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水的組成》-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質;②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了解水的化學式。③通過本節學習,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系,并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分析簡單的化學實驗現象并從中得出相關的、正確的結論;②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建立物質無限可分性思想,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二、教學重難點【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三、教學過程第一環節:導入新課【設置問題情境】多媒體展示圖片,學生思考。 【教師講解】冰與水只是狀態不同,它們都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所以冰與水是同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導入】水是我們最常見的物質之一,在生產生活中也是極其的不可或缺。那它的組成到底是怎樣的呢 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開啟本節課的探索之旅吧。第二環節:新課教學1.水的物理性質【多媒體展示圖片】 【教師】觀看完有趣的圖片,同學們思考一下下面關于水與冰的問題。【思考與討論】(1)冰能浮在水面上,與水的哪個性質有關 (2)玻璃瓶中的水結冰后為什么常將瓶子凍裂 (3)高原地區燒開水為什么要用高壓鍋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分享。【教師小結】純凈的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液體。在101kPa時,水的凝固點是0℃,沸點是100℃,4℃時密度最大,為1 g/cm3。高于或低于此溫度時,密度都將小于此值。(1)固體冰的密度小于液體狀態的密度,所以冰會浮在水面上,這一特殊性,恰好給水中的生命體創造了一個自然的生存環境,否則,嚴冬到來時水中的生命現象將難以維持。(2)水結冰時,密度變小,體積膨脹,玻璃瓶中的水結冰后將瓶子凍裂。(3)高原地區氣壓低,壓強越小,沸點越小。故高原地區水的沸點小于100攝氏度,所以在高原地區用高壓鍋燒開水。2.水的組成【實驗探究】考慮到實驗的安全問題,故采用多媒體播放電解水的實驗過程。電解器里注滿水(其中加有少量燒堿或硫酸),連接電源的電極,通入直流電讓水電解,觀察電極上或刻度管內有什么現象發生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回答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實驗現象】學生回答。通電后,兩極上均有氣炮產生,負極產生氣泡的速率比正極快;一段時間后,連接電源負極刻度管中產生氣體的體積大約是連接電源正極刻度管中產生氣體體積的2倍。【多媒體繼續播放】經過一段時間后,停止電解。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連接電源正極的刻度管中,木條復燃;將連接電源負極的刻度管口接近火焰,試管中氣體能燃燒,火焰呈淡藍色。(提示信息:氫氣可以燃燒,燃燒時產生淡藍色火焰,燃燒產物是水。點燃時必須注意安全,防止爆炸。) 學生交流討論,回答正、負極刻度管中各收集到氧氣和氫氣。 【教師小結】水在通電的條件下生成氫氣和氧氣。正極生成的是氧氣,負極生成的是氫氣。生成氫氣的體積是氧氣體積的2倍。實驗說明了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教師講解】科學已探明氫分子和氧分子都是雙原子分子。實驗中,我們也觀察到生成氫氣的體積是氧氣體積的2倍,由此推導出生成的氫分子和氧分子的個數比為2:1。【多媒體展示】教師用圖片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觀示意圖 【教師】通過以上分析,請同學們試著寫出水的化學式。學生寫出水的化學式H2O。【教師補充】本實驗也證明了一個水分子中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第三環節:鞏固提高【教師提問】通過電解水的實驗,我們知道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還可以從什么不同的角度設計實驗來證明此結論呢 學生交流、討論、回答。【教師小結】氫氣在氧氣里燃燒生成水的反應,也能推斷出同樣的結論。氫氣由氫元素組成,氧氣由氧元素組成,氫氣在氧氣里燃燒生成水,則可證明水也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第四環節:小結作業師生共同總結本節內容。作業:本節課我們還學了一種新物質氫氣,查找相關資料,談談氫氣有哪些性質 四、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