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氧氣》的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氧氣的性質和用途,了解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系。2.認識硫、碳、鐵與氧氣反應的現象,以及文字表達式。過程與方法: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2.學習從具體到一般的歸納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五彩繽紛的化學中,讓學生體驗從化學中得到知識。教學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教學難點:理解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教學設計教學環節導入新課二、合作探究 交流反思實驗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 交流反思三、總結、鞏固 教師活動演示:帶火星的木條在一種氣體中復燃【提問】這是什么氣體?你對氧氣了解多少?上節課我們講到氧氣的用途,有哪些?【過渡】知道了氧氣的用途,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氧氣為什么有這樣的用途,它的用途與什么有關呢?一、氧氣的物理性質【思考與討論】出示一瓶氧氣,學生觀察氧氣的物理性質。【實驗探究】1.氧氣的檢驗方法2.用生活實例來說明水中有少量的氧氣。3.出示一瓶氧氣加入少量的水振蕩,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4.出示兩瓶氧氣,敞口放置,一瓶正放,一瓶倒放,然后檢驗那一瓶還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燃燒??偨Y:氧氣的物理性質氧氣的化學性質1.回憶上面氧氣的檢驗方法。2.展示實驗【2-3】學生觀察實驗反應前、反應中、反應后。3.學生分組動手實驗。木炭在空氣中和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出示實驗操作步驟。4.【設問】鐵絲在空氣中能燃燒嗎?鐵絲在氧氣中能燃燒嗎?展示實驗,提出問題:分析實驗成功或失敗的原因。5.【引導分析、比較】硫、木炭、鐵絲分別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現象,說明了什么?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知道了什么?【作業】教材:p361、2、3 P24 1-7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發言討論、發言、總結性質決定用途 →討論、發言學生觀察,回答學生討論檢驗氧氣的方法,發言學生觀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現象。交流、發言。觀察現象,思考用多媒體展示討論、發言觀察實驗現象,描述,發言。寫出文字表達式。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現象,討論,分析實驗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學生展示交流。寫出文字表達式。觀察現象,討論,分析實驗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學生展示交流。討論,發言分析、歸納、發言說明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學生做自我介紹的方式,總結小結交流知識脈絡化 設計意圖新舊知識銜接知道了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系。證明氧氣不易溶于水。為了證明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讓學生有感觀的認識。使學生一目了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從具體到一般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體會知識脈絡化形成過程。板書設計:在通常情況下:無色、無味的氣體 ,不易溶于水 物理 化學 助燃性←氧氣→在壓強為10kPa時,降溫會變成淡藍色液體和淡藍色固體 性質 性質 氧化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