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年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科學閱讀第一單元怎樣晾衣服更容易干你知道如何讓濕衣服更快晾干嗎?晾衣服時,衣服上的水是蒸發掉的,要使衣服更容易晾干,就要想辦法加快衣服上水的蒸發速度。(1)利用洗衣機的甩干功能,盡量將衣服中多余的水分去除;(2)將衣服晾在通風、陽光充足的地方。不但可以加快水分的蒸發速度,還可以起到殺菌的效果。(注意:衣服不要在烈日下暴曬哦!)(4)晾衣服時盡量把衣服撐開,每件衣服都要分得開一些。謎一樣的沸點我們一般認為的水的沸點是100℃,然而實際上測量結果往往在95℃~99℃之間。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在標準大氣壓下純水的沸點才是100℃。在實驗時,所處環境氣壓、水中含有的雜質都會影響水的沸點。一般情況下,晴天的大氣壓比陰天高,冬天大氣壓比夏天高,早上氣壓比中午高。在海拔6000多米的高原上,由于氣壓低,水在80℃左右就會沸騰,這個溫度連雞蛋都煮不熟。開水居然比涼水先結冰在我們的常識中,涼水要比開水的溫度低很多,因此很多人覺得涼水更容易降溫,并且先結冰。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一位名叫姆潘巴的學生,在制作冰激凌時,偶然發現熱牛奶要比涼牛奶先結冰。好奇的他四處尋找答案,老師、同學卻告訴他:“一定是你錯了,這種現象不可能發生。”但他并沒有停止探索,后來在一位博士來訪時,他又鼓足勇氣請教了這個思慮多年的問題……最后,這個奇特的現象慢慢傳開了,許多科學家重復做了大量研究,發現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上要比我們所想的情況復雜得多,而實驗結論正是開水要比涼水先結冰。姆潘巴的故事告訴我們:科學需要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還需要實事求是,以及敢于探究真理的勇氣。道路結冰時撒鹽的奧秘在寒冷的冬天,底面往往會結冰,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環保工人會在路面上撒鹽,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撒鹽可以加快冰雪的融化。因為鹽水的冰點比水的冰點低,所以鹽水在放熱的過程中,冰從鹽水中吸熱而逐漸融化。后來,經過有關部門鑒定,大量使用這種融雪劑會腐蝕路面、傷害植物,含有高濃度鹽類的雪水流到地下,還會污染地下水,并腐蝕地下管道。目前,我國以機械除雪為主,融雪劑融雪為輔。如何去除衣服上頑固油漬我們吃飯時衣服上一不小心就會沾上油漬。這時候即使馬上用水清洗,也很難起到效果,但選用洗衣液就很容易將油漬去除。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油和水各有各的脾氣,是一對“冤家”,它們無法互溶。但這可難不倒科學家們。化學中有一種“相似相溶原理”,就像俗話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樣,結構上相似的物質容易更容易在溶劑中溶解。科學家們根據這種原理制作了各種溶劑。洗衣液中有一種油性物質,可以輕易地溶解油漬,這種物質還有親水性,它就像“和事佬”一樣,使油漬溶解在水中。洗潔精、洗面奶中也用到了這種原理。可以說,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巧妙分離食鹽和白糖一堆食鹽中混入了些許白糖,如何得到我們需要的食鹽呢?在科學課上,我們知道食鹽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如果一杯水中食鹽溶解的量達到飽和,那么再加食鹽,食鹽不會繼續溶解。利用這個原理,我們可以將混有白糖的食鹽一起倒入飽和的食鹽水中,那么白糖會溶解,而食鹽基本不會溶解,經過過濾操作,再曬干就能得到我們想要的食鹽了!第二單元壓縮空氣在對密閉的容器中的空氣施加壓力時,空氣的體積會被壓縮,內部壓強增大。當外力撤消時,空氣在內部壓強的作用下,又會恢復到原來的體積。如果在容器中有一個可以活動的物體,當空氣恢復原來的體積時,該物體將被容器內空氣的壓力向外推彈出來。壓縮空氣作為一種動力源被廣泛應用在生產、生活中。為什么我們感受不到空氣的質量空氣雖然是無形的,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存在于我們周圍。經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空氣是有質量的。根據經驗來說,有質量的東西我們應該是能感受的,如書本有質量,托起它時,我們會感到有一個力在壓著手。科學數據表明:空氣給我們的壓力,相當于我們身上平均每指甲蓋大小的地方被1千克的物體壓著。我們為什么感受不到空氣的質量呢?因為我們肺中也有空氣,而且是和外界相通的,與外界氣壓幾乎一樣,就像在一張紙的兩面施加同樣大小的力,兩邊相互抵消了,對紙是沒有影響的,所以我們不會被空氣壓扁。大自然中風的成因風是由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太陽輻射熱引起的。太陽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溫度升高,地表的空氣受熱膨脹變輕而往上升。熱空氣上升后,低溫的冷空氣橫向流入,上升的空氣因逐漸冷卻變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溫度較高又會加熱空氣使之上升,這種空氣的流動就產生了風。由于地球上地形復雜,地表受熱后溫度變化會呈現差異,再加上一些山脈的影響,因此會呈現出風向不同的情況。空氣歌空氣,空氣,你在哪里?我們看不到你。空氣,空氣,你在哪里?我們摸不著你。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能用鼻子吸到你。你不聲不響,走遍了鄉村和城市,走遍了沙漠和森林。小皮球中有你,輪胎中也有你,甚至我們的身體中也有你!植物說:空氣呀,我們需要你!沒有你,我們無法健康成長。動物說:空氣呀,我們需要你!沒有你,我們就停止了呼吸。火苗說:空氣呀,我們需要你!沒有你,我們不能熊熊燃燒。第三單元認識各種天氣符號中午的太陽離我們近嗎一般來說,中午的氣溫高一些,這是因為中午的太陽離我們近一些嗎?有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到東方游歷的時候被兩個小孩的爭論吸引住了。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而到中午時離人遠一些。另一個小孩的觀點恰好相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個盤子,這不是遠處的看著小而近處的看著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氣溫還很低,等到中午的時候像手伸進熱水里一樣熱,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嗎?”這個問題把博學的孔子難倒了,一時間不能判決誰對誰錯。你對兩人的爭論有什么看法?人工增雨不知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一種情況:上一秒還是藍天白云,下一秒就成暴雨傾盆……細心的樂小新就發現:在炎熱的夏季,任性的雨常在他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當頭潑下。不免讓他產生了懷疑:“這天氣預報到底準不準啊?”其實,并非天氣預報不準,因為不少意料之外的雨來自氣象人員的“手工操作”。他們用“炮彈”打得老天“掉眼淚”,以達到緩解高溫及旱情的目的。這種操作通常被人們稱作“人工降雨”,但科學的說法應該是“人工增雨”。且只有在早已降雨或是趨于降水的條件下,人工方式才能達到效果。世界上最早的風向儀早在公元132年,我國東漢時的張衡就發明了世界最早的風向儀——相風銅鳥。這是在空曠的大地上豎一根五丈高的桿子,桿子裝一只可以靈活轉動的銅鳥,根據銅鳥轉動的方向,便可以確定風向。西方裝在屋頂上的候風雞,是在12世紀才出現的,比 “相風銅鳥”晚了約1000年。中國古代還有一種風向旗,在旗上系著小鈴,掛在高竿上,隨風飄動。觀測的人聽到鈴聲,去看旗被吹動的方向,就可知道風向。這是和現代風向袋相似的一種儀器。看云識天氣每一天的云都可能出現變化,有時候一天當中的云還不一樣呢!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現象,預測天氣情況。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里紅外紫的光圈,叫作暈。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另有一種比暈小的、里紫外紅的光環,叫作“華”。華環由小變大,天氣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陰雨。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季節、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我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反映季節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氣候變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動物氣象員在自然界中,有些動物為了生存不斷適應環境變化,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對一些天氣變化具有較敏感的反應能力。能預兆天氣變化的動物稱為“動物氣象員”。蜘蛛預報天氣——陰雨天,如氣壓上升,濕度減小,昆蟲高飛,蜘蛛便張網捕捉,預示天氣將轉晴。反之,蜘蛛收網,預示將轉陰雨。“蜘蛛結網準送晴,蜘蛛收網準陰。”道出了蜘蛛收結網與天氣變化的關系。青蛙預報天氣——春夏季節,青蛙叫聲大而密,預示不久就會下雨。螞蟻預報天氣——螞蟻成群出洞,預示大雨將臨。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