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性質活潑的氧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氧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節,以作為學習物質性質和用途、制法的起始點,從教材體系來看它是初一生物呼吸作用等知識的延續和深化,又是以后學習氫氣、二氧化碳、鐵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從知識結構來說:本節教材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知識——人類、動植物以及人類生產活動都離不開氧氣入手,引出氧氣的物理性質,進一步通過實驗介紹氧氣的化學性質,最后總結出氧化反應(緩慢氧化)的概念,層層深入,符合初中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使學生真切地體驗到化學學習和研究的內容是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是引人入勝、富有魅力的。從能力培養來說:從觀察氧氣的顏色、狀態,到聞氧氣的氣味開始,到觀察木炭、鐵、石蠟在氧氣中燃燒現象,再到看圖認識氧氣的用途,教材深入淺出,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也為后面氫氣、二氧化碳等內容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合理的思維模式。從情感培養來說: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又一次認識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學知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 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 初步了解氧化反應和緩慢氧化。 了解氧氣的用途。2、情感目標 通過有關氧氣性質的演示實驗,培養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3、技能目標 初步掌握聞氣體的操作方法 掌握觀察和表達化學反應的基本方法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初步學會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三、教學重點、難點與疑點1、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以及觀察和分析綜合能力。2、難點:氧化反應和氧化劑以及實驗現象的描述。3、疑點:做物質在氧氣中燃燒時是從口部往下好,還是從底部往上好,他們之間有什么不同?四、學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發展不均衡,較優秀的學生不多,基礎較差的有近十人,中等偏下水平的學生居多。在課堂教學中只有體現以生為“本”,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使學生的情緒和心理都處于比較興奮、好奇的狀態,才能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學生經過第一章的學習,已認識了一些常見的化學儀器,初步掌握了簡單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對科學探究學習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教學起點定位于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設計有利于他們自主學習和創造的化學學習情境,鼓勵他們去觀察、去透過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利用小組合作和師生合作探究出氧氣的化學性質,在實踐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氧氣是在初中化學學習中系統地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是本節課學法指導的關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人的正常感觀習慣,指導學生先按顏色、氣味、狀態的順序去認識氧氣的物理性質,再通過自主閱讀去了解氧氣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質,培養學生形成一個觀察以及描述物質物理性質的正確習慣順序。對氧氣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思維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五、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實驗:實驗儀器:集氣瓶、玻璃片、燃燒匙等藥 品:氧氣若干瓶、木炭、鐵絲、蠟燭等六、教學方法: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及學生認知情況,本節課采用自主學習(生本課堂)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和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供動腦的問題情景,提供動手的練習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是上好本節課的關鍵。七、教學流程:1、氧氣的物理性質和用途采用自主學習教學方法,具體教學流程如下:2、氧氣的化學性質采用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具體教學流程如下:八、教學程序設計1、討論激趣,明確目標,引入新課,了解用途課前準備:學生預習并查閱有關氧氣用途的資料。新課引入: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做一次深呼吸(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吸氣),你知道我們吸入了什么氣體嗎?你們想不想了解有關此氣體的知識呢?2、自主學習,了解物理性質(1)學生自主學習氧氣的物理性質。(2)問題:書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質,有哪幾點你可以通過觀察、實驗或事實來證明?(3)出示一瓶氧氣,讓學生觀察,并指導學生如何聞氧氣的氣味。(4)多媒體展示下表,請同學們填寫: 表一 氧氣的物理性質 (5)指導學生描述某一物質的物理性質,一般都是從顏色、氣味、狀態、密度、溶解性等幾方面進行的。這樣經過自主學習、討論證明、觀察實驗、列表總結既對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行了指導,也有利于學生對氧氣物理性質的記憶。3、課堂測驗4、實驗探究,了解化學性質(1)問題1:了解了氧氣的物理性質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氣會有哪些化學性質呢?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來證明呢?(2)問題2:實驗的目的是什么?我們可以怎樣進行這些實驗?(3)問題3:實驗過程中我們應注意觀察什么?(4)以木炭為例通過觀察實驗完成下表第一欄:表二 物質和氧氣反應 再同時連續完成硫燃燒實驗和鐵絲燃燒實驗,然后由學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師進行指導。然后要向學生說明鐵絲與氧氣反應的集氣瓶內事先裝少量水或細沙的原因。經過實驗探究,不僅掌握了氧氣的化學性質,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為以后更好地利用實驗探究自然科學知識打下基礎。(5)總結出氧氣的化學性質:氧化性和助燃性。5、學生自主學習氧氣的用途問題:今天學習的氧氣的性質和它的用途之間有什么聯系?通過這一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從理論高度認識性質和用途之間的關系,同時作為本節課的小結,使學生從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論知識,使學生得到意義的構建。6、課堂測驗7、布置作業,鞏固應用(1)課本P37—38:1、2、4、6(2)探索題: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氧氣的知識,還有很多方面我們沒有涉及到,請通過各種途徑,觀察身邊的現象,以“氧氣和我們的生活”為主題準備一份發言稿。九、板書設計第2章第一節 性質活潑的氧氣一、氧氣的物理性質(1)通常情況下,無色無味的氣體。(2)密度比空氣大。(3)不易溶于水(4)低溫下,可變為淡藍色的液體和淡藍色的雪花狀固體二、氧氣的化學性質:(1)助燃性 (2)氧化性 三、氧化反應: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叫氧化反應。具有氧化性的物質叫氧化劑。四、氧氣的用途:供給呼吸和支持燃燒十、教學效果說明及教學反思從課堂整體效果來看,基本達到預先設想的效果,學生對實驗有很濃的興趣,參與積極性極高,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課堂測試的效果也比較好。由于學生開始學習化學不久,在觀察實驗現象和自己動手做實驗的能力上還不是太強,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教給學生操作實驗的技巧、注意事項、燃燒現象的語言描述等,當學生出現錯誤時要及時糾正,多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氧氣的化學性質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以學生學習為主體,通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從而得出相關的結論,以此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增強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這既是本節課教學的目標,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