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和滅火教學目標:一、 知識與技能:1、 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2、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3、 通過活動和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二、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內容的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使學生認識科學地研究燃燒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提高他們對自然現象的探究欲,培養他們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2、 通過對燃燒和滅火的學習,培養學生認識問題要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教育學生要掌握安全知識、珍愛生命。教學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教學難點:用燃燒和滅火的原理解釋一些現象。教學用品:課件 、微機教學過程:出示教學目標:課件展示,直接通過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一.燃燒的條件[實驗7-1]活動與探究,通過課件演示。在500 mL的燒杯中注入400 mL熱水,并放入小鐵蓋中一小塊白磷。在燒杯上蓋一片薄銅片,銅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紅磷,另一端放一小塊已用濾紙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圖所示——課件展示),展示實驗并要求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回答:現象:銅片上白磷燃燒,發黃光,放熱,產生大量白煙。銅片的紅磷和熱水中的白磷都不燃燒。用導管對準燒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氣(或空氣),觀察現象。引導學生回答:現象:熱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氣的條件下燃燒,發黃光,放熱,產生大量白煙。補充內容:1、紅磷和白磷的化學式?——P2、它們燃燒的化學方程式一樣嗎?試寫出來。(點燃)4P+5O2===2P2O5【小結】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討論下列問題:1.由上述實驗中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2.由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還需要什么條件?3.由本來在熱水中不燃燒的白磷,在通入氧氣(或空氣)后燃燒的事實,再次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4.將石塊放在酒精燈上加熱,石塊能燃燒嗎?5.綜合上述討論,可得出燃燒需要哪些條件?燃燒: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分析】銅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溫度都達到了著火點,不同的是銅片上的白磷與空氣接觸了而水中的沒有,這就說明物質必須與氧氣接觸才能燃燒;銅片上的白磷與紅磷同在空氣中,其溫度相同,但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說明物質要燃燒還得使其達到一定的溫度(著火點)。【小結】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2)氧氣(或空氣);(3)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表7-1 在通常狀況下一些常見物質的著火點物 質 白 磷 紅 磷 木 材 木 炭 乙醇(酒精) 無煙煤著火點/℃ 40 240 250-330 320-370 700-750拓展提問:根據白磷的著火點,同學們試想,白磷應該怎樣存放?學生:應密封保存,放在水中,剛才實驗中已經看到。簡單介紹:物質的著火點是不會改變的,物質燃燒的現象與物質的質量、與氧氣的接住面積、氧氣的濃度等都有關系。(本知識點不做重點講解。)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滅火的原理:如果破壞燃燒的條件,使燃燒反應停止。討論:根據燃燒的條件推論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學生不能總結時可舉出例子,讓同學們列舉滅火的方法,然后總結:如:棉被著火怎樣熄滅?用水、用被子蓋、用土蓋等。1、清除可燃物2、隔絕氧氣(空氣)3、使溫度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而不是降低著火點(人工降雨滅火)展示課件:實驗7-1點燃三支蠟燭,在其中一支蠟燭上扣一只燒杯;將另兩支蠟燭放在燒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燒杯中加適量碳酸鈉和鹽酸,觀察現象并分析原因。現 象 倒扣的燒杯中的蠟燭一會熄滅;正放燒杯中的蠟燭燃燒情況不變,加入碳酸鈉和鹽酸的燒杯中的蠟燭很快熄滅。分 析 倒扣的燒杯中的蠟燭因缺氧而熄滅;正放燒杯中的蠟燭與氧氣接觸,溫度保持在其著火點以上,所以燃燒持續;加入碳酸鈉和鹽酸的燒杯中,產生了大量不支持燃燒的二氧化碳,使蠟燭熄滅。說明可燃物置于隔絕空氣(或氧氣)的條件下,能達到滅火的目的。想一想P126圖中所示的滅火方法是在破壞燃燒的哪個條件?拓展實驗:用一燒杯罩在燃著的階梯型蠟燭上,同學們試想能觀察到什么現象?試分析原因。所以我們在發生火災逃生時應該怎樣做?(匍匐前進,同時用濕毛巾捂著口鼻,越接近地面,含氧量越高,有害氣體越少。)活動與探究:試根據滅火的原理和上述實驗,設計一個簡易的滅火器(展示課件——圖7-9)。拓展討論:滅火器的工作原理中所用的藥品與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藥品能相互替換嗎?討論結果:不能,根據需要所需的反應的速率不同。討論下面是一些滅火的實例,試分析其滅火的原理:1.炒菜時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可用鍋蓋蓋火;2.堆放雜物的紙箱著火時,可用水撲滅;3.撲滅森林火災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將大伙蔓延線路前的一片樹木砍掉。展示課件表7-2 幾種常用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和適用范圍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間內急劇地燃燒,就會在短時間內聚積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迅速膨脹而引起爆炸。提示學生爆炸中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蒸汽鍋爐爆炸、高壓鍋爆炸、輪胎爆炸屬于物理變化。除了可燃性氣體能發生爆炸外,面粉、煤粉等粉塵也能發生爆炸嗎?實驗7-10,展示課件:如P128圖Ⅰ所示,剪去空金屬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屬罐和小塑料瓶的底側各打一個比橡皮管外徑略小的小孔,連接好裝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點燃蠟燭,用塑料蓋蓋住罐(如圖Ⅱ所示)。從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氣(人距離該裝置遠一些),使面粉充滿罐,觀察現象并分析原因。我們知道,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就越劇烈。這就是油庫、面粉加工廠、紡織廠和煤礦的礦井內,都標有“嚴禁煙火”字樣或圖標的原因,因為這些地方的空氣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氣體或粉塵,它們接觸到明火,就有發生爆炸的危險。在生產、運輸、使用和貯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時,必須嚴格遵守有關規定,絕不允許違章操作。上圖示意的就是一些與燃燒和爆炸有關的圖標。板書設計:(課件展示)課題一 燃燒和滅火一、燃燒及燃燒的條件燃燒:可燃物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燃燒需要的三個條件:1、可燃物2、與氧氣(空氣)接觸3、達到可燃物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破壞燃燒的條件,使反應停止1、清除可燃物2、隔絕氧氣3、使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降低的不是著火點)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