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章節名稱 《3.3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學科 初中化學 授課班級 初三1班 授課時數 1設計者 王海利 所屬學校 西安市尚稷路學校教學設計理念燃燒與滅火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組織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從實際出發,從他們熟知的生活情景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通過實驗探究得到結論,并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科學探究的教學模式貫穿課堂中,創造情景,創造條件讓學生親自完成燃燒條件的探究、滅火方法等實驗,使學生初步形成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實的踐科學品質。本節(課)教學內容分析《3.3燃燒和滅火原理》隸屬《化學課程標準》第五個一級主題化學與社會發展中第一個二級主題化學與能源和資源的利用。 科粵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三章第三節《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包含三大內容:認識燃燒、緩慢氧化和爆炸發生的條件,了解防火滅火、防范爆炸的措施。教材內容的安排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體現了化學與生活、社會的關系與作用。教材注意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選擇學生熟悉和常見的知識和現象,通過學生實驗來探究燃燒的條件以及滅火的原理,學生可以通過親身體驗和思考掌握知識。本課本題共兩課時,此設計為第一課時。學情分析1、已有的知識:觀察到一些物質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的現象以及金屬鈉在氯氣中的燃燒現象和生活中關于燃燒的常識,在物理課的學習中接觸過“燃點”的概念。2、欠缺的東西:(1)對“著火點”、“可燃物”等概念的理解和運用還比較模糊;(2)知道一些滅火的方法,但不知道原理,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節(課)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 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過程和方法: 通過對實驗的觀察與分析,學習對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了解事物是“一分為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增強日常生活中防范災害的意識,并采取安全措施。教學重點和難點項 目 內 容 解 決 措 施教學重點 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與方法。 主要采用啟發,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動手實驗探究的策略以及實驗演示,多媒體的圖片和視頻創設情境,設置問題任務,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合作完成重點知識的學習。教學難點 著火點概念的理解和應用 對比實驗,分析討論教學流程圖:學生實驗導課:【由三位學生演示】先點燃火柴,再用火柴分別去點木條和無煙煤。【提出問題】為什么木條能燃燒,無煙煤卻沒有被點燃呢?物質燃燒需要哪些條件呢?【實驗探究一】:利用蠟燭、火柴、木材、石頭、水泥塊等探究物質燃燒的條件總結實驗結論教學反饋水中白磷的燃燒實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失火帶來的災難圖片過渡到滅火原理的學習【活動與探究二】:小組合作嘗試采用不同的辦法熄滅蠟燭并分析滅火原理總結實驗結論教學反饋 反思與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體會或想法? 作業布置課堂教學過程結構設計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選派學生進行實驗演示。【過渡】為什么木條能燃燒,無煙煤卻不能燃燒呢?物質燃燒需要哪些條件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今天學習本節課。【實驗探究一】物質燃燒的條件【投影】圖片:火柴、蠟燭、木材、石頭、水泥塊【提問】以上物質都能燃燒嗎?為什么?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評價學生的表現)【提問】蠟燭不點能燃燒嗎?讓學生歸納燃燒需要的其他條件學生歸納總結【追問】木條和煤塊都是可燃物,在相同的條件下,木條燃燒而煤塊無變化的原因是?【投影】著火點定義。木材和無煙煤的著火點【強調】著火點是物質本身固有的屬性,不能改變。【過渡】可燃物達到著火點就一定能燃燒嗎?【組織實驗】【提問】看到什么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評價學生) 【歸納小結】【傾聽】學生歸納小結燃燒的條件【能力拓展】【投影】展示:白磷和紅磷燃燒的探究實驗題目。【提問】為什么只有銅片上的白磷燃燒?你發現燃燒發生時三個條件的關系如何?若想要水中的白磷燃燒可以怎么辦?【過渡】掌握了燃燒的條件,可以讓燃燒為我們的生活服務。但是,有時意外發生的火災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何撲滅意外之火呢?請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熄滅蠟燭,感悟滅火的原理【實驗探究二】利用以下物品采用不同的方法熄滅蠟燭。(物品:蠟燭、火柴、燒杯、水、剪刀、沙子)并說明滅火原理。(評價學生)【拓展實驗】用燒杯蓋住高低不同的蠟燭【聯系生活】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都有可能發生下面這樣的突出情況,你們有能力保護自己甚至救助別人嗎?【播放視頻】電影《紫日》逃生自救的片段。與學生共同討論逃生與自救知識。【學以致用】出示題目:旅游是人們休閑度假的一種方式。請回答下列問題:(1)去高海拔地區旅游,有的人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時需要補充 。(2)篝火晚會上,常將燃著的木柴架空,其理由是 。(3)篝火晚會結束時,必須將火熄滅,可采用的一種方法是 。【課后作業】課后思考:一根劃燃的火柴不能引燃木塊,卻能引燃從木塊上取下的細木條,為什么?【由三位學生演示】先點燃火柴,再用火柴去分別點木條,無煙煤。 其他學生進行觀察發現木條被點燃,而無煙煤沒有被點燃,產生認知沖突,思考無煙煤沒有點燃的原因。【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分別去點燃以上物質,觀察現象。【比較、分析、總結】燃燒的條件:物質本身可燃。【比較、分析總結】燃燒需要達到物質的著火點。【動手實驗】用燒杯蓋住燃燒著的蠟燭,觀察到蠟燭熄滅了。【比較、分析總結】燃燒需要氧氣。【小結】燃燒條件【板書】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學生思考。【交流、小結】燃燒時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學生提出方案,自告奮勇的學生并用老師提供的實驗物品進行驗證【小組合作動手實驗】【分析、交流、小結】【板書】滅火原理: 清除可燃物 降溫至著火下 隔絕氧氣【觀察現象】哪支蠟燭先熄滅學生之間討論逃生與自救知識。【討論交流】【回答問題】引發思考產生認知沖突,創造情境,激發探究欲望。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能力,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探究新知,調動學生積極性。 以實驗為依托,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學生對比分析問題能力。促使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從而開闊學生的思維,使知識在運用的過程中鞏固、深化。 通過水中白磷燃燒演示實驗,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化學課上所學知識能密切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課后動手能力的培養。激發興趣,拓展思維,動手實踐,提高綜合能力,分析能力創設情景,使學生學會基本防火滅火及逃生的常識檢驗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升華板書設計: 3、3 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 一、燃燒條件 二、 滅火原理 可燃物 清除可燃物 與氧氣接觸 隔絕氧氣 溫度達到著火點 降低溫溫度至著火點以下(缺一不可) (破壞其一條件即可滅火)課后反思:從總體來看,我認為這堂課基本上達到了課程標準要求的預期目標。即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在實踐中促進學生發展,課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師起著引領者。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小組合作,主動參與科學探究,構建知識。這堂課的亮點:1、注重實驗。引課采用了先點燃火柴,再用火柴分別去點小木條和無煙煤的小實驗,引發學生的思考,物質燃燒到底需要哪些條件?將學生自然而然的引入到新課學習的情境中。學生實踐環節“采用不同的方法熄滅蠟燭”,之后,再次拓展實驗,用燒杯蓋住高低不同的蠟燭,看看那個先熄滅。為學生思考火災逃生方法做好鋪墊。播放電影《紫日》逃生自救的片段,與學生共同討論逃生與自救知識,加深學生的印象,遇到災害不要驚慌,要用所學知識學會自救。在能力拓展環節,采用熱水中白磷燃燒的小實驗驗證學生的猜測,突出重點,物質的燃燒條件缺一不可,而滅火只需破壞一個條件即可。2、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了較多的學生的活動。3、注重過程性評價。課堂參與積極性評價、操作實驗能力的評價、組織語言回答問題的評價。同時還采用了較多組內學生互評,以及組與組之間的評價。不足:課堂的語言還有待推敲,各環節之間的過渡,對問題的點撥還不夠簡練,學生回答正確的問題,老師有時還會重復一遍。改進措施: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在平時的課堂中提高對教師自身的要求,特別是過渡語言的推敲,學生回答正確的問題,老師不要再復述。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