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總結階段特征知識體系整合歸納一、多角度認識從鴉片戰爭到《辛丑條約》簽訂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變化從鴉片戰爭到《辛丑條約》簽訂(1840—1901年),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期,也是中國社會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時期。1.政治(1)屈辱:列強發動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主權遭到破壞,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抗爭與探索:農民階級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發起了洋務運動;資產階級發起了戊戌維新運動。2.經濟:隨著西方列強侵略的加劇,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洋務企業的出現,使中國產生了近代工業。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允許民間設廠,民族工業獲得初步發展。3.思想:清朝統治者從“天朝上國”的迷夢里驚醒,向西方學習逐漸成為主流思想。“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自強”“求富”、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等先后登場,人們的思想不斷解放。4.社會生活:隨著中西方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變法等運動的推動,西方的生活方式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日常生活和禮儀風俗受到沖擊。二、全面認識近代前期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1.階段特征與影響時期 19世紀40—60年代 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侵華戰爭 兩次鴉片戰爭 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侵略國 英法為首,俄美隨后 除英、法、美、俄外,德、 日、意、奧加入侵略方式 以發動戰爭為打開中國大門的手段,以商品輸出為主要侵略方式 由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到實行“以華治華”;由以商品輸出為主到以資本輸出為主對中國的影響 政治: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自然經濟逐步解體,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思想: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外交:清王朝被迫打開國門 政治:民族危機加深,推動了民主革命運動的高漲經濟:嚴重阻礙了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思想:維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對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沖擊,新文化運動更是動搖了封建傳統思想的正統地位外交:中外反動勢力勾結,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2.基本認識(1)從起因看:與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和程度緊密相關,具有明顯階段特征。(2)從發動者和結果來看:侵華國家從一國到多國,均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這使中華民族災難加深。(3)從失敗的原因看: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義很難戰勝新興的強盛的資本主義。(4)從列強侵華目的上看:最終目的是獲取最大經濟利益。不平等條約規定的開埠通商、協定關稅、資本輸出等,都是這一根本目的的具體體現。(5)從列強侵華的影響看:一方面,造成了中國的貧窮落后,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沖擊了中國舊的經濟和政治秩序,擴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疇和規模,客觀上有利于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三、全面認識中國近代前期的探索1.探索歷程背景 階級屬性 主張 結果 影響抵抗派 鴉片戰爭后,先進的中國人被“驚醒” 地主階級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未實踐 啟迪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真理太平天國 鴉片戰爭后,人民負擔加重,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 農民階級 有田同耕,平均分配;以法治國;平等外交;等 過于理想,與現實環境不符,未能實現 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其主張影響后世洋務派 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使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 地主階級中央與地方實力派 師夷長技以自強、求富 創辦了近代軍事、民用工業和新式學堂,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經濟侵略,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維新派 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資產階級 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改革教育制度 1898年,戊戌變法,但遭到頑固勢力阻撓,失敗 是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是近代中國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2.主要特點(1)廣泛性:近代前期,農民階級、地主階級以及民族資產階級中的許多政治派別都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活動。(2)一致性: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相連。(3)一定的層次性:在學習西方的內容上具有層次,即從學器物到學政治制度。(4)繼承性:各政治派別提出的救國方案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既有量變,又有質的飛躍。(5)曲折性:近代前期中國人民的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階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外反動勢力的強大。四、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的五大變化生產模式的變化 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耕與織的分離引發了中國經濟的深層次變化,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結構的變化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農業的比重有所下降,工業的比重日漸上升生產力的質變 機器生產出現并逐漸發展,洋務企業、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先后誕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使用機器進行生產,大大提高了中國近代的生產力水平國內外市場形成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打開國門,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這些雖然便利了西方列強的掠奪,但也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經濟政策的變化 “重農抑商”政策開始瓦解,清政府的商業政策經歷了從抑制商業到放寬限制再到鼓勵商業的演變課時評價作業滾動練2一、選擇題1.(2021天津部分區高一上學期期末)19世紀30年代,璞鼎查向英國紡織品資本家宣稱:傾所有蘭開夏紡織廠的出產,都不足以供應中國一省消費之用。曼徹斯特商會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廣州提供了年達300萬英鎊印度商品的出路。據此判斷,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意圖是( )A.打開中國市場B.鴉片貿易合法化C.推廣先進技術D.掠奪勞動力答案:A2.(2021河北唐山高一上學期期末)林則徐給英國女王的信中寫道:“洪惟我大皇帝撫綏中外……竊喜貴國王深明大義,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遠綏懷,倍加優禮,貿易之利垂二百年,該國所由以富庶稱者,賴有此也。”導致上述觀念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經濟長期占據主導B.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C.傳統文化長期領先世界D.專制主義空前強化答案:A3.(2021山東聊城高一上學期期末)中國黃金水道對外國開放,成為西部和東部經濟交往的主要通道。這一現象最早出現在哪一戰爭后( )A.鴉片戰爭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答案:B4.(2021廣東清遠高一上學期期末)鴉片戰爭以來,耆英、伊里布等人有相當大的外交自主權,如允許外國人建立租界、讓外國人充任海關稅務司等極為重要的決定最初都是由他們做出的,在成為既成事實之后才呈遞給省和中央政府最終核準。這反映出晚清時期( )A.專門外交機構已經出現B.近代外交格局已然確立C.外交重臣主權意識薄弱D.地方分裂勢力愈益強大答案:C5.(2021黑龍江牡丹江高一上學期期末)鴉片戰爭剛結束后,在如何處理清朝與英國關系這一問題上,兩廣總督耆英曾向道光帝上疏:“務求上持國體,下順夷情,通盤籌算,以為永絕禍根之計。”耆英的這一外交理念( )A.已具有較明確的近代外交意識B.為近代的屈辱外交埋下了禍根C.仍未突破“天朝上國”的理念D.具備相當務實的近代外交特征答案:C6.(2021天津濱海新區高一上學期期末)有學者指出:假如沒有這場革命,清政府不會向西方學習,中國必然會在舊有軌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沒有這場革命,漢人士大夫還會繼續沉淪,不會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也就不會有后來的政治大變局。材料中的“這場革命”指( )A.鴉片戰爭B.太平天國運動C.洋務運動D.義和團運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促進清政府向西方學習、漢族士大夫覺醒和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進入政治權力中心產生重大影響的“革命”是太平天國運動,B項正確;鴉片戰爭與漢族官僚地位上升沒有關系,A項錯誤;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進行的洋務運動是這場革命推動的結果,C項錯誤;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侵略時,曾國藩、左宗棠已去世,D項錯誤。7.(2021河北唐山高一上學期期末)曾國藩說過:“購買外洋器物……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據此理解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A.推動工業發展B.鎮壓農民起義C.變革政治制度D.維護清朝統治答案:D解析:“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體現的是鎮壓農民起義,抵抗外國侵略,兩者的根本目的在于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故選D項;A項屬于洋務運動的成果,而非根本目的,排除A項;鎮壓農民起義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排除B項;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并不涉及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C項。8.(2021湖南懷化高一上學期期末)兩次鴉片戰爭后,傳播西學的各種新式學堂陸續開辦,并開始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19世紀60年代后期,北京、上海等地開辦的同文館和廣方言館,先后培養了300人左右的翻譯和辦洋務的人才。這反映了兩次鴉片戰爭后( )A.中西方觀念沖突B.教育被列強控制C.教育逐步近代化D.崇洋媚外成主流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各種新式學堂陸續開辦,并開始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并結合所學,兩次鴉片戰爭后,中國人不斷向西方學習,促進了教育近代化,故選C項;材料強調中國人學習西方,未涉及中西觀念沖突,排除A項;根據“北京、上海等地開辦的同文館和廣方言館,先后培養了300人左右的翻譯和辦洋務的人才”并結合所學可知,新式學堂與派遣留學生是由清政府操辦的,排除B項;根據“培養……翻譯和辦洋務的人才”并結合所學可知其目的在學習西方、抵御侵略,而非崇洋媚外,排除D項。9.(2021廣東肇慶高一上學期期末)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日本在廣島設立戰時大本營,天皇親自坐鎮,統一指揮軍事、政治和外交。清政府沒有建立統一的國防軍,鴨綠江沿線數萬清軍,互不相屬,互不支援。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戰爭雙方實力對比懸殊B.清朝政府的軍事體制落后C.日本軍隊軍事裝備精良D.中日社會動員力存在差異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清政府沒有建立統一的國防軍,鴨綠江沿線數萬清軍,互不相屬,互不支援”可知,清朝政府軍事管理混亂,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指揮,軍事體制落后,故選B項;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雙方軍事管理體制的對比,沒有體現實力對比的懸殊,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中日雙方軍事裝備問題,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中日雙方社會動員的力度,排除D項。10.(2021遼寧遼陽高一上學期期末)下圖是19世紀末西方某刊物登載的一幅漫畫。該漫畫形象地反映出( )A.列強對中國的瓜分掠奪B.中國開始喪失領土主權C.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D.反帝愛國運動的失敗答案:A解析:不難看出,幾位列強在撕扯帶有“中國”字樣的一塊布,這與1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相符,故選A項;B項始于19世紀中期,排除;C項發生在《辛丑條約》簽訂之后,排除;D項發生在20世紀初,排除。11.(2021廣東清遠高一上學期期中)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二書》中痛陳對日割地賠款之嚴重危害,提出“拒和、遷都、變法”的建議,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實行君主立憲制。這份文件被視為維新派最初的政治綱領。這份文件說明( )A.資產階級是反侵略主力B.民族資本主義實力雄厚C.清朝已確立君主立憲制D.維新思想具有救亡色彩答案:D解析:“發展資本主義,實行君主立憲制”的主張順應時代發展需求,說明康有為等人意在挽救民族危亡,故選D項;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并非中國反侵略的主力,排除A項;19世紀末的民族資本主義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其實力并不雄厚,排除B項;19世紀末的中國仍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排除C項。12.(2021天津南開高一上學期期末)學者陳旭麓指出:“戊戌政變之后,百日維新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干凈的。”以下各項符合上述說法的是( )A.晚清政府拒絕通過改革挽救其統治B.維新運動宣傳新思想促進國人覺醒C.百日維新首次實踐了君主立憲制度D.戊戌政變導致變法措施完全被廢除答案:B解析:根據“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干凈的”可得出材料強調維新運動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促進了國人思想的解放,故B項正確。13.(2021湖南懷化高一上學期期末)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是“扶清滅洋”,這種“滅洋”是全方位的,只要是來自外國的東西,一律采取排斥的態度。這種態度( )A.深受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影響B.源于農民階級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C.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D.是對帝國主義科學分析的自覺行動答案:B解析:“只要是來自外國的東西,一律采取排斥的態度”體現了義和團運動中盲目排外的現象,這說明農民階級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故選B項;義和團運動盲目排外,近代維新思想主張學習西方,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由農民階級發動,而非資產階級,排除C項;義和團運動因民族矛盾激化而產生,且盲目排外無法體現對帝國主義的科學分析,排除D項。14.(2021湖南郴州高一上學期期末)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這一現象表明( )A.北洋軍閥割據局面初步形成B.清朝中央權威嚴重受挫C.維護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D.清朝君主專制走向終結答案:B解析:“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說明南方各省已經沒有把中央的權威放在眼里,可見清朝的中央集權出現了問題,故選B項;北洋軍閥是辛亥革命后的,排除A項;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是對清政府統治的蔑視,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排除C項;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并沒有導致君主倒臺,沒有結束君主專制,排除D項。15.(2021廣東清遠高一上學期期末)下圖所示為漫畫《近日之新傀儡》。漫畫所反映的場景出現于( )A.《辛丑條約》后B.《馬關條約》后C.《北京條約》后D.《南京條約》后答案:A解析:《辛丑條約》使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選A項;《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排除B項;《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排除C項;《南京條約》開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6.(2021安徽滁州高一上學期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隨著西學東漸,近代中國人逐漸認識到與外國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戰敗之后,中國讀書人逐漸被戰勝者改變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強弱分文野的新觀念。這類因對抗性互動而產生的概念轉移,急劇而徹底……對西方的認知,也從“夷務”到“洋務”再到“時務”,由貶義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說是天翻地覆的轉變,也不為過。——摘編自羅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國——近代國人世界觀的思想譜系》材料二 李鴻章說:“外國利器強兵,百倍中國。內則狎(輕慢)處輦轂(京都)之下,外則布滿江湖之間”,“外國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強,中國將何以自立耶”。他認為“目前之患在內寇,長久之患在西人”。(1)根據材料一,概括鴉片戰爭后中國人對于世界認知發生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變化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為“求富強”采取了哪些舉措?洋務運動沒有能夠解決“長久之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1)變化:認識到與外國交往的重要性;接受了以強弱分文野的新觀念;對西方的態度從鄙視到平等對待再到尊崇。影響:使部分先進中國人突破封閉狹隘的世界觀,開始睜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初步形成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2)舉措:創辦官辦的軍事工業;創辦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創辦近代學校;創辦新式海軍。根本原因:單靠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維護封建統治與時代潮流相悖。解析:(1)變化,根據材料一“近代中國人逐漸認識到與外國交往的重要”可歸納出認識到與外國交往的重要性;根據材料一“接受了以強弱分文野的新觀念”可歸納出接受了以強弱分文野的新觀念;根據材料一“由貶義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可歸納出對西方的態度從鄙視到平等對待再到尊崇。影響,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一變化使部分先進中國人突破封閉狹隘的世界觀,開始睜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初步形成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2)舉措,結合洋務運動的內容作答即可。根本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源是未徹底變革封建制度。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