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一:燃燒與滅火【教材分析】本課題包括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燒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本課題從幾幅有關燃燒的圖畫引入,進而研究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教材采用從實驗現象觀察,通過分析得出結論的方法來探討燃燒的條件以及滅火的原理,學生可以通過親身體驗和思考掌握知識。【學情分析】本教材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學習,內容注重源于生活,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學習過程中,學生易出現對“著火點”的概念的理解不夠,有的學生會認為滅火的方法之一是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設計意圖】本節課所講內容“燃燒與滅火”,在小學五年級自然課上學生學過,因此學生是有一定理論基礎的,也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的。于是我將燃燒的條件設計為探究實驗。本節課內容較多,我利用火柴將之串聯,分別引出燃燒的條件,可燃物點燃的方式,燃燒劇烈程度(燃燒是否旺盛)的影響因素及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從而引發學生的興趣。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突出“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教學理念,本課采用了“創設情境”教學與“探究式學習”教學模式。在探究物質燃燒條件的過程中,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循環設計,讓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并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同時,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融入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同時也為學生的思維發展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發展多元智能,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理念。我將演示實驗進行了改進,不僅操作簡便,同時減少了污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學習目標】1、知識與技能(1)認識燃燒的條件與滅火原理。(2)通過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在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3).能用化學科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燒現象。2、過程與方法(1)運用比較、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2)運用主動探究的方法,設計實驗,學習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2)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3)樹立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學習重點】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學習難點】燃燒條件的實驗探究,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準備】燒杯 錐形瓶 酒精燈 鑷子 火柴 蠟燭 小石子 小煤塊紅磷 白磷 熱水 自制課件和教具【教學設計】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創設問題情景 觀察與火有關的圖片 屏顯燃燒圖片燃燒的概念 回憶以前學過的物質燃燒總結燃燒的概念 屏顯碳、鐵、硫、磷的燃燒引導學生歸納燃燒的概念燃燒條件探究 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探究交流、討論 指導學生實驗引導學生探究總結燃燒條件進一步認識燃燒條件 觀察實驗討論分析 演示實驗、提出問題引導、分析、歸納滅火及滅火原理和方法 參與滅火行動從滅火實踐中總結出滅火的原理及方法 提出問題(如何滅火)指導歸納滅火原理及方法【學習過程】【引入新課】【屏顯】:與火有關的圖片【講述】:這些現象都與火有關,火是物質燃燒時的一種現象。什么是燃燒呢?請同學們回憶我們學習過幾種物質燃燒的現象。【屏顯】:事例 觀察到的現象木炭的燃燒 發光放熱生成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硫的燃燒 發光放熱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鐵絲的燃燒 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紅磷的燃燒 發出黃光冒大量的白煙【小結】:燃燒是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推進新課】【設問】: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猜想一下燃燒需要什么條件呢?【猜想】:1、可能需要物質與氧氣或空氣接觸2、可能物質要具有可燃性3、可能要達到某一溫度物質才能燃燒……【設計實驗】: 1、點燃火柴梗和小石子2、點燃兩支蠟燭,然后用燒杯罩住其中一支3、在酒精燈上分別點燃火柴梗和小煤塊【分組實驗】: 教師指導學生動手學生觀察現象、討論、分析【屏顯】:燃燒的條件1、燃燒要具有可燃物2、物質與氧氣或空氣接觸3、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設問】:物質燃燒的條件是具備其一還是同時具備呢?【回答】有的回答:同時;有的疑惑。【講述】為了進一步探究燃燒條件,我們設計如下實驗:【探究】:教師演示,盛有紅磷和白磷的試管放入熱水中,水中放有白磷,觀察。(提示:白磷的著火點40攝氏度,紅磷的著火點240攝氏度)學生觀察現象,討論分析【討論】怎樣使水中的白磷燃燒起來呢?【探究】向熱水中通入空氣或氧氣【討論】:1、試管中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2、試管中的白磷燃燒而燒杯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說明燃燒還需要什么條件?3、熱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氣(或空氣)后燃燒再次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4、綜合上述討論,可以得出燃燒需要哪些條件?【屏顯】:燃燒的條件1、燃燒要具有可燃物2、物質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同時具備,缺一不可3、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活動】 引導學生動手點燃火柴思考:將火柴平放、頭朝上、頭朝下、潤濕分別有什么現象?為什么?說明物質燃燒劇烈程度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活動:1、點燃火柴 2、將火柴平放、頭朝上、頭朝下、潤濕引導學生回答、分析總結:燃燒劇烈程度的影響因素:可燃物性質、周圍溫度、潮濕程度、物質與氧氣接觸面(顆粒大小)、氧氣的濃度等。【講述】:我們知道,火可以造福人類,若使用不當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屏顯】:火災圖片、滅火現場圖片【講述】在生活中有滅火經驗嗎?【回答】:【活動】:點燃蠟燭讓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熄滅。可能的熄滅方法:吹滅、罩滅、、用水熄滅、剪去燭芯……【問】每種不同的方法為什么可以滅火?【回答】兩位同學,分別說滅火方法和滅火原理。分析、屏顯小結:滅火原理1、可燃物:清除可燃物2、氧氣(或空氣):隔絕氧氣(或空氣)3、溫度達到著火點:使溫度降至著火點以下【注】:燃燒條件三個缺一不可,而缺少一個條件即可滅火。滅火原理:破壞燃燒條件:1、清除可燃物2、 隔絕氧氣(或空氣)3、使溫度降至著火點以下【思考】:面對火災應如何滅火、如何自救?課后查閱火災逃生與自救、消防安全標志及滅火器的有關知識。【課堂小結】: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鞏固練習】:1、(填空)下列滅火事實的方法和原理滅火事實 滅火方法 滅火原理熄滅酒精燈 燈帽蓋滅 隔絕空氣熄滅炒菜油鍋著火 鍋蓋蓋滅 隔絕空氣撲滅森林火災 砍出隔離帶 清除可燃物熄滅燃著的煤氣灶 關閉閥門 隔離可燃物長期堆放的雜物 用水澆滅 降低溫度至著火點以下2、思考:為什么爐火用扇子扇越扇越旺,而燭火用扇子一扇就滅?3討論:運用所學知識理解下列成語或俗語:釜底抽薪、火上澆油、水火不容、紙包不住火【布置作業】:1、習題4、62、【課外學習】網上搜索“易燃易爆物”,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識。【板書設計】: 課題1燃燒與滅火一、燃燒條件:1、燃燒要具有可燃物2、物質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同時具備,缺一不可3、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二、滅火原理與方法1、滅火原理:破壞燃燒條件2、滅火方法:(1)清除可燃物(2)隔絕氧氣(或空氣)(3)使溫度降至著火點以下【教 后 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