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年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知識清單第一單元 聲音第1課時 聽聽聲音1.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鳥語花香。2. 周圍的聲音可以分為動物的叫聲、自然界的聲音、人類生產生活發出的聲音。(1) 風聲、雨聲、雷聲等是自然界的聲音。(2) 歌聲、讀書聲、機器的轟鳴聲等是人類生產生活發出的聲音。(3) 狗叫聲、貓叫聲、馬的嘶鳴聲等是動物的叫聲3. 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特點,描述聲音的詞匯有高、低;強、弱;悅耳、刺耳等。例如,雷聲比較強,雨聲比較弱;小孩的聲音比較高,成年人的聲音比較低;鳥叫聲比較悅耳,機器的轟鳴聲比較刺耳。4. 音叉是一種發聲儀器,用來調試樂器和測試音高。5. 聲音有高低強弱的變化。第2課時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1.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2. 拉伸皮筋、按壓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沒有振動,不能發出聲音。3. 輕輕彈撥皮筋、橫向拉動皮筋,皮筋振動,能發出聲音。4. 用手輕輕觸摸正在發聲的鋼尺、鼓面、音又等物體,會感覺到物體在振動。5. 物體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發出聲音,只有讓物體振動才能產生聲音。振動停止,聲音就會停止。(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變形,但沒發聲。只有撥動橡皮筋,使它振動,才會發聲)6. 用擊打過的音叉輕輕接觸水面,水面會產生波紋,這說明音叉振動了。7. 振動是指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8. 吹豎笛時,豎笛發出悅耳的聲音,是因為豎笛中的空氣在振動。9. 人的發聲器官是聲帶。當我們發聲時,聲帶變緊,并快速振動,產生聲音。聲帶越緊,發出的聲音越高。第3課時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1. 只要鼓聲足夠大,我們在教室的任何一個位置都會聽到,這說明聲音是向四面八方傳播的。2. 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當聲波遇到物體時,會使物體產生振動,物體振動時也會引起它周圍的物質振動,并通過這些物質,把聲音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外一個地方。3. 抽出玻璃罩內的空氣,玻璃罩內鬧鐘的聲音逐漸減弱,最終聽不到了。這說明空氣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播聲音。4. 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到的抓撓桌面的聲音更清晰,說明桌面能傳播聲音,且傳播效果比空氣好。5. 用擊打后的音叉輕輕觸及水面,水面上會產生波紋,是因為音叉還在振動,而且引起它周圍的水也在振動。6. 將擊打后的音又浸入水中,我們能聽到音叉發出的聲音,說明水能傳播聲音。7. 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但是在不同物體中傳播的情況是不樣的。通常固體>液體>氣體。8. 空氣是傳播聲音的重要物質,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9. 在月球上,由于沒有空氣,兩個人即使相隔不遠,也不能互相通話,聽不到聲音,必須要使用電子通信設備。10. “土電話"是通過拉緊的棉線傳播聲音的。11. 聲音的傳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第4課時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1. 我們的耳朵可分為外耳、中耳、內耳。耳朵的結構 作用耳郭 收集聲音耳道 傳遞聲波到中耳鼓膜 將聲波轉化為振動聽小骨 振動傳遞到內耳耳蝸 將振動轉化為聽覺信號聽覺神經 將聽覺信號傳遞到大腦2. 耳朵的結構及作用。3. 我們能夠聽到聲音是因為物體的振動帶動了周圍空氣的振動,空氣的振動又引起鼓膜的振動,聽小骨將振動傳達到內耳,并刺激聽覺神經,產生信號。大腦接受聽覺神經傳過來的信號,我們就感受到了聲音。4. 聽診器上的頭可以感受振動;聽診器上的膠管相當于外耳道,可以更好地傳遞聲音;它主要是通過連接著的膠管把聲音傳播到耳朵里的。5. 我們如何聽到聲音:物體振動→空氣振動→鼓膠振動→聽小骨將振動傳到內耳→聽覺神經一→大腦。6. 鼓膜很薄而且有彈性,即使是很輕的聲音,它都會產生振動。7. 噪音對人的傷害是因為聲音過高過強,損傷我們的聽力,所以我們要盡量遠離這些聲音,有時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護裝置。8. 保護我們聽力的方法:遠離噪聲、控制物體發聲、阻斷噪聲的傳播。9. 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聲音對鼓膜的影響程度也不一樣。10. 如果將手放在耳后,并朝向聲音發出的方向,這是增大耳郭,從而我們聽到的聲音會更加清楚。第5課時 聲音的強與弱1. 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強;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越弱。2. 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或紙屑的目的是更清楚地觀察到鼓面的振動情況。3. 我們可以通過用不同的力量敲擊鼓面來改變鼓發出聲音的強弱。輕輕敲擊鼓面振動幅度小,聲音就弱,用力敲擊鼓面振動幅度大,聲音就強。4.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把輕重不同的聲音稱為聲音的強弱不同。5. 輕輕撥動鋼尺,尺上下振動的幅度小,發出的聲音弱;反之尺子上下振動的幅度大,發出的聲音強。6. 用不同的力量撥動拉開一樣長的橡皮筋。用力越大,橡皮筋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強。用力越小橡皮筋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越弱。7. 耳朵離聲源越遠.鼓膜的振動幅度越小,聽到的聲音就弱;耳朵離聲源越近,鼓膜的振動幅度越大,聽到的聲音就強。第6課時 聲音的高與低1. 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的。物體振動得越快,發出的聲音就越高;物體振動得越慢,發出的聲音就越低。2. 做實驗時,每次實驗要重復3次,這樣可以避免偶然性,使實驗結果更準確。3. 用相同的力撥動鋼尺時,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越短,發出的聲音越高;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越長,發出的聲音越低。4. 敲擊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聲音越高,水越多聲音越低。5. 吹奏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多聲音越高,水越少聲音越低。6. 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1) 聲音的高低和振動部分的長度有關。越短聲音越高。(2) 聲音的高低和發聲體的粗細有關。越細的聲音越高。7. 樂器中能發出高低不同聲音的有鋁片琴,口琴等。8. 我們可以將聲音高低的變化音調分為4個等級,分別是高、較高、較低、低。第7課時 讓弦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1. 靠弦的振動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的樂器有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箏等2. 弦的音高和弦振動部分的長度、弦的粗細、弦的松緊程度有關。(1) 弦振動的部分越短,聲音越高;(2) 琴弦越細,聲音越高;(3) 琴弦越緊,聲音越高。3. 我們常見的樂器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箏等,是靠弦的振動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4. 樂器的弦撥動時會發出聲音,用手按住就沒有聲音。第8課時 制作我的小樂器1. 制作我的小樂器,可以從粗細、長度、高矮來調試不同的音。2. 小常識:(1) 敲擊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聲音越高,水越多聲音越低。(2) 當橡皮筋拉得一樣長時,用力撥聲音就強,輕輕撥聲音就弱。(3) 振動的物體有松有緊,(如:橡皮筋)緊的聲音高,松的聲音低。(4) 振動的物體有粗有細,(如:琴弦)細的聲音高,粗的聲音低。(5) 振動的物體有長有短,(如:釘子)短的聲音高,長的聲音低。(6) 振動的物體有大有小,(如:碗)小的聲音高,大的聲音低。3. 聲音的分類。(1) 樂音:通常指那些動聽的,令人愉快的聲音,它的波形是有規律的。(2) 噪聲:通常指那些難聽的,令人厭煩的聲音,它的波形是雜亂無章的。4. 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影響人們正常學習、工作和休息的聲音都屬于噪聲。樂音也可能成為噪音。5. 聲能夠傳遞能量和信息。(1) 隆隆的雷聲----下雨。(2) 爆竹升天,震耳欲聾。(3) 聽鐵軌傳聲----判斷火車的遠近。(4) 聽蜜蜂飛行的聲音----判斷是否采蜜回來。第二單元 呼吸與消化第1課時 感受我們的呼吸1. 我們可以通過鼻子和胸腔運動感受到呼吸。2. 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氣管、支氣管、肺、膈肌等。3. 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4. 吸氣與呼氣:(1) 吸氣:鼻腔或口腔→氣管→支氣管→肺。胸腔擴張,腹部收縮。(2) 呼氣:肺→支氣管→氣管→鼻腔或口腔。胸腔收縮,腹部放松。5.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呼吸。6. 氧氣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質。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養料所必需的原料。這兩種氣體對生命具有重要的意義。第2課時 呼吸與健康生活1. 人的呼吸實際上是在進行著氣體交換,使氧氣進入血液,同時排出二氧化碳。2. 我們體內的細胞都需要空氣中的氧氣來維持生命,從空氣中吸入的氧氣可以幫助我們正常地生活和工作。3. 呼出的和吸入的氣體相比,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增加了,氮氣不變。4. 肺是身體氣體交換的“中轉站”,這個“中轉站”的大小直接決定著每次呼吸氣體交換的量。5. 一個正常人在平靜狀態下,每分鐘呼吸20次左右。每分鐘心跳80次左右。6. 運動前和運動后,我們的呼吸會發生變化。運動前呼吸次數比較少,運動后呼吸次數都變多。7. 經常參加體有鍛煉,可以提高呼吸功能,保持身體健康。8. 為什么運動時呼吸會加快?答:因為人體運動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所以呼吸的次數要比平時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時多的氣體。9. 人體需要的氧氣由肺吸入后進入血液,再由心臟通過血管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 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等廢物,再排出體外。10. 為什么運動時心跳會加快?答:因為伴隨著身體運動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氣,心跳也就逐漸加快,以便輸送出更多的血液。第3課時 測量肺活量1. 肺活量是指一次盡力吸氣后,再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2. 深吸一口氣,吹響同一個哨子。肺活量大的人,吹響哨子的時間會長一些。3. 小學四年級肺活量標準:男生1100~2600毫升;女生900~2000毫升。4. 經常鍛煉身體,會提高我們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獲得更多的氧氣。5.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呼吸,伴隨著運動量的增加,每分鐘呼吸的次數也會增加。6. 通常肺活量越大的人,運動后恢復正常呼吸需要的時間越短。7. 肺活量測量袋的使用方法。(1) 展開測量袋。(2) 深吸一口氣,然后將氣從通氣管呼入測量袋。(3) 肺部氣體全部呼出后,收緊通氣管,避免空氣跑出。(4) 讀取鼓起的測量袋上的最大數值,單位為毫升,這是測量得出的肺活量。第4課時 一天的食物1. 除了呼吸之外,飲食是我們從外界獲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動。2. 按人們的生活習慣,可以把食物分成糧食、蔬菜、肉類、奶制品、水果、調味品等。3. 食物的分類:(1) 按食物的來源分:植物類食物、動物類食物;(2) 按食用方式分:生食、熟食。(3) 按食物的重要性分:主食、副食。4. 我們常吃的主食有米飯、面條、饅頭等,副食有肉、蛋、奶等。夏天常吃的涼菜中包含黃瓜、粉絲、粉皮等食物,從食物來源上分類,屬于植物類食物。5. 植物類食物:谷物、水果、蔬菜等;動物類食物:奶、奶制品、蛋、肉等。第5課時 食物中的營養1. 人的生長與活動需要營養,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2. 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通常分為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3.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肌肉、內臟、頭發、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支持生長發育。4. 脂肪和糖類防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我們身體可以儲存大量的脂肪和糖類。5. 維生素和無機鹽(礦物質)有調節身體機能的作用,它們的各類非常多,是我們保持健康不可有少的營養。6. 水是人體最基本的營養成分,是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約占人體體重的60%-70%。7. 食物中的營養:(1) 含有豐富的糖類:大米、面條、果汁飲料、烹調淀粉、馬鈴薯等。(2) 含有豐富的脂肪:食用油、花生、芝麻、核桃、肥肉、巧克力等;(3)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大豆、牛肉、魚肉、雞蛋、純牛奶、開心果等;(4) 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胡蘿卜、西紅柿、四季豆、南瓜、花菜、芹菜等。8. 檢測食物中的營養:(1) 檢測脂肪——在紙上涂抹:白紙上會留下油漬。(2) 檢測淀粉——滴碘酒:滴碘酒的地方變為藍色。(3) 檢測蛋白質——燒烤法:有燒焦的羽毛氣味。(4) 想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維生素、無機鹽等營養素,我們可以采用看標簽或査資料的方法。第6課時 營養要均衡1. 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成分,所以我們需要搭配膳食,保證營養的充足。2. 搭配膳食營養要做到品種多樣,并保持合理數量。3. 膳食營養搭配原則:葷素搭配;粗細糧搭配;多種搭配;每日吃適當的新鮮水果和蔬菜等。4. 只有營養均衡,才能保證我們正常的生活和成長。5. 各類食物在均衡營養中的地位和比重是不一樣的。(參考課本第33頁的膳食寶塔)6. 手指脫皮、口腔潰瘍時,需要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運動量比較大,需要多吃糖類食物。7. 谷薯類、油脂類食物含有糖類和脂肪,可以給我們提供能量。8. 奶制品、豆類、魚蝦類和蛋類等含有蛋白質,可以支持我們的生長發育。9. 蔬菜和水果類含有維生素和無機鹽(礦物質),能上我們保持健康。10. 不偏食、不挑食才能夠從食物中獲取均衡的營養,這是良好的飲食習慣。如果營養獲取不均衡,會影響身體健康。第7課時 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1. 消化器官可以將食物轉變成我們可以吸成的養料和能量,這一過程叫作消化。2. 口腔是人體的消化器官之一。口腔是食物消化開始的地方,是由牙齒、舌頭、唾液共同完成的。3. 在口腔中咀嚼后的饅頭會變碎、變軟、變潮濕。4. 舌的作用:傳送和攪拌食物。5. 唾液的作用:潤滑食物,消化食物中的淀粉。6. 牙齒的作用:(1) 門齒——切割食物;(2) 犬齒——撕碎食物;(3) 臼齒——咀嚼食物。7. 老人們常說“細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齒將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體內消化。8. 分角色扮演“慢頭”“牙齒”和“舌”,用硬紙板模仿門齒和犬齒的外形,用大塑料口袋裝滿空氣模仿臼齒。9. 牙齒是我們身體重要的消化工具。正確刷牙可以預防蛀牙。第8課時 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1. 人體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和大腸。食物被食道運輸到胃里,在胃里被進一步磨碎和分解,在小腸里被消化和吸收。2. 人體的每個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們愛護。3. 消化器官的作用腔(1) 口腔:攪拌、咀嚼、磨碎食物。(初步消化)(2) 食道:把食物運輸到胃里。(3) 胃:通過蠕動把食物變成食糜。(4) 小腸:吸收食物中的大部分營養。(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5) 大腸:從未被消化的食物殘渣中吸收水分。4. 食物的旅行線路:食物→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體外。5. 人體按工作類型分類可以分為:運動系統、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等。(1) 運動系統:骨骼、關節、肌肉。(2) 消化系統: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3) 血液循環系統:心臟,血管。(4) 呼吸系統:鼻腔、氣管、支氣管、肺。第三單元 運動和力第1課時 讓小車運動起來1. 物體都有一個豎直向下的力,這個力就是重力。2. 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樹上的蘋果掉下來,拋向空中的皮球總要落回地面,小孩從滑梯上滑下、水往低處流……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3. 提供動力可以使小車啟動,施加阻力使運動的小車靜止。4. 車的類型和動力:類型 動力小推車 推力馬車 馬拉自行車 腳蹬小轎車 汽油高鐵動車 電力5. 在做小車運動快慢與拉力大小關系實驗時,拉力的大小用墊圈的個數來表示。6. 拉力太小小車不會動,拉力達到一定程度,靜止小車開始運動起來,在小車重量不變的情況下,拉力越大,小車運動越快。7. 運動員用力就可以改變足球運動快或慢,使足球啟動或停止。第2課時 用氣球驅動小車1. 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2. 充氣后的氣球具有能量,噴氣時可以產生動力。3. 噴氣式飛機、火箭都是靠噴氣發動機產生的反沖力運動的。4. 氣球越大,小車運動得越遠;氣球越小,小車運動得越近。5. 反沖力使小車向前運動,對小車施加一個相反方向的反沖力,小車會向相反的方向運動。6. 要使氣球驅動小車行駛的更遠,就用大氣球和粗細適宜的噴管。第3課時 用橡皮筋驅動小車1. 像橡皮筋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彈力。2. 用橡筋作動力的小車,橡皮筋的圈數越多,行駛速度越快,行駛距離越遠;橡皮筋繞的圏數越少,行駛速度越慢,行駛距離越近。3. 衣褲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4. 使車輪轉動的力來自橡皮筋的彈力,而且小車行駛的方向和橡皮筋纏繞的方向相反。5. 橡皮筋的圈數越多,產生的彈力越大,作用在小車上的時間越長,行駛速度越快,小車行駛距離越遠;纏繞的圈數越少,產生的彈力越小,作用在小車上的時間越短,行駛速度越慢,小車行駛距離越近。第4課時 彈簧測力計1. 研究運動和力時,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彈簧測力計就是測量力的大小的一種工具。2. 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示數也越大”的特點制成的。3. 彈簧測力計由提環、彈簧、指針、刻度板、掛鉤五部分組成。(1) 提環——便于用手握住測力計。(2) 彈簧——測出力的大小。(3) 指針——指向力的大小的刻度。(4) 刻度板——表示出刻度。(5) 掛鉤——掛住被測量的物體。4. 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符號“N”表示。1牛約等于100克的力。它是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的名字命名的。5.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應注意:(1) 拿起測力計,先檢査指針是不是指在“0”位置;(調零)(2) 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平視)(3) 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值。(量程)6. 跳板、健身球、撐桿和海綿墊、蹦床等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第5課時 運動與摩擦力1.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生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2.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滑動和滾動兩種方式。3. 滑動摩擦力要遠大于滾動摩擦力。4. 我們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一個物體,剛好能使這個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5. 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越大。6. 物體重,運動時摩擦力越大;物體輕,運動時摩擦力越小。7. 自行車上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輪胎、腳蹬的表面、剎車橡皮、手柄做成花紋;8. 自行車上需要減小摩擦力的地方:前軸、中軸、后軸、腳蹬的軸、大小齒輪與鏈條。9. 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減小摩擦力?增大摩擦力 減小摩擦力①鞋底的花紋②道路結冰時,給車子輪胎加上防滑鏈③塑料瓶蓋上有一些豎紋④車子陷在泥里,掂上草,使車子出來⑤乒乓球拍上粘貼橡膠使接觸面變粗糙 ①車子軸承上加上潤滑油②氣墊船③磁懸浮列車④行李箱下裝有輪子⑤軸內安裝滾珠第6課時 運動的小車1. 飛行的子彈將物體擊穿,踢飛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嘯的狂風將大樹連根拔起,奔騰的江水驅動水輪轉動……,它們都具有能量。2. 快速敲擊音叉振動幅度大,發出的聲音強。3. 坡度越大,小車滑下后的速度越快,能量越大;坡度越小,小車滑下后的速度越慢,能量越小。4. 任何物體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沒有能量,自然界就不會有運動和變化,也不會有生命。5.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形式的能量,運動的小車、發光的燈泡、燃燒的蠟燭、拉長的橡皮筋……,都具有能量。能量還儲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學物質中。第7課時 設計制作小車(一)1. 設計制作的一般流程:(1) 明確問題:明確設計什么,用途是什么,具體要求是什么。(2) 制訂方案:頭腦風暴,研究會遇到什么問題,怎樣解決,制訂最優方案。(3) 實施方案:團隊協作,根據方案加工制作,匯報展示。(4) 評估與改進:根據標準評估、打分、反思方案、制作以及整個過程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改進。2. 賽車的設計特點:(1) 輪胎很寬,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 要設計力量很大的發動機;(3) 車身重心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可以使行駛穩定;(4) 設計流線型車身,使阻力減到最低。第8課時 設計制作小車(二)1. 根據設計圖制作小車的步驟。(1) 確定組裝步驟。(2) 選擇材料和工具。(3) 加工材料。(4) 組裝。(5) 調試。2. 匯報、測試的內容。(1) 匯報設計思路。(2) 展示設計圖。(3) 介紹組裝流程。(4) 測試小車。3. 設計小車用橡皮筋或氣球做動力,行駛路程足夠長。4. 增大小賽車的動力和運動時間的方法。(1) 可以增加橡皮筋的長度和纏繞圈數。(2) 用大氣球、長氣球等。5. 用橡皮筋做動力的小車,為了克服輪子打滑,輪子可以粗糙一點,車子稍重點。6. 如果氣球小車沒有打滑問題,車身越輕越好,可以用泡沫塑料當車板。7. 工程師不會將不成功的模型視為失敗,而是將它看成一個有價值的學習機會,并能根據其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和改進,做出更好的解決方案。問答題1. 橡皮筋的圈數與小車運動有什么關系?答:橡皮筋繞的圈數多,小車行駛速度快、距離遠;繞的圏數少,小車行駛速度慢、距離近。2. 橡皮筋的長度和在車軸上繞的方向分別與小車運動有什么關系?答:橡皮筋的長度短,小車行駛速度快、距離遠;長度長,小車行駛速度慢,距離近。橡皮筋在車軸上繞的方向與小車運動的方向相同。3. 你還知道哪些物體有彈力?人們能用它們做什么?答:被拉長或壓縮的彈簧、被彎曲的鋸條或竹片、被壓縮的空氣等都能產生彈力。射箭、拉力器、 皮球、衣服上的松緊帶、自行車的坐墊等都用到了彈力。4. 自行車上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的?答:自行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輪胎、腳蹬子表面、剎車橡皮等處;増加摩擦力的方法:在前后輪胎、腳蹬子表面上做花紋,使表面粗糙些,從而増大摩擦力。5. 自行車上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減小摩擦力的?答:自行車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軸、中軸、后軸、腳蹬子軸、大小齒輪與鏈條等處;減小摩擦力的方法:安裝滾珠、加潤滑油。6. 在生活中,人們怎樣根據需要來增加或減小摩擦力?答:要增大摩擦就應該使兩個物體間的接觸面粗糙些,并設法加大物體間的正壓力,如:汽車輪胎上的花紋、鞋底上的花紋。要減小摩擦就應該使兩個物體間的接觸面變得光滑,還可以在物體下面墊上能滾動的物體,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如:往自行車車軸上加潤滑油、車軸內安裝滾珠。7. 說說摩擦力對我們的生活的利和弊?答:我們走路、汽車行駛、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這時的摩擦力是有利的。機器運轉,部件間相互摩擦而磨損,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8. 我們都知道哪些物體是靠反沖力運動的?答:節日燃放的煙花、噴氣式飛機、火箭等,都是靠反沖力運動的。9. 汽車運動和停止都要靠輪子,車輪與地面之間沒有了摩擦力,情況會怎樣?答:如果車輪與地面之間沒有了摩擦力,車輪會打滑,汽車無法啟動,行駛的車子也很難停下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