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2:溶解度(第一課時)(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一、課程標準了解飽和溶液的含義,能舉例說明結晶現象二、教材分析本節內容飽和溶液是課題2的第一部分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課題1的基礎上,認識到溶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存在限度,由此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為第二部分定量研究作鋪墊。首先,通過兩個實驗來討論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含義,并結合實驗說明溶液的“飽和”和“不飽和”是有條件的,然后結合第二個實驗中硝酸鉀晶體的析出介紹了結晶現象。同時,以海水曬鹽為例,說明蒸發溶劑也是一種獲得晶體的常用方法。最后總結了在一般情況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關系和結晶方法。三、學情分析基于溶液在化學(科學)研究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夠的,還應定量地認識溶液。經過前面對化學的學習,學生在實驗操作、現象觀察、結論推斷等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礎,可以在實驗的基礎上結合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以及生活經驗先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再通過探究活動發現和思考,逐步建立有關溶液的知識體系。四、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含義,學會判斷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簡單方法,知道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一般方法。2、能舉例說明結晶現象,知道結晶的兩種途徑,了解海水曬鹽的一般過程。3、了解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間的辯證關系。4、練習基本的實驗操作。(二)過程與方法1、在實驗過程中,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和概括等方法,獲取關于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以及結晶等方面的信息。2、通過實驗探究,體會其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3、能用化學中變化和聯系的觀點解釋和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現象。4、在小組合作中,學會交流、討論和表達,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增強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2、學會辯證地分析問題,提升科學素養,樹立科學的世界觀。3、體會化學與人類生活的息息相關。五、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結晶(2)教學難點: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概念的理解和判斷學會判斷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才能真正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前者為基礎。教師可以借助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和判斷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先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發現和思考,使認識在實踐和論證中不斷深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斷感受科學研究的方法,內化并在頭腦中逐步建立起有關溶液的知識體系。例如: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關系;溶液的濃、稀與溶液飽和、不飽和的關系。六、教學思維導圖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導入】今天,我給大家準備了一點小小的驚喜,請大家打開托盤中的信封。你們想不想DIY這樣的晶體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探索其 打開信封,觀看五顏六色的晶體樣品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中的奧秘吧!我們用到的原料是大家現在不熟悉而后面會很熟悉的一種化肥——KNO3探究一:認識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 【投影】實驗A的操作要求、友情提醒【提問】我們能觀察到什么現象呢?【投影】實驗B的操作要求【提問】下面再請一位同學來描述你看到的現象?【補充】由此可見,室溫下,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硝酸鉀是有限度的。【總結】像A這樣,不能再繼續溶解硝酸鉀的溶液,叫做硝酸鉀的飽和溶液;像B這樣,能繼續溶解硝酸鉀的溶液,叫做硝酸鉀的不飽和溶液【提問】室溫下,從硝酸鉀的不飽和溶液到硝酸鉀的飽和溶液,可以如何轉化呢?【提問】B中底部未溶的硝酸鉀固體,可以用什么方法使之繼續溶解呢?【投影】實驗探究【提問】此時,我們又觀察到什么現象?【提問】得到的是硝酸鉀的飽和還是不飽和溶液?如何簡單的判斷? 按要求、提醒進行小組合作實驗并觀察描述實驗現象按照要求實驗并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傾聽、感受、理解聽講、理解概念的含義思考,回答思考,回答按要求實驗并觀察描述現象小組討論給出結果 練習配制溶液的簡單操作,為后面做鋪墊說明溶解是有限度的引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引導學生歸納結論學會設計實驗探究方案鍛煉與人交流、表達的能力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探究一:認識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 【提問】對像B這樣的溶液,還需通過剛才的方法判斷嗎?【提問】B中繼續加入硝酸鉀,是否會溶解?加入高錳酸鉀呢?【實驗】邀請一位學生一起實驗驗證【提問】大家對飽和溶液又有了怎樣新的認識?【總結】“飽和”只是相對于溶解已達限度的溶質而言,對其他物質仍是不飽和的。【投影】思考題,組織小組討論【總結】首先,要想確定溶液是否飽和,必須確定“在一定量的溶劑中” 思考,回答思考,回答,給出猜想觀察思考,試著總結得傾聽,理解小組討論、交流傾聽,理解 學會對比分析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學會分析實驗,得出結論探究二:“飽和”與“不飽和”溶液的互化 【提問】除了加水,還有其他的方法能使底部未溶解的硝酸鉀溶解嗎?【投影】實驗操作【實驗】與學生一起完成實驗,并與學生一起分析討論C、D所得溶液是否飽和【總結】與學生一起回顧從實驗A到D【講解】通過簡化后的微觀示意圖認識B到D的轉化過程【投影】思考題,組織小組討論【總結】其次,要想確定溶液“飽和”還是“不飽和”,必須指明“一定溫度下” 思考,發表見解觀察實驗描述現象分析現象回憶總結觀看、聽講、理解小組討論、交流、回答傾聽、理解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學會觀察實驗、分析實驗總結已出現的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互相轉化的方法從問題中發現本質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探究三:神奇的結晶 【提問】觀察冷卻后的燒杯,有什么現象?【說明】像這樣,溶質以晶體的形式從溶液中析出,叫做結晶,從D到E析出晶體的過程,叫做降溫結晶(冷卻熱的飽和溶液)【提問】從D到E,析出晶體與變成飽和溶液有先后順序嗎?【演示實驗】將兩支分別盛有熱的硝酸鉀飽和溶液和熱的氯化鈉飽和溶液的試管同時放入冷水中【提問】同學們,能否結合圖中的信息,分析一下原因呢?【提問】毫不夸張的說我們是離不開氯化鈉的,食鹽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鈉,我們吃的食鹽主要是海鹽,那我們是如何從海水中獲取食鹽的呢?【視頻】海水曬鹽【提問】閱讀課本并結合視頻,簡述海水曬鹽的一般過程【總結】蒸發結晶 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傾聽,理解思考,交流觀察現象思考原因思考,小組討論,交流結合生活經驗,回答觀看視頻,思考 介紹結晶及方法學會看圖尋找信息,分析問題體會化學來源于生活體會結晶在生活中的應用節約,尊重勞動探究四:辯證認識溶液的“濃”與“稀” 【提問】溶液的飽和、不飽和與溶液的濃、稀之間有沒有關系呢?【說明】結合B、C,說明溶液的飽和、不飽和與溶液的濃、稀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投影】四者關系圖 結合實驗,分析回答 學會辯證地分析問題結束語 小結本節課內容八、教學設計反思1、將課本上的兩個實驗加以整合,A:室溫下,向盛有20mL水的小燒杯中加入4g硝酸鉀,B:再加入4g硝酸鉀,探究:繼續加入15mL水,以上實驗由學生課堂上分組完成,感知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再由教師課堂演示實驗(事先準備好B溶液),C:加熱,D:再加入4g硝酸鉀,E:冷卻。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是有條件的這一知識點,分兩個階段,分別在相應的實驗后,設置與實驗有關的思考題,讓學生結合實驗,得出“在一定量的溶劑里”和“一定溫度下”這兩個條件。3、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通過升高溫度可以將飽和溶液轉化為不飽和溶液,用簡化后的微觀示意圖將B到C,再到D的轉化過程呈現出來,強化學生的微粒觀。4、嘗試通過圖像的方式,讓學生感知硝酸鉀的溶解能力受溫度的影響,也為后續溶解度的出現做鋪墊。5、通過設計一組對比小實驗,分別將熱的硝酸鉀飽和溶液和熱的氯化鈉飽和溶液同時放入冷水中,觀察到很快析出大量硝酸鉀,而氯化鈉基本看不出有晶體析出,再結合兩者溶解能力隨溫度變化的圖像,讓學生體會什么樣的物質適合用降溫的方法結晶,同時好奇像氯化鈉這樣溶解能力受溫度變化影響不大的物質要如何結晶呢?引出蒸發結晶。6、讓學生觀看煮鹽的視頻,開闊學生的眼界,同時讓學生加深對蒸發結晶的理解,也讓學生體會到勞動人民的辛苦,增強科學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