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質量守恒定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2能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一些相關問題。3了解化學方程式的涵義。【過程與方法】1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2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2通過史實資料,學習科學家開拓創新的精神。3產生學習的成功體驗,享受學習、享受科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恒定律難點 從微觀的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定律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分析歸納、類比儀器、藥品 【學生實驗】燒杯、天平、錐形瓶、帶玻璃管和氣球的橡皮塞、蠟燭、鎂條、火柴、石棉網等 【演示實驗】蠟燭、廣口瓶、帶燃燒匙的橡皮塞等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入】回顧:蠟燭、酒精在空氣中燃燒。請你用文字表達式表示以上的化學反應。【過渡】難道這些物質真的從世界上消失了嗎?通過前面的學習,你不但看到了現象,而且看到了現象背后的本質,知道了什么物質參加反應,又生成了什么物質。但是,如果我們轉換一下角度,是否會有同學從量的角度對這些反應進行猜想?【設問】怎樣才能證實你的猜想呢?【引導】完成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實驗。【講授】把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描述出來。 【小結】通過實驗你們認為哪個猜想正確。【引導】 用較完整的語言描述出來。【質疑】這個定律是我們通過這兩個實驗得出來的,哪么它具有普遍性嗎?【引導】完成方案三和方案四的實驗。【分析歸納】質量守恒定律的客觀普遍性。【投影資料】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史。【提問】為什么化學反應都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呢?【實踐應用】完成相應練習。 【學生回答】蠟燭+氧氣水+二氧化碳蠟燭+氧氣二氧化碳+水 【作出假設】1、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2、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不相等。【學生回答】通過實驗。【學生實驗】 方案一:白磷燃燒方案二:鐵和硫酸銅的反應【學生討論】 討論后舉手回答。學生描述實驗現象,比較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的關系。【交流共享】學生間交流、傾聽、反駁、爭論,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很高。并得出質量相等。【學生歸納】回答質量守恒的內容。【作出假設】有?沒有?【學生實驗】方案三、蠟燭燃燒方案四、鎂帶燃燒【交流共享】【學生閱讀】讓聲音好的學生閱讀出來。【分析歸納】通過水分子游戲、白磷燃燒動畫從微觀得出質量守恒定律實質。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質量不變;原子種類、數目、質量不變。【交流討論】討論后舉手回答。 構建一個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對象,借題說事。引導學生根據科學探究的環節進入到線索一的課堂設計中來。停頓,期待。引導學生能把研究化學的思路從定性拓展到定量。引導學生認識,不管是科學的重大發現還是個人的發展,觀念、思路的重要性。同時迸發出實驗探究的動力。實驗包括了兩類反應,設計多種類型的反應,從多個角度進行探究。追求一個開放的、自主的探究。使學生學會歸納并能描述表達出來。引導學生根據科學探究的環節進入到線索二的課堂設計中來。在質疑、爭論、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將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提高。把學生的認識引向深入。引導學生體會沒有經過科學理論的證明的經驗歸納,不能稱之為定律,只有經過科學理論證明的經驗歸納才可以成為定律。滲透化學史的教育,讓學生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產生過程,重溫歷史,學習科學家敢于質疑、開拓創新的精神。為了便于理解,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實例作為質量守恒的類比模型,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以這個問題展開討論,能更容易的理解質量守恒的原因。提高能力并使之明確:提問-驗證-應用的探究過程。教學反思 本節將科學探究作為教學的突破口,力求將傳統教學的“以知識為本”轉移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體現“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融為一體的化學教學價值觀。通過實驗探究不但使學生能夠較為深刻的理解質量守恒定律而且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開拓創新的精神。追求在學習的成功體驗中,享受學習,享受科學。困惑:在教材中,設計有白磷燃燒、鐵與硫酸銅溶液、碳酸鈉與稀鹽酸、鎂條燃燒四個實驗。只有白磷燃燒學生最熟悉,其他實驗第一次操作,也只能知道它是化學反應,對現象,反應本質不熟悉,會影響知識的形成。再有實驗的數量多,占用時間長,影響知識能力培養的進一步挖掘,我對教材改進用學生熟悉蠟燭燃燒代替碳酸鈉與稀鹽酸,并在課前與組內老師探討其可行性。所以課堂教學選擇了白磷燃燒、鐵與硫酸銅溶液、蠟燭燃燒、鎂條燃燒四個實驗,不知是否恰當。課后反思:見附頁。板書設計 略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