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并鞏固置換反應的概念。2、能用金屬活動性順序對有關的置換反應進行簡單的判斷。過程與方法:1、通過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究,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并能用圖表和化學語言表達有關的信息。2、在探究金屬活動性順序和鞏固置換反應特點的過程中,初步學會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逐步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實驗的探究、分析,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2、通過學生親自設計探究實驗,激發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二、教學重難點:重點: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理解和應用。難點: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反應能否發生。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復習引入 【引入】今天我們將繼續完成奇光異彩的金屬學習之旅。在此之前,我們先對已有的知識進行回顧。【展示】下面是一位同學書寫的金屬活動性順序,他不小心漏寫了兩種金屬,請大家幫他補上。K Ca Na Mg Al Zn Sn Pb H Hg Ag Pt Au(漏寫了鐵和銅)【提問】請大家想一想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是怎樣的?【引導】這個金屬活動性順序是不是科學家憑空臆造出來的呢?【過渡】的確。人們通過長期實踐,做了大量實驗,總結出這張最常見的金屬活動性順序表。請你想一想,哪些事實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出鐵和銅的活動性強弱呢? 回憶并復述出金屬活動性順序(一位學生回答或者全班集體回答)可能搖頭來表示:不是,它是通過實驗事實確定出來的。 創設情境,提高注意力,激發興趣,引入本節課內容。環節一: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 【問題1】1)如何比較鐵和銅的活動性強弱?2)如何比較鋅和鐵的活動性強弱?【過渡】如果兩種金屬都不能與酸發生反應呢?我們能否找到其它的方法來驗證銅和銀的活動性強弱?【學生實驗】比較銅和銀的活動性強弱。將銅絲置于潔凈的試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銀溶液,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板書】Cu+2AgNO3→Cu(NO3)2+2Ag現象:表面有銀白色固體析出,溶液變為藍色。【引導】科學已知銅的活動性比銀強,由此現象,說明活動性強的金屬能把活動性弱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設問】比較鐵和銅的活動性強弱,除了通過鐵和銅分別與稀鹽酸反應,你還有其它的實驗方案嗎?【學生實驗】將鐵絲置于潔凈的試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銅溶液,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板書】Fe+CuSO4→FeSO4+Cu現象:表面有亮紅色固體析出。【過渡】結合這兩個反應,說明金屬還能與什么類別的物質發生反應?【練習】完成練習1。【補充講解】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的應用規律三。【練習】完成練習2。 回顧判斷金屬活動性順序的兩種方法。方法一:根據金屬是否與酸反應。方法二:根據金屬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觀察實驗現象:表面有銀白色固體析出,溶液變為藍色。記錄,理解。得出判斷方法三:根據金屬能否把其它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順利得出:可以將鐵絲放入硫酸銅溶液中。(將銅絲放入硫酸亞鐵溶液中)觀察實驗現象,與原先設想比較:表面有亮紅色固體析出。記錄,理解。回答:金屬還能與鹽反應。 給出一定線索為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在學習金屬化學性質的同時,也了解了比較金屬活動性強弱的另一種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嚴謹認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態度,增強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結合金屬能與鹽反應的化學性質,完善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的應用規律,形成知識體系。環節二:金屬活動性順序表應用 【練習】完成練習3、4。【探究問題】設計實驗方案,確定Fe、Cu、Ag的活動性順序。【引導】鼓勵學生交流方案。【引導】在大家設計的這些方案中,如果從實驗步驟、使用的試劑等角度來判斷,哪一種方案最優? 完成練習,個別回答。學生選擇試劑,填寫實驗方案。 從兩種金屬間的活動性判斷順利過渡。通過類比聯想,考察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相關應用的理解,以鞏固本節重點,突破難點。課堂小結 【小結】本節課內容:1)判斷兩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的方案:2)判斷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的最優方案: 師生共同小結。四、教學反思(課后反思)反思的幾個方面:1、教學目標基本達成,學生能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來解決實際問題。2、學生實驗效果還需改進,銅絲從硝酸銀溶液中置換出的銀先呈現黑色,過一段時間后才出現灰白色而不是銀白色,影響了實驗效果。3、經驗不足,學生剛學習金屬活動性順序表,還未能熟練掌握,如果在上課伊始能多花時間帶領學生朗讀一遍,是否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4、學生討論時間還略顯不足,在之前的教學中減去一些不必要的枝節,壓縮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以更充分的討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