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年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知識清單第一單元 光第1課時 有關光的思考1. 通常我們把那些自身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太陽是最重要的光源。2. 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光源的標志就看這個物體自身是否能發光。3. 是光源的物體有太陽光、星光、電燈光、螢火蟲、燭光、發光魚、熒光燈、激光、手電筒發出的光、火光等。4. 月亮不是光源,因為它不能自己發光,而是反射其他物體(太陽)的光。5. 未點燃的蠟燭不是光源,因為它沒有處在發光的狀態。6. 我們之所以能看見物體,是因為一些作為光源的物體發出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另一些不是光源的物體靠反射光也能讓我們看見它。7. 只有在光源的光或來自物體的反射光進入人眼后,才能讓我們看到光源或物體。也就是說,沒有光,我們就無法用肉眼看見物體。8. 沒有光線,人是無法看到東西的。人的眼睛是通過接收物體反射回來的光線來判斷物體的。而在紅蘋果實驗中,房間是完全黑暗的,沒有任何光線進入房間,因此我們不能在這個房間里看到紅蘋果。9. 夜視儀可以在黑暗的環境中發出人眼看不見的光,這種光能被照相機感知并照亮物體。10. 人們可以借助儀器拓寬視野并看清目標。第2課時 光是怎樣傳播的1. 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而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的。2. 光的傳播實驗中,三張卡紙的小孔在同一高度。3. 把4張卡紙放在同一條直線上,讓手電筒的光能夠直接穿過卡紙上的小孔,發現手電筒的光能夠直接穿過前3張卡紙上的小孔,照射在第4張卡紙上。4. 把中間的一張卡紙向左或向右移動大約5厘米,觀察到手電筒的光只能夠直接穿過第1張卡紙上的小孔,不能穿過第2張卡紙上的小孔,在第2張卡紙上留下光斑,第3、4張卡紙上沒有光斑。5. 我們平時看到的很多現象,如激光筆的光、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都可以作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依據。第3課時 光的傳播會遇到阻礙嗎1. 擋光的物體會有影子,原因是光沿直線傳播。2. 光在受到一個物體或一種物質的影響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傳播。3. 沿直線傳播的光,在遇到不同的物體時,會發生通過、部分通過和不通過等現象。4. 光可以通過透明的物體,如玻璃片;光可以部分通過半透明的物體,如一張薄紙;光不能通過不透明的物體,如一本厚書。5. 利用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可以解釋日食、月食等現象。當月球運行至太陽和地球之間的某個部位時,會部分或全部遮擋住太陽光,我們從地球上就能觀測到日食;而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中時,就會發生月食。第4課時 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嗎1.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改變,從而使光線在不同介質的交界處發生偏折,這就是光的折射現象。2. 光在垂直照射的情況下,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傳播方向不會改變。3. 發生光的折射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光從一種透明介質進入另一種透明介質,二是光斜射。4. 斜放入水中的的鉛筆變折了、長方體魚缸中一條魚看起來是兩條魚,都可以用光的折射現象來解釋。5. 為什么從方形魚缸棱角處看,水缸中的一條魚會看成兩條魚呢?答:因為光的折射現象,一條魚反射的光經左右兩個分界面后改變了方向,分別進入人眼,看起來就是兩條魚了。6. 生活中光的折射現象舉例:①水中筷子“斷了”;②海市蜃樓;③插魚時往魚的下部插;④池水“變淺”;⑤從水中看岸上的景物比實際位置高。第5課時 認識棱鏡1. 棱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方向。2. 三棱鏡是橫切面為三角形的透明體,可以控制光的傳播線路。3. 白色的太陽光經過棱鏡折射后,會分解成7種顏色的光,其原理是各種色光在同一介質中發生折射的程度不同。4. 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5. 紅、綠、藍是光的三基色,大部分的顏色可以通過紅、綠、藍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6. 彩虹形成的原理:當太陽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線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譜,由外圈至內圈呈紅、橙、黃、綠、藍、靛、紫7種顏色。第6課時 光的反射現象1. 光碰到鏡面會改變傳播方向,形成反射現象。2. 反射光也是沿直線傳播的。3.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自身不能發光的物體,是因為它們將光反射到我們的眼睛里。4. 光在反射的過程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5. 科學家測量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時,用到了光的反射原理。6. 照明燈上裝燈罩,燈罩可以把燈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來向下的光線合到一起,增加亮度。7. 墻壁涂成白色的原因是白色物體反光較強。第7課時 制作一個潛望鏡1. 潛望鏡利用了光的反射規律。2. 人們可以借助潛望鏡從低處(如壕溝、水中)看清高處(如地面、水面)的物體。3. 物體發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在潛望鏡中需要經歷兩次反射,才能進入人的視野。4. 潛望鏡的工作原理:潛望鏡是利用兩個反射鏡使物體的光線經兩次反射而折向眼中,潛望鏡之所以可以從下邊看到上面的情況并且十分清楚,是因為兩塊平面鏡互相平行,并且都與水平方向呈45度夾角,外面的景象通過平面鏡的兩次反射成像,從而讓我們從下面看到了上面的景象。5. 制作潛望鏡,需要用到兩塊平面鏡,且擺放成45°角,鏡面平行且相對。6. 簡易潛望鏡的制作方法:(1) 在紙盒兩個長邊距邊緣約一厘米處各畫一條直線。(2) 用直角三角板在紙盒的兩端距邊緣約一厘米處各畫一條斜線。(3) 在紙盒的對應面上重復畫上面的線。(4) 用剪刀將4條斜線剪開。(5) 像圖中那樣將兩面鏡子插入紙盒開口處,并保持鏡子的反射面是相對的。(6) 在鏡子的反射面前各開一個窗口第二單元 地球表面的變化第1課時 地球的表面1. 從太空中觀察地球,地球呈現出豐富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這就是整體上地球表面的樣子。2.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復雜多樣的,也是不斷變化的。3. 常見的陸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4. 五大地形特點:地形名稱 特點平原 地勢低、地表起伏小高原 地勢高、地表起伏小山地 地勢高、地表起伏很大丘陵 地勢中、地表起伏較大盆地 地勢高、地表起伏低5.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可以分為陸地和海洋兩大地理單元,素有“七分海洋,三分陸地”之稱。6. 幾種典型的地形地貌及其成因:地形 觀察到到地形特點 猜測主要形成原因彎曲的巖層(位于香港地質公園內) 巖層彎曲、斷裂 巖層受力發生彎曲長白山天池 湖泊被群山環抱 火山噴發后形成的敦煌雅丹地貌 形態多姿的土丘 風的作用黃土高原上的溝壑 地面千溝萬壑 流水作用黃河入??诘纳持?由河道分割的小島 流水作用第2課時 地球的結構1. 地球從表面到地心,依次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其中地殼在不斷運動著。2. 組成地殼的巖石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3. 玄武巖、浮石、花崗巖都是巖漿巖;礫巖、砂巖、頁巖都是沉積巖;大理巖、板巖都是變質巖。4. 地球內部的巖漿在不停地涌動,有時會通過地震和火山噴發讓我們感受到。5. 制作的地球模型中,紅色橡皮泥代表地核,黃色橡皮泥代表地幔,藍色橡皮泥代表地殼。6. 地殼運動推動著地殼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噴發的主要原因。7. 不同年代的巖石或巖層,由于地殼運動而受到力的作用發生彎曲、斷裂,會形成褶皺和斷層等。第3課時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 地殼運動是地震發生的原因。2. 地震的發生會使地表形態發生巨大的變化。3. 強烈的地震會導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與隆升、地表錯位、河道堵塞、房屋倒塌等。4. 地下巖石由于地殼運動而長期受到力的作用發生形變,一旦這種作用力的強度超過巖石的承受強度,巖石就會破裂或錯開,同時將積累的能量釋放出來從而發生地震。5. 地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板塊的邊緣構成了地球表面的活動帶,是火山、地震的高發地區。6. 地震的影響:(1)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發生里氏7.8級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現裂縫、塌陷,鐵軌也扭曲變形。(2)2008年5月12日,汶川縣發生里氏8級地震。地震導致山體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7. 抗震防災小常識:突發地震時,若住在高層,應及時躲在桌子底下,護住頭部,并抓牢桌腳。第4課時 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1. 地殼運動是火山噴發的原因。2. 火山噴發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對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3. 火山噴發時,熾熱的熔巖從火山口噴涌而出,火山口會堆積形成充滿泡沫的火山巖小山。4. 高溫高壓、地殼中薄弱地帶、巖漿中的大量氣體等,都是火山噴發中的重要因素。5. 模擬火山噴發實驗中,土豆泥代表火山,番茄醬代表巖漿,酒精燈加熱代表地殼深處的高溫狀態?,F象:加熱一段時間后,“火山口”會向外冒熱氣,過一會兒“巖漿”冒著熱氣從“火山口”溢出或噴涌出來。第5課時 風的作用1. 風的力量會磨蝕巖石并且搬運巖石破碎物,對地形變化起著重要作用。2. 風的作用主要形式有風蝕作用、風的搬運作用、風的堆積作用。3. 風的作用對地形地貌的改變是緩慢進行的,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4. 風蝕作用會形成戈壁、風蝕拱門、風蝕蘑菇、雅丹地貌。風的搬運和堆積作用會形成沙漠。5. 在探究風的作用模擬實驗中,巖石代表自然界中真實的巖石;砂紙代表被風卷起來的沙子;朝一個方向打磨,模擬的是風的方向;打磨的過程代表風卷起沙子不斷磨蝕巖石的過程。第6課時 水的作用1. 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不間斷地循環。2. 雨水降落到地面會侵蝕土地,沖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3. 河流會侵蝕河床和兩岸,這些被侵蝕的泥土在水流緩慢的地方又會沉積下來。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4. 黃河第一灣——乾坤灣,這種地形主要是由于河流的侵蝕作用。結果是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河床越來越彎曲。5. 黃河入??诘纳持?,這種地形主要是河流的堆積作用造成的。易在近岸的河口處形成堆積地貌。第7課時 總結我們的認識1. 影響地形地貌變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噴發、風、水等。其中,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地球內部力量,對地形地貌的改變是劇烈的。風和水是外部因素,對地形地貌的改變是緩慢的。2. 斜坡上有無植物會影響土地被侵蝕的程度。3. 沒有植物覆蓋的土地比有植物覆蓋的土地受到的侵蝕程度嚴重。因此,保護植物對環境保護具有重要作用。4. 地面的巖石、沙土在水、風、重力等因素的作用下,被破壞和搬走的現象叫作侵蝕。第三單元 計量時間第1課時 時間在流逝1.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利用太陽來計時,這種晝夜交替形成了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2. 古人利用陽光下物體的影子變化規律發明了日晷,利用正午時日影長度的變化發明了圭表。3. 古人可以利用太陽來計時,是因為太陽的運動以及引起的影子等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4. 我們可以用燃香來計時,是因為燃香的長度變化基本是勻速的。第2課時 用水計量時間1. 如果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徑不變,流出同樣多的水,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2. 古人設計的水鐘,可分為受水型水鐘和泄水型水鐘。3. 水流的速度與水位高度有關,水位越高,速度越快。從100毫升水中流出第一個30毫升、第二個30毫升、第三個30毫升作用的時間是越來越長的。即開始時水滴得快,越到后面滴得越慢。4. 要想使水流的速度保持不變,就要想辦法控制水鐘的溢水瓶中水面高度保持不變。5. 古代水鐘的結構:第3課時 我們的水鐘1. 水鐘通過一定的裝置,能夠保持水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從而能用來計時。2. 我們可以控制水流的速度,從而使水鐘的計時更加準確。3. 在設計制作水鐘時,有兩種類型的水鐘可供選擇(泄水型和受水型)。4. 將做好的水鐘與鐘表對照,可以根據測得的結果判斷我們的水鐘計時是否準確,并進行改進。5. 水鐘的一些缺陷:(1)冬天水會結冰,不能用來計時。(2)蒸發現象會使水鐘里的水慢慢變干,影響使用效果。第4課時 機械擺鐘1. 擺具有等時性,同一個單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次數相同。2. 根據擺的等時性,人們設計制作了擺鐘,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以及使用范圍更廣。3. 在測量鐘擺1分鐘擺動次數的活動中,要重復測量三次(或以上)。4. 我們自制的各種不同的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不一樣。5. 同一個擺,在擺動過程中,幅度會越來越小,但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不變的。第5課時 擺的快慢1. 不同的擺在一定時間內擺動的次數各不相同。2. 擺的快慢與擺錘的質量和擺動幅度無關。不管擺錘的質量是多少,30秒時間內擺支動次數是一樣的。3. 擺的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擺繩長,擺動得慢,擺繩短,擺動得快。第6課時 制作鐘擺1. 不管是哪一個機械擺鐘,里面的鐘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都為60次。2. 擺的快慢與擺繩長度有關。3. 同一個擺,擺繩長度越長,擺動越慢;擺繩長度越短,擺動越快。4. 初步制作出我們的鐘擺之后,我們還要對我們制作的鐘擺進行反復測試,不斷調整和記錄,使制作完成的鐘擺正好一分鐘擺動60次。5. 調試擺繩的方法:①減半或增倍法。②每次增減5厘米法。如果想節省時間,還可每次測30秒或15秒,看是不是剛好擺動30次或15次。6. 自制的鐘擺,如果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比60多,應該增加擺繩長度;如果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比60少,應該減小擺繩長度。7. 一分鐘擺動60次的鐘擺,擺繩大概在25厘米左右。第7課時 計量時間和我們的生活1. 計時工具的設計運用了物體運動周期性變化的規律。日晷利用了太陽下物體的影子的周期性變化;水鐘利用了流出相同的水所用的時間相同的規律;擺鐘利用了擺動一個來回所用時間相同的規律。2. 人類的計時工具,從日晷、水鐘、擺鐘再到鐘表,越來越精確、小巧。3. 在生活中,很多時候都需要精確計時,如百米賽跑,航天器的發射等。4. 不同的計時工具可以滿足不同的用途和需求,人們的需求也推動著計時工具的發展。第四單元 健康生活第1課時 我們的身體1.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等。2. 影響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睡眠、飲食、運動、壓力等。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于健康。3. 噪聲、霧霾、污水等不良環境對人體健康有害。良好的生活環境有益于健康。4. 我們可以根據體質健康表中的健康指標檢測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5. 從出生到死亡,人體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青少年時期是生長發育最旺盛的時期。6. 影響青少年生長發育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飲食習慣、睡眠時間、體育鍛煉、學習壓力以及周圍環境等。第2課時 身體的運動1. 適合的、適度的體育鍛煉有利于促進青少年身體的生長發育,增強內臟器官的功能。2. 身體的運動是由骨、關節和肌肉協同工作完成的。3. 體育運動對促進骨、關節和肌肉的健康生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4. 骨支持人體的運動,是人體運動的基礎;肌肉收縮帶動骨產生運動,肌肉為人體運動提供動力;關節使骨的運動更靈活,使其可以做屈伸和旋轉等不動的動作。5. 經常參加運動,身體可以變得更加強壯,柔韌性更好,并且免疫力也會增強。6. 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與我們身體運動的結構相似的物體,比如:門、斜拉大橋、起重機、挖掘機等。7. 鉸鏈:鉸鏈的合頁相當于人體的骨頭,鉸鏈的兩片合頁中間的相對轉動的機械裝置相當于人體的關節。8. 塔吊:塔身相當于人體的骨頭,吊臂相當于人體的骨頭,起重臂拉桿相當于人體的肌肉。第3課時 心臟和血液1. 心臟是重要的人體器官。心跳是心臟工作的外在表現。2. 心臟跳動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動,將血液中攜帶的養料和氧氣運輸到全身各處,同時也將攜帶的廢物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維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動。3. 體育運動可以強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4. 在模擬心跳的活動中,吸耳球模擬的是心臟;反復擠壓吸耳球模擬的是心臟的跳動;塑料管模擬的是血管;水模擬的是血液。5. 心臟收縮,推動血液由心臟進入血管,流到全身各處;心臟舒張,血液由血管流回心臟。6. 心臟兩次跳動的間隙都有短暫的休息。在睡眠的時候,氧氣的需要量減少,每分鐘心跳的次數也會減少,心臟會得到更多的休息。良好的睡眠會讓心臟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們的健康。7. 正常情況下,每分鐘心跳次數大約為60~100次。經常運動的人心跳會偏慢一些,因為經常運動的人心臟的泵血力量比較強。8. 一般情況下,心跳的次數與脈搏跳動的次數是一樣的。第4課時 身體的“總指揮”1. 人腦能夠指揮人的行動,產生事項和情感,進行認知和決策。2. 腦位于顱腔內,包括大腦、小腦和腦干。3. 腦與脊髓相連。腦和脊髓聯系著的神經分布在全身的各個地方。4. 大腦是人體的控制中心,包括左右兩個大腦半球,腦的不同區域控制著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5. 大腦控制著人體的大部分生命活動現象,如運動、語言、視覺、記憶、思維、情緒等。小腦具有協調運動和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腦干負責人體許多基本生命活動,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環等。6. 不同的人,腦相同功能的強弱是不同的;同一個人,腦不同功能的強弱也是不同的。第5課時 身體的“聯絡員”1. 腦是人體的控制中心,它總是在不斷地發送和接收信息。這些信息的傳遞和處理需要通過身體的聯絡員——神經系統來完成。2. 神經系統由腦、脊髓以及與其相連并遍布全身的周圍神經系統所組成。全身各系統器官和細胞都是在神經系統的控制下,相互配合完成各自的功能。3. 有效的學習和訓練可以改善大腦的功能,使感覺越來越靈敏,肢體動作越來越協調,人越來越聰明。4. 減緩精神壓力,保持愉悅的心情有益于神經系統的健康。5. 人體的感覺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膚等。6. 人的感覺器官受到環境中的各種刺激時,會由傳入神經將信號傳到神經中樞,神經中樞做出相應的指令并通過傳出神經使身體做出反應。其過程簡化為:感受刺激→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做出反應。7. 當接球的人看到對方把球投出來之后,會把這一信息傳入大腦,大腦的神經中樞迅速作出反應,經過傳出神經指揮手臂作出反應,接住投出的球。8. 經過反復練習之后,我們接球的命中率有所提高。如果增大兩人之間的距離,命中率會降低,縮小兩人之間的距離,命中率會提高。第6課時 學會管理和控制自己1. 大腦管理人的情緒、意志、行為等,人的情緒、意志、行為是可以控制的。2. 良好的溝通方式可以避免沖突。3. 體育鍛煉、科學合理的作息都有利于我們減輕心理壓力,可以緩解和別人的沖突。4. 我們需要關注到自己的心理狀態,意識到壓力會對自己的身心造成不好的影響。5. 長期的壓力會損害我們的身體健康,不僅可能會讓我們感覺到頭疼、胃疼、睡不好覺、吃不下飯,還會使我們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什么事情都沒有興趣,很難學會新東西,因此我們要學會管理壓力。6. 壓力是可以緩解的、情緒是可以管理的、沖突是可以避免的。7. 緩解壓力的方法:體育運動、與人交流、充分休息、旅游等。第7課時 制訂健康生活計劃1.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一個系統出現問題會導致其他系統也出現問題。2. 在眾多的健康行為中,體育運動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有的運動是終身都可以進行的,例如散步、游泳、慢跑、騎車等等。因此,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并且讓這些健康的行為習慣伴隨我們一生。3. 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于身心健康。4. 科學合理的計劃有助于形成健康生活的習慣。5. 制訂的計劃要有針對性、可行性。6. 計劃只有變成行動才能產生效果。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