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探究水的組成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2)從宏觀方面了解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從微觀方面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的過程。2、過程與方法:(1)通過實驗探究,學習并學會一些實驗基本操作技能。(2)通過微觀想象、分析、討論、認識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進一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2)發展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喚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與向往。教學策略分析:學生對水的物理性質在本章第一節已有所了解,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閱讀、討論,再幫助學生歸納出水的幾點物理性質。水作為初中化學第一個被研究的化合物,學生有很大的學習興趣,故應引導學生關注水的電解裝置及電解過程,探究學習分析兩個層次進行,首先是水的宏觀組成的探究,其次是從微觀角度推出水分子的構成。教學重點、難點: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的過程,即從宏觀理解轉向微觀分析。教學準備:1、實驗用品:水電解器、直流電源、蒸餾水、稀硫酸溶液(20%)。2、課件內容:(1)江河、湖泊、海洋中的水、南極大陸上的冰。(2)氧化汞分子的分解過程,水分子的分解過程。課時建議:1課時教學過程: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復習導入 (回憶)水屬于那一類物質?它是由那些元素組成的?本節將通過實驗來研究水的組成。 回答:水是一種氧化物,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3-4辨別物質的元素組成,理論上已學過。) 引出“§課題4-3探究水的組成。”主動引導學生閱讀 “設問”(課件展示1)1、冰能浮在水面上,與水的那個性質有關?2、玻璃瓶中的水結冰后為什么會將瓶子凍裂?3、高原地區燒開水為什么要用到高壓鍋? 回答:1、水結冰后冰的密度比水小。2、水結冰后會出現體積膨脹想象。3、高原地區大氣壓強小于1標準大氣壓,水的沸點低于100℃。 通過設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閱讀課本內容,歸納水的物理性質。大膽猜想引出問題 1.氫化汞受熱分解的產物是什么?2.水分子是由什么原子構成的?3.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4.怎樣證明水的組成? 回答:氫化汞受熱分解的產物為汞和氧氣。猜想:利用水分解推動水的組成。 在猜測中引導學生思考水的分解方法。實驗探究 (演示實驗4-5)向電解器中加入足量的蒸餾水,接通直流電源,觀察兩極的現象 現象:無現象 讓學生在觀察中回憶物理中學過的舊知識:純水的導電的能力弱,從而得出需增強水的導電能力。用滴管吸取稀硫酸滴加到水電解器中觀察變化。 現象:有大量的氣泡從兩極冒出。 從實驗中讓學生自己得出稀H2SO4可以增強水的導電性。(提問)正、負極連接的兩個玻璃管中收集的氣體誰多誰少?產生的是什么氣體?如何通過實驗進行檢驗? 回答:正極少;負極多。可能是氧氣和氫氣。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體積少的氣體,將另一種氣體點燃。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驗“我會學”的快樂。知識鞏固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各空位的填寫并總結規律。 (規律)正氧負氫 加強學生對實驗探究過程的掌握,重視基礎知識的練習。形成結論 電解水的文字表達式可寫為:水 氫氣+氧氣 回答: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水是化合物。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歸納出相關結論。微觀分析 課件展示2(回憶)氧化汞分鐘的分解是否發生變化? 回答:不變化 為理解水分子的分解打好基礎。課件展示3水分子的分解過程,氫分子和氧分子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討論、歸納、總結。 觀看后同桌交流,學生代表回答: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每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氧原子和一個氫原子構成的。證明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的正確性。 利用電腦課件將抽象的理論簡單化、達到直觀生動的效果,對實驗探究是一個補充。活動探究歸納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請學生代表給大家說說。(對學生的歸納進行評價,適時糾正,表揚與鼓勵) 學生代表細說本節課各部分的知識要點和結論。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板書設計:探究水的組成1、 水的物理性質2、 探究組成水的元素1、 實驗4-5現象:2、 電解水的表達式水 氫氣+氧氣3、結論:(1)、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水是化合物。(2)、每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3)、證明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的正確性。通電通電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