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氧化碳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氧化碳》是第六單元課題3的第2課時。本單元是系統地學習過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后完整的學習元素和化合物知識體系的一個單元,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本節課主要介紹CO的性質和用途,為第八單元中金屬的冶煉做準備。(二)學習目標基于以上我對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四個學習目標:1、知道CO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用途。CO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用途是本節課的基礎知識,每個學生必須達標。2、能夠書寫CO還原金屬氧化物的化學方程式。通過對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強化CO的還原性,同時為第8單元冶煉金屬奠定基礎。3、知道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CO中毒。4、會比較鑒別CO和CO2。(三)教學重點、難點學習重點: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學習難點: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比較和鑒別二、學情分析1.學生已對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性質有所掌握,日常生活中對一氧化碳略有了解。2.學生通過對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化學課充滿興趣,學生對單質碳的還原性有所掌握,學習一氧化碳的還原性難度有所減小。3、由于不是在本校教學,對學生的學習進度不清楚,因此對課題的選取上不敢太靠后,怕學生的知識銜接不上。對學生的化學基礎以及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清楚,學習過程的設計上三、說教法【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已經確定了,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進行一氧化碳的教學時,我從比較一氧化碳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組成的差異入手,采用對比的方法,用對比二氧化碳的性質來認識一氧化碳,以性質為中心,結合性質講用途,使性質、用途緊密聯系。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四、說學法【我們知道,教學的宗旨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因此,為了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進行學習:】1.指導學生用分析、對比的思維方法,使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發生聯系。比如可以從密度、溶解性、收集方法等方面將“CO”與之前學習過的“CO2” “O2”或者“H2”進行對比。2、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視頻,讓學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 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逐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四、教學過程以上是我的教學理念,而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教學理念融入到教學中。所以在教學程序上,我把本節課分為以下幾個環節,分別為第一個環節:復習鞏固引導學生復習CO2的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復習鞏固上節課內容。第二個環節:導入新課[導入]:一氧化碳分子比二氧化碳分子少一個氧原子,這種分子組成上的差異給一氧化碳的性質帶來什么影響?(板書課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上存在那些差異呢 第三個環節:新課教學首先【講解】物理性質:(通過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的對較表講解) CO2 CO顏色 狀態 氣味 密度(與空氣比較) 1.997克/升( 比空氣大) 1.250克/升( 比空氣稍小)溶解性 能溶于水 難溶于水CO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板書)由于分子構成的不同,兩者的性質有很大的差別。 接著[提問]: 制取CO氣體時應如何收集?通過與之前學習過的“CO2” “O2”或者“H2”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歸納:不宜用排空氣法收集,因CO的密度與空氣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劇毒。應采用排水法收集。向學生滲透(溶不排水,毒不排氣的集氣原則)課堂練習一1、現有下列四種氣體:氧氣、氫氣、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試回答: (1)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________ (2)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的是_______ (3)既可用向上排空氣法又可用排水法收 集的是_______ (4)即可用向下排空氣法又可用排水法收 集的是_______設計意圖;這樣既及時的鞏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物理性質,又總結鞏固收集氣體的方法,并進行了比較,便于學生更好的掌握。然后 [演示] CO的可燃性[活動與探究](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分析)觀察貯氣瓶內一氧化碳的顏色和狀態,然后在貯氣瓶的導管口點火,觀察火焰的顏色;把一個內壁附著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火焰上,觀察現象并分析。現象 分析 [交流]一氧化碳是無色的氣體,一氧化碳可以燃燒,火焰呈藍色;燒杯內壁變渾濁,說明一氧化碳點燃時生成二氧化碳。[講解并板書] 一氧化碳的燃燒現象:藍色火焰、燒杯內壁附著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化學方程式:2CO + O2 2CO2 接著[提問]1、 實驗說明了一氧化碳的什么性質?2、特別指出:和其他可燃氣體一樣,點燃CO之前必須先驗純。 【提問】:為什么要驗純?怎樣驗純? 【明確】:若CO不純,點燃時可能發生爆炸,因CO的爆炸極限是12.5%~74%。驗純的方法同氫氣的驗純。 使學生加深對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的了解【講述】:煤爐里煤層上方的藍色火焰就是CO在燃燒時所產生的。(引導學生看圖課本第118頁6-19)。水煤氣是CO和的混合氣。【引導回憶】:像單質碳和氫氣不僅能與氧氣反應,還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氫氣還原氧化銅。【設問】:CO是否也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CO具有還原性[演示實驗]在玻璃管中放入氧化銅,通入一氧化碳趕走玻璃管內的空氣后,加熱。觀察現象并與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作對比。現象:分析:[學生觀察思考][交流]現象:玻璃管中的黑色粉末變成紅色,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這說明一氧化碳與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這個現象和結論與木炭還原氧化銅的相同。現象:黑色的氧化銅變紅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CO + CuO Cu + CO2?CO2+Ca(OH)2===CaCO3+H2O引導學生[思考] 1為什么要先通入一氧化碳一會兒再加熱氧化銅,若同時進行會出現什么后果?2實驗結束時,是先熄滅酒精燈,還是先停止通入CO氣體?為什么?3你能不能將CO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稍作改進,一方面能避免CO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能源。進一步加深對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步驟的了解。掌握CO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的操作順序及注意事項。強化使用CO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的意識。【動動手】請你寫出CO還原氧化鐵的化學方程式一氧化碳的性質導致會有那些方面的應用呢 引導學生思考并總結出它的用途由于分子構成的不同,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性質有很大的差別。(板書)(結構決定性質)。那么這些性質導致一氧化碳會有那些方面的應用呢 得到 CO的用途:1、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1 可作燃料2、 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 2可以用于冶金工業 并明確 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提問】:煤氣中毒是怎么回事? 【講解】:煤氣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氣中毒就是CO中毒。一氧化碳極易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從而使血紅蛋白不能很好地與氧氣結合,從而導致體內缺氧,產生頭痛、昏迷,嚴重時發生死亡。 3.CO的毒性: (板書) CO劇毒!!使用時必須注意安全。 【討論】:如何防止CO中毒?【講解】:使用時應注意通風、排氣。在液化煤氣中添加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能幫助人們判斷是否發生了煤氣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發生。第四個環節 課后小結【學習完本節課的內容之后,及時地進行課后小結,有利于學生理清思路,鞏固所學知識,。我采用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還能夠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第五個環節 鞏固練習【而為了檢測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我設定了不同層次的習題進行驗收,。為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我有針對性地選擇了習題,力圖達到“優生吃飽、中等生吃好、學困生吃了”。】2、氫氣和一氧化碳有相似的物理性質,它們都是______顏色,_____氣味的氣體,_____溶于水。相似的化學性質是都有_______性和_______性。工業上常用它們冶煉金屬,主要是利用它們的______性,還常用作氣體燃料,是利用它們的______性。 五、板書設計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顏色 狀態 氣味 密度 溶解性無色 氣態 無味 小于空氣 難溶于水二、 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1、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2、 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3、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三、CO的用途:1、可以用于冶金工業 2、可作燃料六教學反思新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指導學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無論在課的設計上,還是在課的組織上,都應十分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原則 寓德育于學科教學中 在一氧化碳教學中應充分體現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學生僅僅認識CO有毒的基礎上,通過學習CO其它性質,并引導學生分析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重要用途,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辯證的、全面的認識方法去認識客觀事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