的設計和實驗分析,歸納出幾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設計思想 1、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主題:借助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以及通過探究金屬參加化學反應的簡單規律得出金屬活動性順序,并運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1、以圖片的實際作用體現的化學性質作為課堂引入,一方面復習金屬的物理知識,另一方面引出金屬的化學性質,從而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 2、引導學生探究:從金屬與氧氣的反應,與酸溶液的反應和鹽溶液的三大部分去探究金屬的性質。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的問題設計、組織和引導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實驗的基礎上組織好討論,這是有關金屬活動性順序探究活動能否成功的重要條件。 2.學情分析 1.在學習本課之前已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金屬的物理性質和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學生已經知道了鎂帶、鐵絲能在氧氣中燃燒,銅能與氧氣反應,鎂與鹽酸、硫酸反應等事實,提前復習反應現象、反應條件及化學教學過程: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技術支持 設計意圖第一環節:引入新課 【圖片】金屬材料 【講解】金屬的用途不僅和物理性質有關,還和金屬的化學性質有關。 觀看 圖片展示 引出金屬的其它化學性質。第二環節:金屬和氧氣的反應 【提問】請大家回顧下列金屬和氧氣的反應并書寫化學方程式: 鎂和氧氣 鐵和氧氣 銅和氧氣 【結論】金屬活潑性:鎂鐵銅 思考, 2Mg+ O2 加熱 2Mg O 2Cu+O2 加熱 2CuO 3Fe+2O2 加熱 Fe 3O4 視頻 學會通過金屬和氧氣反應難易來判斷金屬活動性大小第三環節:金屬和酸的反應 【實驗】完成下列金屬和酸反應的實驗并記錄實驗現象: 稀鹽酸實驗現象化學方程式鎂鐵鐵銅鋅鋁【分析】以上實驗可以看出,Zn、Mg能置換出鹽酸或稀硫酸中的氫元素,而銅不能置換出酸中的氫元素。由此得出,這幾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Mg Zn Cu 【結論】金屬活潑性:Mg Zn Cu 回答:Mg+2HCl→ MgCl2+ H2↑大量氣泡 Zn+H2SO4→ ZnSO4+ H2↑少量氣泡 Cu+H2SO4→ 沒有氣泡 實驗 學會通過金屬和酸溶液能否反應來判斷金屬活動性大小第四環節:金屬和鹽溶液的反應 實驗現象化學方程式鎂鐵和硫酸銅銅和硝酸銀 【實驗】完成下列金屬和鹽溶液的反應并記錄實驗現象: 【小結】金屬活潑性:鎂鐵銅: 位于前面的金屬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換出來。 【結論】從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總結出常見金屬在溶液中的活動性順序如下: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屬活動性由強逐漸減弱 【結論】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金屬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動性就越強; 回答:Fe+CuSO4→FeSO4 + Cu 鐵片表面析出紅色固體 Cu+2AgNO3→Cu(NO3)2+2Ag 銅片表面析出黑色固體 PPT 學會通過金屬和鹽溶液能否反應來判斷金屬活動性大小置 換 反 應 【討論】請大家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物質類別如單質、化合物的角度分析,這些反應有什么特點?它與我們學習過的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的特點是否相同? 【評價】化學上,我們把具有這一特點的反應叫做置換反應。 特點:A + BC→ B + AC 思考、交流、討論,總結: 這些反應的特點是: 由一種單質跟一種化合物起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其特點不同于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 PPT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 問題與思考: 1.銀、鉑、金等經常被用作貴重首飾這與它們的化學性質穩定有很大關系,試想,用鐵做首飾行嗎? 2.波爾多液是一種農業上常用的殺菌劑,它是由硫酸銅、石灰加水配制而成,為什么不能用鐵制容器來配制波爾多液? 3.不法商販常常用鋁制的假銀元坑害消費者,小明在市場上買了一枚銀元,請你用化學方法幫他鑒別這枚銀元的真假。 思考,回答 學以致用感悟與收獲 1.金屬能與氧氣、酸以及某些鹽溶液發生化學反應。 2.金屬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動性就越強。位于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鹽酸、稀硫酸中的氫。 3.位于前面金屬能把位于后面金屬從它們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換出來。 思考,回答 培養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所需教學材料與資源:(信息化資源與教學支撐環境等) PPT,視頻,相關實驗器材板書設計: §6.1.2金屬和酸、鹽的反應 一、金屬與氧氣反應 二、金屬與酸反應 三、金屬與鹽溶液反應 金屬活動順序 鉀 鈣 鈉 鎂 鋁 鋅 鐵 錫 鉛 (氫) 銅 汞 銀 鉑 金 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 四、置換反應 1.定義:2.特點:A + BC →B + AC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