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章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1.2.2內環境的穩態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的確定1、說明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2、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3、關注相關健康問題,增強自我保健并關愛他人的意識。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內環境穩態及其調節機制。2、教學難點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機制。三、教學設計思路首先帶著學生一起回顧上節課所學習過的內環境的定義及正常值包括哪些。并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一說當內環境的生理狀態不在正常值時。比如體溫超過37℃(發燒)時,人都會隨之感受到哪些不適?當我們身體感受到異養的時候我們總是去醫院檢查,而大夫往往讓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抽血”,通過對我們血液的化驗分析來初步判斷我們的病情。課件展示教材“問題探討”部分的內容,并帶領學生一起讀懂“化驗單”。四、教學步驟1、新課導入課件展示“知識回顧”。教師:在上一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已經了解過內環境即是細胞外液,細胞外液包括了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同學們還記得內環境的理化性質都包含哪些方面嗎?正常值分別是多少?學生:溫度37℃,pH7.35~7.45,滲透壓770kPa。教師:一個人的體溫是固定37℃不變的嗎?學生:不是。課件展示“問題探討”中血液化驗單。并討論所列出的問題。教師:內環境的成分含量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內環境穩態表現為一種動態平衡。2、新課講授內環境的動態變化課件展示實驗“探究實踐:模擬生物體維持pH的穩定”中的得到的幾組數據,并帶領學生一同分析。實驗結論: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變化更像緩沖液。 緩沖液加入少量酸堿后,pH變化不明顯。生物材料中含有緩沖對H2CO3/NaHCO3 、 NaH2PO4/Na2HPO4等,它們能夠對酸堿度的變化起緩沖作用。課件展示生物體內緩沖對的緩沖機制。教師總結:穩態不是恒定不變,而是相對恒定的一種動態變化;這種動態變化保持在一定范圍內。(二)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人體各器官系統協調一致的運行,是維持內環境穩態的基礎。消化、呼吸、循環、泌尿系統這4個系統直接參加穩態的調節。以神經調節為主,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這3個系統間接參加穩態的調節。消化、呼吸、循環、泌尿系統協調一致的原因:分析內環境穩態失調的實例病癥名稱 內環境理化性質變化 疾病引起的癥狀尿毒癥 尿素等代謝廢物在體內積累 自身中毒和綜合病癥糖尿病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過高 多食、多飲、多尿、口渴、饑餓感強烈,身體消瘦高原反應 體內缺氧,血氧過低 頭痛、乏力、心跳加快感冒發燒 體溫過高,影響酶的活性 食欲不振、四肢無力嚴重腹瀉 丟失大量的水和無機鹽 疲倦、周身不適、惡心教師:人體維持內環境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界環境的變化過于劇烈,或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時,內環境的穩態就會遭到破壞,危機機體健康。(三)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給機體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適宜的體溫和pH是酶發揮催化作用的基本條件滲透壓是維持組織細胞結構與功能的重要因素內環境中過多的代謝產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會使機體中毒(四)穩態概念的發展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都存在著類似內環境穩態的特性。(1)分子水平:基因表達的穩態、激素分泌的穩態、酶活性的穩態等。例如:①在正常生長和分裂的細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達存在著穩態。 如果這個穩態被破壞,正常細胞就可能會變成癌細胞。②正常人體內調節血糖的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是處于動態平衡的。如果他們的分泌紊亂,人體血糖的穩態就會受到破壞。(2)細胞水平:細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穩態等。(3)器官水平:心臟活動的穩態(血壓、心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穩態等。(4)群體水平:種群數量的變化存在穩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存在穩態等。在生態系統的各個層次上,都普遍存在著穩態。穩態已成為生命科學的一大基本概念。3、課堂小結六、板書設計2.2內環境的穩態一、內環境的動態變化二、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需要各種器官、系統協調一致地運行,主要依靠神經一體液一免疫調節網絡三、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回顧上節課學到的內環境的概念及理化性質的正常值,展示教材問題探討的內容并指出內環境是動態變化的創設情境新課導入通過實驗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內環境的動態變化各個器官系統協調一致的運行是基礎,受到外界和內部功能的影響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實例:血糖和酶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