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與滅火》(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三維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2、過程與方法(1)學習運用比較、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2)學習運用主動探究的方法,設計實驗。(3)學習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火能造福人類,也能給人類帶來災難。使學生能體會到科學地利用和控制燃燒的重要性。(2)利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問題,使學生對化學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3)增強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災害的安全意識,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教學重點1、認識燃燒的條件。2、認識滅火的原理。★教學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教具準備本課題中所有探究活動和演示實驗用品 、課件。★設計思路1、引入新課:“詩” 中有化、“畫”中有化先讓學生朗讀有關“火”的詩句,感悟“詩” 中有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投影幾幅有關燃燒的圖畫,感悟“畫”中有化,說明燃燒與我們的生活以及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2、整合課本實驗,體現優質、高效。(1)對于燃燒條件的探究,仍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不過實驗內容調整為學生易于操作的簡單對比實驗,通過不同的實驗現象來探求影響燃燒的因素。實驗過程中,教師有目的的讓學生運用對比、分析、歸納等科學方法加工整理所獲得的信息,體驗科學方法在科學概念形成中的獨特作用。(2)對于書本的演示實驗,調整為師生共同完成的實驗,其中(圖7-4)部分由教師完成,將最精彩的后半部分—“白磷在水下燃燒”設計為學生分組實驗,學生在驚訝中加深了對燃燒條件的理解。(3)增加一個“模擬火災場面并進行滅火”的實驗,體現學以致用。3、結課:師生齊讀臧克家的〈〈火〉〉,體現高情感。最后由學生朗誦《火》結課,教育學生要象大詩人臧克家那樣待人熱情如火,化生命為火,“灼人”而甘愿“自焚”,體現高情感。★教學過程【課前自測】1、分別寫出硫、紅磷、鐵絲、鎂條燃燒的化學方程式,并說出實驗現象。2、二氧化碳為什么可以用以滅火?【新課導入】<投影> “詩” 中有化(學生朗讀有關“火”的詩句,感悟“詩” 中有化)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南。---白居易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于謙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杜甫暖擁紅爐火,閑搔白發頭。---白居易火云初似滅,曉角欲微清。---杜牧<投影> “畫”中有化(圖片:燃燒與我們的生活以及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情景1>(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燃燒的條件的探究實驗前設置懸念)我有一中神奇力量,可以使紙無端著火,請看實驗:將一張沾有二硫化碳和白磷溶液的濾紙在空氣中揮動,不一會兒工夫紙燃燒了起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呢?要了解這種現象,我們一起用實驗來探究燃燒的條件。【實驗連線】探究燃燒條件的四組對比實驗第一組:在酒精燈的外焰上分別放上小木條和小石塊,過一段時間后,哪種物質能燃燒?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什么?第二組: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蘸酒精和水的棉花,過一段時間后,哪種物質能燃燒?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什么?第三組:分別點燃兩支蠟燭,其中一支罩上燒杯,分別產生什么現象?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什么?第四組: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紙片和煤塊,哪一個更易點燃?由此得出的結論?(學生邊做實驗邊討論,填寫“燃燒的條件探究實驗記錄表”)【問題思考】請歸納燃燒的條件 1. 2. 3.探究活動 現 象 結 論1.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小木條和小石塊 小木條 小石塊 燃燒與物質的 有關 ,物質要具有2.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蘸酒精和水的棉花 蘸酒精的棉花 蘸水的棉花 再次說明3.點燃兩支蠟燭,其中一支罩上燒杯. 罩上玻璃杯的蠟燭 沒罩玻璃杯的蠟燭 燃燒與 有關,要與 充分接觸4.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紙片和煤塊. 紙片 ,煤塊 燃燒與 有關,溫度要達到【實驗7-1】(上冊課本PX頁)〈過渡〉燃燒條件的探究方法有多種,下面是另一種探究燃燒條件的方法【討論】(課本PX頁)(1) 上述實驗中,為什么薄銅片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2) 為什么銅片的白磷燃燒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燒?(3) 本來在熱水中不燃燒的白磷,為什么在通入空氣后卻燃燒了?(4) 綜上所述,燃燒需要什么條件?【小結】1、燃燒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2、燃燒需要三個條件:可燃物、氧氣(或空氣)、達到燃燒時所需要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燃燒的條件探究實驗記錄表【問題思考】教師展示自制教具——象征燃燒條件的火三角教具,通過對教具的拼合演示,讓學生對前面所學知識進一步升華與沉淀,認識到燃燒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在此基礎上,緊接著讓學生觀看火災給人類帶來災害的一些圖片。觸目驚心的圖片,讓學生思考,如果遇到著火的情況,要減小火災帶來的危害及損失,那應該如何來滅火,滅火都需要什么條件?【展示圖片】:失控的燃燒給人類帶來災難【實驗7-2】(上冊課本P125頁,改為分組實驗)點燃三支蠟燭,在其中一支蠟燭上扣一只燒杯;將另兩支蠟燭放在燒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燒杯中加適量碳酸鈉和鹽酸,觀察現象并分析原因。【討論】(1)你如何熄滅蠟燭?(2)炒菜時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如何處理?為什么?(3)堆放雜物的紙箱著火了,如何處理?為什么?(4)撲滅森林火災時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將大火蔓延線路前的一片樹木砍掉,為什么?(5)如何解釋“釜底抽薪”和“杯水車薪”這兩個成語?答案:(1)略;(2)立即用鍋蓋蓋滅,用隔絕空氣的原理滅火;(3)可用水撲滅,用降溫的原理滅火;(4)用移走可燃物的原理滅火;(5)“釜底抽薪”是采用隔斷可燃物的方法來滅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杯水車薪”不能使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比喻無濟于事。【小結】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它物品隔離;2、使可燃物隔絕氧氣(或空氣); 3、使可燃物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實驗連線】出示6支燃燒的蠟燭,模擬火災場面,并給出一些滅火的材料和工具,讓學生開動腦筋,展開豐富聯想,參與現場滅火。學生上講臺展示自己的滅火方法,并同時給大家說明自己是運用什么樣的滅火原理來滅火的。【討論】(課本P126-127頁)【總結】燃燒條件與滅火方法的對照燃燒的條件 滅火的原理與方法1、物質具有可燃性2、與氧氣充分接觸3、溫度達到著火點 1、隔離可燃物2、隔絕氧氣3、降溫到該物質的著火點以下【結課】學生朗誦〈〈火〉〉結課 火 臧克家★板書設計燃燒條件與滅火方法的對照燃燒的條件 滅火的原理與方法1、物質具有可燃性2、與氧氣充分接觸3、溫度達到著火點 1、隔離可燃物2、隔絕氧氣3、降溫到該物質的著火點以下4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