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滬教2011國標版《幾種重要的鹽(第2課時)》教學設計 一、學情分析:學生通過第2節《常見的酸和堿》及第3節《幾種重要的鹽(第1課時)》相關知識的學習,知道氯化鈉和碳酸鈉氯化鈉和碳酸鈉是可溶于水的鈉鹽,知道碳酸鈉能與酸、氫氧化鈣等物質反應;通過第6章“溶解度”相關知識的學習,知道了氯化鈉和碳酸鈉的溶解度與溫度之間的關系;通過第6章“溶液的導電性”的學習,知道氯化鈉和碳酸鈉都是由離子構成的。二、課時安排:現行上海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第7章第3節《幾種重要的鹽》,筆者計劃安排3課時,第1課時主要學習鹽的定義、鹽的分類和鹽的性質(通性);第二課時主要學習“幾種常見的鹽”---氯化鈉和碳酸鈉;第三節課主要學習“幾種常見的鹽”---碳酸氫鈉和碳酸鈣。三、設計理念: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和內驅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為將來的發展奠基。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聯系社會實際,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四、教學準備:試劑:氯化鈉固體(樣品1)、碳酸鈉固體(樣品2)、氯化鈉溶液(樣品1)、碳酸鈉溶液(樣品2)、稀鹽酸、石灰水、氯化鈣溶液、pH試紙儀器:托盤天平、量筒、試管、燒杯、膠頭滴管、剪刀、表面皿、鑷子五、教學目標:通過閱讀教材,領悟從組成和結構、性質和變化、用途和制法的角度認識NaCl和Na2CO3兩種物質;通過動手實驗,了解如何通過物質間性質的差異來鑒別NaCl和Na2CO3兩種物質;通過合作交流,了解測定樣品中Na2CO3的含量的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及減小實驗誤差的方法。六、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鹽的定義、鹽的分類和鹽的性質。本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7章第3節《幾種重要的鹽》,請同學們把課本翻到第54頁。 【板書】標題:幾種重要 的鹽(第二課時) 回顧舊知 直接導入新課【指導閱讀】引導學生從組成和結構、性質和變化、用途和制法的角度認識NaCl和Na2CO3 閱讀課本54頁相關內容 從組成和結構、性質和變化、用途和制法的角度對NaCl和Na2CO3相關知識進行較為全面的認識【投影】 【分組匯報】6個學習小組自選6個版塊中任一版塊匯報交流,小組內成員或其他組成員補充。 采用希沃白板的“蒙層”技術手段,讓每小組自主選擇匯報內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投影】 根據【投影】內容完善對NaCl和Na2CO3的全面認識。 【板演】Na+、Cl-、CO32- 及相關化學反應方程式。 1.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 2.加強化學用語教學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根據第一版塊“說一說”內容的學習,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做”: 區別兩種白色固體和兩種無色溶液 給出示范:【投影】 小組合作交流,根據以下表格設計實驗方案: 1.對“說一說”環節的內容進行應用; 2.形成從“操作---現象---結論---解釋”的答題規范。1.對學生實驗操作等進行指導; 2.記錄學生實驗過程中的生成性 問題; 3.有目的地指導學生用不同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根據設定的方案,分小組完成實驗。 提供多套實驗用品和儀器,即定向又開放,符合學生實際和學生認知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1.引導學生匯報交流各組的實驗 情況; 2.指出學生實驗過程的亮點和不足 分小組匯報交流各組的實驗情況 提高學生評價能力,并增強學生互助學習的意識。【提出問題】根據第一版塊“做一做”內容的學習,下面我們一起來“想一想”:如何測定樣品(雜質為NaCl)中Na2CO3的含量 根據各組“做一做”環節,思考實驗原理、實驗步驟等 1.學以致用 2.從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投影】 1.評價兩種方案; 2.思考影響沉淀質量稱量準確性的因素。 提高學生評價能力,并增強學生互助學習的意識。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投影】 引導學生對對(2)和(3)進行評價:因(3)比(2)得到的沉淀質量更多,用天平稱量時誤差更小 對(2)和(3)進行評價:因樣品質量一定,用氯化鋇比用氯化鈣得取的沉淀質量更多,稱量時誤差更小 形成從“定量”的角度思考問題【投影】 引導學生比較用“鹽酸”還是“硫酸”、需測定哪些數據及可能有的誤差 1.對實驗原理用“鹽酸”、“硫酸”進行評價;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需測定哪些數據; 3.誤差主要來自二氧化碳從溶液中帶出的水分 形成用“質量守恒定律”稱量氣體的思維方法(間接法)【過渡】如何直接稱量二氧化碳的質量? 【投影1】 【投影2】 1.描述實驗原理; 2.簡述實驗步驟; 3.分析【投影1】中的誤差:(1)水蒸氣;(2)實驗結束后裝置中有二氧化碳氣體殘留等; 4.小組討論交流形成【投影2】裝置。 1.先解決主要問題、后解決次要問題; 2. 提高學生評價能力,并增強學生互助學習的意識。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如何減少水蒸氣引起的實驗誤差? 【投影3】 1.交流討論如何解決從發生裝置中帶出的水蒸氣的干擾; 2. 交流討論如何解決空氣中水蒸氣、二氧化碳等物質氣的干擾。 1.用希沃白板特有“互動”功能,啟發學生思維; 2.解決直接稱量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誤差分析問題。【過渡】無論是間接稱量還是直接稱量,欲使實驗結果準確,需要考慮的因素都比較多,在實際操作中,涉及氣體量的測定,更多采用的是測氣體的體積。 【投影】 1.描述實驗原理; 2.簡述實驗步驟; 3.分析誤差:(1)水蒸氣;(2)實驗結束后裝置中有二氧化碳氣體殘留等; 從理論到實踐,引導學生學會優化實驗,引導學生從實驗事實分析和歸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從三維目標的角度對本節課學習內容進行小結 分組討論, 小組匯報交流 引導學生重視知識的系統化,不僅有利于鞏固所學知識和研究物質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