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和滅火》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⑴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識;⑵通過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在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2.過程與方法⑴運用比較、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⑵運用主動探究的方法,設計實驗,學習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⑴學習對獲取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和科學方法,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和能力;⑵樹立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教學重點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教學難點燃燒條件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學環節 活動時間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燃燒的條件 引入新課 2min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通過創設情景使學生知道燃燒的現象以及燃燒的“功”和“過”,并由此體會“科學是把雙刃劍”,只有掌握其規律,才能趨利避害,也激發了學生探究燃燒本質與燃燒條件的興趣。【創設情景】調查學生參與“幫廚”的情況【教師引導】燃燒是人類最早利用的化學反應之一,人類已有幾十萬年的利用燃燒反應的歷史。燃燒與我們的生活以及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火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但是火給我們帶來了美好生活的同時,使用不當也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了解火,用好火顯得特別重要。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題《燃燒與滅火》 【思考并回答】略教學內容 教學環節 活動時間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燃燒的條件 實驗探究總結 15min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景,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去研究物質燃燒所需要的條件。【提問】具備哪些條件才能產生燃燒這種現象呢?【講解并舉例】生活常識告訴我們可燃物是燃燒現象能發生的首要條件,如:紙張、木材、天然氣等【演示實驗】演示“實驗7-1”的改進實驗,并要求學生記錄實驗現象。【分析】燃燒和不燃燒的原因【介紹】常見物質的著火點(第125頁)【小結】燃燒的條件 【思考并回答】略【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思考并回答】略燃燒的定義及特征 復習回顧交流 3min 【布置任務】同學們還可以找到哪些燃燒事例?請與大家交流。【提問】根據以上事例,同學們能否歸納和描述什么是燃燒?燃燒具有什么特征? 【交流匯報】略【思考并回答】略 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的知識體系對燃燒進行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課堂練習 3min 【布置任務】請同學們根據燃燒的條件完成課堂練習1。【教師引導】 【思考并回答】略【傾聽】 創設情景,讓學生根據物質燃燒所需要的條件解決實際問題。滅火的原理與方法 回顧交流 5min 【創設情景】火—善用之則為福,不善用之則為禍。【演示實驗】演示實驗7-2.【分析】 【觀察并思考】略 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的知識體系對滅火的原理進行從感性到理性的再認識5min 【創設情景】點燃一根蠟燭,請你用不同的方法將其熄滅?提供沙土、剪刀、燒杯、濕布、水、膠頭滴管等。也可以不用上述物質.【分析】 【思考并回答】略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感性認識,總結滅火的一般原理與基本方法。演示實驗 4min 【實驗】演示實驗:高低不同燃著的蠟燭誰先熄滅?【分析】 【觀看并思考】略【傾聽】 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學會基本的防火、滅火及火災現場的自救方法。分析小結練習 5min 【小結】滅火的原理和方法【活動與探究】請同學們根據滅火的原理設計一個簡易的滅火器【介紹】常用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和適用范圍 【思考并回答】略【練習】認真完成課堂練習2、3題 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利用所學的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內容 教學環節 活動時間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回顧總結 回顧總結 2.5min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通過師生共同回顧與總結,明確燃燒的條件與滅火的原理及方法。【小結】1.燃燒的條件2.滅火的原理與方法【作業布置】 【回顧總結】結束語 0.5min 師生一起莊重承諾:珍愛生命、防止火災、學會自救、遠離傷害 教導學生珍愛生命,回饋社會,報效祖國。板書設計課題1 燃燒和滅火1、 燃燒的條件1.燃燒需要三個條件⑴可燃物⑵與氧氣(或空氣)接觸⑶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即著火點)(三者同時滿足,缺一不可)2.燃燒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2、 滅火的原理和方法1.滅火的原理:破壞燃燒的條件,使燃燒反應停止。2.滅火的方法:⑴清除或隔離可燃物;⑵將可燃物與空氣隔絕;⑶將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三者選其一)3.常用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及適用范圍⑴泡沫滅火器——“泡木棉”;⑵干粉滅火器——“干氣油”;⑶二氧化碳滅火器——“碳書貴”。PAGE-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