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案例名稱 燃燒和滅火教學設計一、教材內容分析本課題從常見的燃燒現象入手,解釋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一些安全知識。在內容的安排上注意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fā),選擇學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和現象,并配合圖形和安全標志,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受;注意通過活動探究、調查研究、討論和實驗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中還適當編入與社會發(fā)展、新科技等相關的資料,以開闊學生的眼界。二、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知識與技能:①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②初步學會滅火器的選擇和使用; 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過程與方法: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①燃燒可造福人類,又會給人類帶來災害的事實,學會用辨證的觀點看問題;②通過認識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規(guī)律,認識規(guī)律,掌握規(guī)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進展,避開災害,造福人類;③通過安全知識的學習,增強安全意識。三、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習者為九年級的農村學生,對化學剛接觸,大部分學生對化學充滿求知欲和好奇心,學習積極性高,理解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總體水平較高。就本課內容來說,燃燒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學生又比較熟悉;也比較容易掌握,、通過實驗探究由學生討論燃燒條件和滅火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并逐步學會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1、本節(jié)課采用的教學方法有 :實驗、歸納、練習設計相結合。通過探究實驗由學生討論燃燒條件,其過程為:“提出問題—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步驟進行學習,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2、滅火原理:利用教材中的討論由學生根據燃燒的條件來推出,老師再通過[實驗7—1]和自制滅火器的探究活動來加以驗證,教師只是引導學生,主要是聯系生活實際,多列舉生活中實例來引導學生分析,將理論運用到實際中去。五、教學環(huán)境及資源準備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初中九年級化學(上冊)相關實驗藥品和器材:白磷、紅磷、蠟燭、銅片、熱水、O2、濾紙、火柴、燒杯本節(jié)課多媒體課件六、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引入新課 燃燒是人類最早利用的化學反應之一,人類已有幾十萬年的利用燃燒反應的歷史。火給我們帶來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當也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課題《燃燒與滅火》。[教師引導]火是燃燒的一種現象。請同學們把自己學習或生活中了解的2~3個燃燒事例及其燃燒現象與同學們交流。板書 課題1燃燒和滅火 [學生討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由發(fā)言。 在學生發(fā)言過程中,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同時對學生進行以鼓勵為主的評價,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問 1、根據以上事例,同學們能否歸納和描述什么是燃燒?燃燒具有什么特征?2、燃燒究竟需要怎樣的條件呢? 用火柴、打火機、煙火、爐火等火源將紙、煤、酒精燈等引燃,物質燃燒的共同特征和反應實質。待征——發(fā)光、發(fā)熱實質——劇烈的氧化反應 創(chuàng)設情境,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fā),選擇學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和現象,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實驗探究總結交流 (演示實驗)(1)在500 mL的燒杯中注入400 mL熱水,并放入一小塊白磷。在燒杯上蓋一個薄銅片,銅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紅磷,另一端放一小塊已用濾紙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觀察現象。(2)、用導管對準上述燒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氣,觀察現象。(引導并組織同學進行討論和交流,得出什么是燃燒的現象,進一步得出燃燒的條件) 觀察實驗現象討論與交流下列問題(1) 上述實驗中,為什么薄銅片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2) 為什么銅片的白磷燃燒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燒?(3) 本來在熱水中不燃燒的白磷,為什么在通入空氣后卻燃燒了?(4) 綜上所述,燃燒需要什么條件? 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討論與交流,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 水面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溫度都達到了著火點,不同的是水面上的白磷與空氣接觸了而水中的沒有,這就說明物質必須與氧氣接觸才能燃燒;水面上的白磷與燒杯外的白磷同在空氣中,而燒杯外的白磷下面沒有熱水,其溫度未達到著火點,說明物質要燃燒還得使其溫度達到著火點。 此知識點有一定難度,學生討論交流后回答問題 讓學生反饋信息,了解學生的推理能力小結 板書燃燒: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的一種發(fā)光發(fā)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一:燃燒的條件(1)可燃物(2)要與氧氣接觸。(3)可燃物要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一:燃燒的條件(1)可燃物(2)要與氧氣接觸。(3)可燃物要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突出本節(jié)的重點設問講解 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若缺少一個就不能燃燒。當發(fā)生了火災時,應如何滅火呢?板書 二: 滅火的原理和方法【講解】滅火的原理是由燃燒的條件決定的,即破壞燃燒的條件之一,就可以滅火。可見,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同一問題,兩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師生共同思考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一:、將可燃物與氧氣隔絕 (2)、將可燃物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問題(1)炒菜時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如何處理?為什么?(2)堆放雜物的紙箱著火了,如何處理?為什么?(3)撲滅森林火災時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將大火蔓延線路前的一片樹木砍掉,為什么?(4)如何解釋“釜底抽薪”這個成語?(5)請聯系實際,列舉一些常用的滅火方法,并分別說說它們的滅火的原理。 學生獨立思考并回答問題 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并解決問題實驗探究總結交流 (演示實驗)1.點燃3支蠟燭,在其中一支蠟燭上扣一個燒杯;將另兩支蠟燭分別放在兩個燒杯中;然后向一個燒杯中加適量碳酸鈉和鹽酸。2.根據滅火原理及上述活動Ⅲ所利用的化學反應原理,可以設計一種滅火器。 觀察實驗現象討論與交流下列問題:1.蠟燭燃燒的現象有什么不同?2.請用滅火的原理來分析 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討論與交流,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介紹 介紹幾種常見的滅火器原理和使用范圍 學生閱讀課本 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思考 面對火災時如何進行滅火或逃生?(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起有意注意過渡 大家知道,同是一種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燃燒的現象也不相同。如碳、硫、磷等在氧氣中燃燒就要比在空氣中劇烈;在同一條件下,有些物質能平靜燃燒,有些物質則急劇燃燒,甚至會發(fā)生爆炸。為什么同是燃燒,但現象會出現如此的差異呢? 學生思考 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起有意注意實驗演示 燃燒的特殊現象——爆炸演示面粉爆炸實驗 學生觀察,思考 增強安全意識講解 板書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講解】通過上述實驗我們看到:1.氧氣的含量不同,可燃物燃燒的激烈程度是不同的。2.由于可燃物與空氣充分混合,經點燃在一定空間內急劇燃燒,生成的氣體受熱急劇膨脹即引起爆炸。所以在油庫、面粉加工廠、紡織廠的一些車間都寫有嚴禁煙火的警告,就是因為這些地方的空氣中常混有可燃性氣體或粉塵,它們接觸到明火,就會有爆炸的危險。外界條件的變化對燃燒的現象也有影響,總的來說就是:可燃物與氧氣接觸面積越大,氧氣濃度越高,燃燒就越劇烈。在一定空間內急劇燃燒,并有氣體生成,可以引發(fā)爆炸。 找出生活中爆炸的實例暢想【了解】生活中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認識一些與燃燒和爆炸有關的圖標。 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到火災與爆炸的危害,增強學生防火意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交流與合作的通力課堂小結 知識結構一:燃燒的條件(1)可燃物(2)要與氧氣接觸。(3)可燃物要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1)、清除可燃物 (2)、將可燃物與氧氣隔絕 (3)、將可燃物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學生瀏覽、識記、再現所學知識 構建本課的知識框架,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作業(yè)布置 課堂習題,課外作業(yè):拓展性習題 學生思考,練習 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教學流程圖引入新課--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入新課 ↓ ↓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方法及爆炸知識 ↓ ↓課堂小結--本課的知識結構 ↓ ↓布置作業(yè)--拓展性習題,深化課堂學習要點,鞏固所學內容七、教學評價設計本節(jié)課能從生活中常見的燃燒現象入手,解釋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識,通過探究實驗,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步步推理,層層深入,思路清晰,邏輯性強,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本課在展開的探究活動中,如何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獲得個性發(fā)揮,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