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基本信息 名稱 氧氣的性質執教者 課時 1課時所屬教材目錄 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第2節氧氣教材分析 我們在前邊學習了空氣,認識了空氣的組成,知道了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以及氧氣的用途,本節進一步學習氧氣動物性質。學情分析 學生層次不同,基礎差別太大而且剛學習化學。對如何學習化學沒有領悟,應從易到難正確引導學生掌握本節內容。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氧氣的物理性質。通過氧氣與硫,與鐵,與碳的反應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以及實驗的現象。掌握化合反應,那些反應屬于氧化反應。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展示一瓶氧氣認識氧氣的物理性質通過做氧氣與S、與C、與Fe的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思考實驗注意的問題以及原因。通過三個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總結出化合反應的概念以及那些反應屬于氧化反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及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學重難點 重點 氧氣的化學性質,化合反應,氧化反應難點 氧化反應教學策略與 設計說明 通過做實驗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注明每個環節預設的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第一部分氧氣的物理性質( 5分鐘)第二部分氧氣與硫的反應(10分鐘)第三部分氧氣與碳的反應(8分鐘)第四部分氧氣與鐵的反應(10分鐘)第五部分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10分鐘) 【展示】一瓶氧氣【提問】氧氣的顏色、氣味、狀態是甚么?【學生觀察并回答】【閱讀本節第一段】找出氧氣的密度、溶解性以及液態和固態的顏【學生回答】【老師總結】氧氣為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不易溶于水,固液態均為藍色。【實驗】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觀察現象。【學生回答】【總結】此為鑒別氧氣的方法。【實驗】把硫放入燃燒匙中,點燃,并伸入集氣瓶中,觀察現象【小組討論】硫在空氣中以及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是否相同,各是什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硫在空氣中燃燒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在氧氣中是明亮的藍紫色火焰并都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為二氧化硫。【小組討論】為什么集氣瓶中留有少量的水?【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氣。【小組討論】如何書寫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板書】【實驗】用坩堝鉗夾取一塊木炭,點燃并伸入到集氣瓶中,觀察現象,熄滅后倒入澄清的石灰水震蕩。【小組討論】木炭在空氣、氧氣中燃燒的現象,石灰水變渾濁證明是那種氣體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在空氣中燃燒發紅光,在氧氣中燃燒發白光,證明生成物為二氧化碳。【學生討論】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板書】【實驗】打磨一根細鐵絲,盤成螺旋狀,下邊系一根火柴(為什么)。點燃火柴,伸入集氣瓶中,觀察現象。【小組討論】原因及現象。【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除去雜質,增大受熱面積,引燃鐵絲。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學生討論】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板書】【學生討論】通過前面三個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發現什么規律,反應物有幾個,生成物有幾個?【教師總結】化合反應的概念【板書】【學生討論】三個表達式還有什么共同點。【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反應物中都有氧氣,我們認為有氧氣參加的反應都屬于氧化反應。【閱讀】課本最后一段,舉幾個緩慢氧化的例子。【學生回答】 觀察,總結學生回答:氧氣為無色無味的氣體。觀察,總結現象學生:硫在空氣中沒有氧氣中燃燒的劇烈,空氣中微弱淡藍色火焰氧氣中明亮藍紫色火焰。學生根據空氣的污染物指出了水的作用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硫+氧氣二氧化硫觀察總結,空氣和氧氣中木炭燃燒的現象。空氣中紅光,氧氣中白光,石灰水變渾濁證明生成二氧化碳學生寫出:碳+氧氣二氧化碳觀察反應的現象,總結主意的問題,學生回答鐵在空氣中不燃燒,在氧氣中劇烈燃燒。學生寫出:鐵+氧氣四氧化三鐵學生:反應物為兩種生成物為一種學生:反應物中都有氧氣學生:人的呼吸,鐵的生銹,釀酒釀醋等。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能力,總結能力。培養學生的前后知識聯系的能力。培養學生書寫反應表達式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溫故而知新的能力。培養學生書寫反應表達式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書寫反應表達式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培養學生閱讀思考能力。課堂小結(2分鐘) 氧氣的物理性質。氧氣的化學性質,試驗的現象以及注意的問題。化合反應,氧化反應。布置作業(1分鐘) 課后習題2、3、4題。板書設計 課題2 氧氣的性質氧氣的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大于空氣,不宜溶于水,液態固態均為藍色。氧氣的化學性質:1、與硫反應 2、與碳反應 3、與鐵反應化合反應氧化反應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教室上不太理想,因學校教學樓正在重新建設,故不能在實驗室上。所以實驗效果不太好,后面的同學看不見,小組討論后面的同學總結的現象不太準確。板書比較簡略,不利于對知識的系統和掌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