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酸堿中和反應[教學設計說明]《酸堿中和反應》是第五章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是一級主題《常見化合物》的重要內容,也是酸和堿的重要性質之一。教材編排中先學習酸堿中和反應,之后再學習酸和堿的性質,因此本課時的內容是對后續內容學習的基礎和鋪墊。中和反應是一個重要的基本概念,因此如何通過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體驗概念的內涵并最終建構概念是本課的重點。由于教材中不提及離子,因此如何讓學生理解中和反應的內涵是本課的難點。教學設計中借助動畫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復分解反應的微觀過程。從討論化學變化宏觀表現出的放熱的現象與微粒結合的主動性的相關性著手,通過收集、分析不同的實證,從而感知中和反應的本質是酸中氫與堿中的氫氧根結合并放出熱量的過程。本教學設計中實驗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1、 利用彩虹管的實驗引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分析彩虹管形成的化學原理幫助學生理解酸堿能發生化學反應。2、 通過多個實驗多角度收集實證,分析實證進而得出結論解決問題。在體驗問題解決的一般過程和常用方法的同時,體驗問題解決常用的實證的思想。3、 常規的定性試驗往往只能反應出宏觀的反應現象,但不能精確的顯示反應的過程。本課的實驗借助于數字化實驗將肉眼看不到的化學反應過程借助pH變化的動態方式呈現,促進學生對反應過程的理解。利用一個實驗不同角度的數據分析、不同組實驗的數據分析,在提升學生對實驗數據和圖像分析和處理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深層次的理解概念的內涵。[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中和反應的概念;2、了解中和反應的特征;3、知道生活中簡單的中和反應的原理。過程與方法1、通過收集“反應放熱與微粒重組關系”的實證,體驗科學研究中實證的思想和方法2、通過多角度收集實證,學習定性定量研究、對照實驗等方法,體驗實驗數據處理和分析的一般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討論生活中的酸堿中和反應,感受“化學服務于生活”的學科價值[教學重難點]重點:中和反應的概念難點:中和反應的概念的內涵和特征[教學過程]演示實驗1:彩虹管制作實驗引入討論:1、彩虹管內紫甘藍汁為什么有不同的顏色變化?2、彩虹管中間顏色是紫色能否證明氫氧化鈉和鹽酸發生化學變化?形成認知: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發生化學變化,演示實驗2:彩虹管中的溶液倒入燒杯充分混合分析原理,形成認知形成認知: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之間發生化學變化要借助指示劑才能判斷演示實驗3: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混合視頻: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鹽酸的溫度變化曲線動畫:模擬反應的可能過程猜測:1、放熱可能只與堿中的鈉與酸中的氯主動結合有關2、放熱可能只與酸中的氫與堿中的氫氧根主動結合有關3、放熱可能與酸中的氫與堿中的氫氧根主動結合、堿中的鈉與酸中的氯主動結合都有關探究反應過程,體驗概念內涵,建構概念驗證:放熱和堿中的鈉與酸中的氯 主動結合是否有關演示實驗4:測定硫酸鈉中滴加氯化鈣;碳酸鈉中滴加氯化鉀的溫度變化結論:無關尋找實證,體驗概念內涵結論:猜想2成立數字化實驗5及數據分析: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鹽酸的溫度變化與pH變化視頻: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鹽酸的pH變化曲線驗證:放熱和酸中的氫與堿中的氫氧根主動結合是否有關結論:有關學生實驗6:20毫升含不同量氫氧化鈉的溶液中加入20毫升含不同量氯化氫的鹽酸,測定溫度變化。探究:生成水的量與放出熱量的關系形成概念應用概念,解釋生活中的中和反應生活中的中和反應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