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 本章作業》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選自九年級化學滬教版教材“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的《本章作業》,教學內容屬于“習題課”,從一些簡單知識考察的習題到綜合能力考察的習題,逐漸深入考察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教學對象分析由于本節課屬于第八章復習課后的一節習題課,學生對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已經有所了解,通過習題課測查,學生應該具備的以下能力:能從組成上識別有機物和無機物;了解對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的有機物(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等);知道某些物質(甲醛、黃曲霉素等)對人體健康有危害,認識掌握化學知識能幫助人們抵御有害物質的侵害;初步認識化學科學的發展在幫助人類戰勝疾病與營養保健方面的重大貢獻;能列舉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有機物;認識有機物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初三學生大多是十四、五歲的孩子,對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處理習題的過程中增加實驗呈現,引導學生發現新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通過設計探究實驗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能從組成上識別有機物和無機物,了解對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的有機物(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等)(2)了解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對人體的營養作用和來源,掌握葡萄糖、淀粉、蛋白質的鑒定方法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哪些因素會破壞水果、蔬菜中的維生素C,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及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3.情感態度價值觀:(1)知道合理飲食的重要性,培養科學的飲食習慣;初步認識化學學科的發展在幫助人類戰勝疾病與營養保健方面的重大貢獻(2)發展學生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完成簡單化學實驗的能力及團結合作的精神四.教學重、難點重點:1.鞏固營養物質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及合理安排飲食的重要性2.鑒定葡萄糖、淀粉、蛋白質的方法難點:學習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五.教法分析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可以將本章作業中涉及的一些實驗題進行改編,如區別牛奶和米湯改為用米湯、牛奶書寫密信,增加實驗的趣味性;區別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區別蠶絲和棉紗線都讓學生進行實驗來體會知識的應用。設計實驗說明食醋顯酸性,充分挖掘學生對酸的性質實驗的掌握和應用,通過不同試驗方法的呈現,提高學生評價實驗方案的能力。難點是結合習題“怎樣烹調蔬菜才能減少其中維生素C的損失”進行生物和化學不同學科知識的橫線聯系,提出“探究果蔬中維生素C含量的影響因素”并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的設計。六.教學流程本節課是基于“十六進制基礎教育云平臺”開展的課堂教學,以“一堂兩測”、“再現實驗”為核心設計教學流程如下:(學生用“手機端”完成作業,教師通過“優師端”匯總作業,并通過“教育均衡發展聯盟”平臺進行課堂展示和點評。) (作業檢測、點評(課前線上作業)重點習題實驗再現(演示、分組)發現問題、進行探究(控制變量法)當堂檢測、點評(及時鞏固拓展))(區別牛奶和米湯、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蠶絲和棉紗線,說明食醋顯酸性等再現實驗。)(以“怎樣烹調蔬菜才能減少其中維生素C的損失”展開討論,提出新的問題“探究維生素C含量的影響因素”,指導學生結合生物有關維生素C檢驗的知識并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方案,解決問題。)(精選本章習題進行測驗,使用“學習魔方”,進行成績匯總,通過“教育均衡發展聯盟”平臺及時反饋、點評。)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作業 檢測 使用“教育均衡發展聯盟”平臺布置線上本章作業1-5題(見附錄) 學生課前用“手機端”完成作業,并提交 檢測學生對本章知識的掌握及應用情況作業 點評 講解 使用“教育均衡發展聯盟”平臺,根據線上作業提交和匯總情況,針對問題較多的習題進行針對性講評,重點剖析易錯點。 積極聽課,查缺補漏 通過對易錯題的梳理,幫助學生查缺補漏,鞏固知識實驗 再現 展示用牛奶和米湯書寫的密信并提問:如何讓字跡顯示出來,哪個更適合用來書寫密信? 根據方案進行實驗演示 出示兩包白色粉末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如何鑒別呢? (注意方案的多樣性) 根據方案進行實驗演示 食醋是廚房中重要的調味品,如何設計實驗證明顯酸性? (提示:結合酸的通性) 指導學生優化實驗方案,選擇最佳方案進行實驗驗證。 仔細分析 回答問題 設計方案 米湯書寫書信的顯色反應,增加趣味性,避免習題課的枯燥。 通過對重點習題的實驗再現,鍛煉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提高對實驗方案的優化能力。實驗 探究 提出問題:怎樣烹調蔬菜才能減少其中維生素C的損失? (提示:需要結合維生素C的性質展開討論) 提問:維生素C如何檢驗? 進一步提出新的問題:“影響果蔬中維生素C含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維生素C能溶于水,易被氧化而破壞(尤其在加熱或堿性環境中)。維生素C制劑不能存放太長的時間。 指導學生結合生物學科有關維生素C檢驗的知識并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方案,解決問題。 認真思考 回答問題 回憶生物中學習過的知識回答:維生素C可以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猜想:光照、溫度、堿性環境、儲存時間長短等會影響維生素C含量。 結合控制變量法設計方案。 以蔬菜的烹調方法引出維生素C的檢驗及影響含量的探究實驗,拓展學生利用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解決問題的思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熟練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的設計。師生研討,設計下列實驗進行探究: 用量筒量取10mL0.1%高錳酸鉀溶液放于小燒杯中,用滴管吸取1-6號試管內的維生素C溶液,滴入高錳酸鉀溶液中,一邊滴加,一邊搖蕩,直至高錳酸鉀溶液褪色(近無色)為止,記錄滴數 編號處理方式(課前24小時用Vc片配制溶液)滴數1維生素C溶液放室內光線較暗的地方(對照)2維生素C溶液放在強烈陽光下照射4維生素C溶液煮沸10分鐘后放于室內光線較暗的地方5維生素C溶液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放于室內光線較暗的地方6維生素C溶液露置一段時間再放室內光線較暗的地方…………結論:光照、溫度、堿性環境、露置時間長短等會影響維生素C含量。 應用:盡量吃新鮮果蔬,蔬菜烹調時間不宜過長、溫度不宜過高,能生吃盡量生吃;不可加堿;先洗后切,防止菜汁流失。課堂 檢測 利用“學習魔方”布置課堂檢測試卷(附錄2),并回收、處理試卷,針對測試情況進行針對點評。 認真完成檢測試卷 通過課后測查,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八.教學反思本節課是基于“十六進制基礎教育云平臺”開展的課堂教學,以“一堂兩測”、“再現實驗”為核心進行教學設計,課堂容量大,既有舊知復習,又有新問題的探究.通過“平臺”進行課前檢測并回收試卷,能快捷的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學生參與習題點評,能從他人的答題中發現問題并加以修正,“白紙顯字”趣味實驗激發了學生了學習興趣;區別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讓學生學生參與實驗體會知識的應用。本節課難點是結合習題“怎樣烹調蔬菜才能減少其中維生素C的損失”進行生物和化學不同學科知識的橫線聯系,提出“探究果蔬中維生素C含量的影響因素”并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的設計,大部分學生都能認真參與討論和實驗操作,課堂教學中個別組有較大誤差的異常現象生成,我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對定量實驗誤差進行分析,取得了意外的收獲。通過對維生素C含量影響因素的探究,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身邊,如果能將維生素C溶液變成新鮮果蔬的汁液(比如黃瓜)進行實驗,更能貼近生活實際,教學效果會更好。依托“平臺”進行課后檢測并回收試卷,能及時反饋學生課堂學習效果,通過本節的難點教學,近三分之一學生仍然理解的不夠好,還需要在以后教學中進行指導。總之,源于生活事實的化學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化學的真實性,能應用于生活實際的化學才更能體現化學的學科價值。習題課的教學設計更應充分挖掘實驗的創新,凸顯學科特色,讓學生通過習題課對化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應用,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拓展。附錄1作業檢測:1.下列物質中,屬于有機化合物的是()A.碳酸鈣 B.一氧化碳 C.碳酸 D.纖維素2.下列變化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是()A.蛋白質遇濃硝酸呈黃色B.葡萄糖氧化C.用糯米釀酒D.將小麥加工成面粉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胃酸過多可以服用稀氫氧化鈉溶液B.少吃蔬菜,多吃含蛋白質的肉類,可以增強體質C.食品中缺乏維生素不利于健康D.吸煙使人精神振奮,有益健康4.下列說法是否正確?不正確的請加以改正。(1)組成中含有碳元素的物質都是有機化合物。(2)稱為糖類的有機化合物都有甜味。(3)人們從食物中攝入蛋白質,在體內先要轉化成各種氨基酸才能被吸收。(4)工業酒精含有甲醇,不能用于勾兌飲用酒。5.人們經常用甲醛溶液來浸制動物標本,但不能用甲醛溶液來泡制肉片、蝦仁等食物,為什么?6.怎樣用簡單的試驗方法區別下列物質?牛奶和米湯: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蠶絲和棉紗線:7.怎樣用實驗證明食醋呈酸性?附錄2課堂檢測: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有機物分子中可以有一個或幾個碳原子B.有機物只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C.有機物就是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吧 D.分子中含有碳原子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機化合物2.下列關于油脂和淀粉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組成元素都是碳、氫、氧 B.組成、結構與性質都一樣C.都是有機化合物 D.都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3.在試管中加入10%的氫氧化鈉溶液1mL,然后滴入2%的硫酸銅溶液2-3滴,稍加振蕩,加入某病人的尿液,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至沸騰,溶液呈磚紅色。該實驗現象證明了該人尿液中含有的物質是 ( )A.尿酸 B.蛋白質 C.葡萄糖 D.氯化鈉4.如右圖所示,在一生蘋果切片上滴上1滴碘水,顏色變化如圖所示,根據實驗現象的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 )A.生蘋果中含有淀粉 B.生蘋果中不含淀粉C.生蘋果中含有葡萄糖 D.生蘋果中不含葡萄糖5.魚膽弄破后會使魚肉粘上難溶于水的膽汁酸(一種酸)而變苦,要減少這種苦味。用來洗滌的最佳物質是( )A.水 B.純堿 C.食鹽 D.食醋 6.維生素C又名抗壞血酸,易溶于水,易被氧化,能與碘反應。人體缺乏維生素C可能引發多種疾病。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對它研究如下:(1)猜想:維生素C可能具有酸性?(2)實驗方案:提供試劑:維生素C片、蒸餾水、紫色石蕊試液、無色酚酞試液、稀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氯化鋇溶液、pH試紙。根據以上試劑,請你幫助他們設計出實驗方案,并寫出實驗現象:實驗內容 實驗現象方案Ⅰ:將維生素C片溶于蒸餾水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石蕊試液 方案Ⅱ: (3)結論:維生素C具有酸性。根據維生素C的性質,判斷下列物質中能與維生素C反應的是__________。A.金屬鎂 B.食鹽 C.氫氧化鈉 D.硫酸銅(4)某同學聯想到西紅柿等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放置時間長短是否對維生素C的含量產生影響。他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Ⅰ.把新鮮西紅柿和放置一周的西紅柿分別搗碎,用紗布將汁液擠入兩個燒杯中;Ⅱ.取兩支盛有2 mL藍色碘的淀粉溶液的試管,分別滴加上述兩種汁液,邊加邊振蕩,直到藍色剛好消失,記錄滴數如下:汁液 新鮮西紅柿的汁液 放置一周的西紅柿的汁液滴數 12 20你認為西紅柿中維生素C含量高的是__________。(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