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課標解讀 課程標準 素養達標1.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 2.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唯物史觀:運用聯系發展、客觀辯證的方法,評價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的影響,培養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的能力。 2.時空觀念:厘清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所處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3.史料實證:通過相關歷史圖片和文獻資料,實證戊戌變法運動的原因、經過、特點、影響,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4.歷史解釋:運用文獻資料,認識簽訂《辛丑條約》帶來的危害,培養解讀材料、分析歸納的能力。 5.家國情懷:領悟義和團運動反對列強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時空定位自主預習·必備知識知識點一 戊戌維新運動教材清單一、背景1.時代背景: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加深。2.經濟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初步發展。3.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4.思想條件:維新思想的興起。(1)康有為撰寫的《① 新學偽經考 》《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維新派的理論基礎。(2)梁啟超在《時務報》發表《② 變法通議 》等文章,宣傳維新變法。二、過程1.序幕——“公車上書”(1)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簽訂《③ 馬關條約 》的消息傳回國內,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對聲浪。(2)概況:康有為、梁啟超組織了聯合各省舉人的“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2.高潮——百日維新(1)時間: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2)標志:光緒皇帝在維新派推動下,頒布“明定國是”詔書。(3)措施:光緒皇帝先后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史稱“百日維新”。3.結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將光緒皇帝囚禁,再次臨朝訓政,戊戌變法運動失敗。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④ 京師大學堂 得以保留外,全部被廢止。4.失敗的原因(1)客觀原因:守舊勢力仍很強大。(2)主觀原因: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3)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弱小。三、影響1.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2.推動中國⑤ 民族資本主義 的發展。3.促進了新思想的傳播。知點研析知教材1.學思之窗(教材P103)想一想,戊戌維新有怎樣的局限性。解析:思考角度 讀懂材料,結合維新變法的背景、過程、結果來分析。答案:提示(1)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強有力的政治組織。(2)變革過程缺乏宏觀規劃,把希望寄托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3)錯誤估計慈禧太后的立場,單純擁戴光緒皇帝,使改革缺乏強有力的政治中心,無法形成政治上的凝聚力。(4)改革者缺乏從政經驗,計劃失當,操之過急,理想與現實嚴重脫節。(5)對帝國主義存有幻想,妄圖依靠日美的干涉來進行維新。(6)不能從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不敢批判傳統儒學。研微點思維點撥 康有為宣傳維新變法的特點把西學中的有關政治的學說與儒家經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傳播西學,為維新變法提供了合乎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理論依據。特別說明 戊戌維新運動的性質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良運動,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救亡運動,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知識點二 義和團運動教材清單一、背景1.根本原因:《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⑥ 瓜分中國 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的興起。二、口號“扶清滅洋”。三、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1.先后擔任山東巡撫的毓賢、袁世凱等,對義和團采?、?先撫后剿 的舉措。2.慈禧太后采用“招撫”義和團的辦法企圖對義和團加以控制利用。四、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五、性質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六、評價1.進步性:義和團運動具有強烈的⑧ 反帝愛國 傾向,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迫使列強改變了瓜分中國的侵略計劃。2.局限性:義和團運動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由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也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知點研析知教材1.圖片解讀(教材P103)義和團揭帖反映了什么歷史信息?答案:提示 這一揭帖將斗爭鋒芒直指帝國主義;義和團運動具有濃厚的迷信色彩;義和團運動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研微點圖解歷史 義和團、清政府和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關系知識點三 八國聯軍侵華教材清單一、借口鎮壓義和團運動。二、經過1.1900年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第一批聯軍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發,在廊坊附近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頑強阻擊。2.1900年6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向天津進犯,義和團和清軍奮起投入天津保衛戰。3.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國“宣戰”的決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⑨ 北京 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倉皇出逃。三、罪行1.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繼續派兵攻城略地,擴大征伐,在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2.⑩ 俄國 軍隊趁機侵占中國東北。四、結果1.逃亡途中,慈禧太后發布鏟除義和團的諭旨,并指定慶親王奕劻與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與列強議和。2.當時,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眳f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史料閱讀(教材P105)通過文獻史料,認識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名師點撥 史料主要闡述了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清政府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以換取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持,成為列強侵華的工具。知點研析研微點概念闡釋 東南互保義和團運動興起后,英國擔心波及其勢力范圍——長江流域,遂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清政府向各國宣戰后,南方更多督撫加入“東南互?!眳f議,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表示“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皷|南互?!边\動,保護了南方許多地區免于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亦使南方地區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威大為下降。1911年南方各省在武昌起義后相繼宣告獨立,這與地方勢力崛起、中央權力式微關系密切。知識點四 民族危機的加深教材清單一、《辛丑條約》的簽訂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與組成聯軍的8國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3國共11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危害主要內容 危害懲辦“首禍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 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約9.82億兩 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將北京 東交民巷 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 嚴重破壞了中國的 主權 完整知點研析研微點深化理解《辛丑條約》的特點(1)從內容上看:《辛丑條約》之前的其他不平等條約都以攫取、侵略權益,尤以經濟侵略為主,多以割地、賠款、開商埠為基本內容,而《辛丑條約》則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沒有割地,不開新商埠,雖有巨額賠款,但并非列強的真實意圖所在。(2)從目的上看:《辛丑條約》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國人民,強迫清政府取締和鎮壓一切反帝活動,清政府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因此《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互動探究·關鍵能力探究點 近代中國的啟蒙運動——戊戌變法史料探究史料一 19世紀末,年輕皇帝光緒意識到必須對帝國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革。1898年6月到9月,他頒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這段時期被稱為“百日維新”。將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領導之下,建立新學校,傳播歐洲的學風,鼓勵西式的生產方法,按西方樣式建立一支軍隊。史料二 “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維新有著歷史的連續性,也正因為如此,史學界才會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起點。——摘編自光明日報《回顧戊戌 重溫歷史——在戊戌變法110周年之際》讀史指導史料一 史料反映了光緒帝變法的決心以及變法所采取的教育、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措施史料二 史料基于近代化史觀的視角來評價戊戌維新變法運動,稱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是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起點問題思考(1)據史料一,概括百日維新學習西方的主要措施。答案:提示 措施:設立學校;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建立西式軍隊。(2)據史料二和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戊戌維新運動在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答案:提示 作用:在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有利于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是近代中國的一次思想解放,為近代啟蒙思想的蓬勃興起開辟了道路。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希望通過改良使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促進了人民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的覺醒。變法觸動了傳統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是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起點,但由于封建勢力的強大以及資產階級力量的薄弱,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史論歸納戊戌變法的特點和意義1.特點(1)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如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等方面,體現了除舊布新的新氣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變革。(2)從推行范圍來看,變法僅限于社會上層,沒有深入廣大民眾中,因而沒有形成變革的巨大力量。(3)從推行者來看,由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來推行,顯示出維新力量的薄弱。(4)從性質上看,這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5)從目的上看,變法圖強,救亡圖存。(6)從作用上看,變法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7)從過程來看,變法過于急躁,分不清輕重緩急。2.意義(1)政治上: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揭開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序幕。(2)經濟上:維新派在經濟上提倡發展近代工業、交通運輸業,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3)思想上:對激發人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為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興起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4)文化教育上:改革科舉制,廢除八股文,設立新式學堂,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開了缺口,促進了近代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5)社會生活上:維新派主張“斷發易服”“廢止纏足”并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等,對促進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6)軍事上:推動了軍事近代化,變法有利于軍事力量的增強。針對訓練(2020山東菏澤高一第一學期期末)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務局,承辦山西的礦務、鐵路,還集股白銀45萬兩興辦輕工業。如在盛產棉花的地區,開設紡紗、織布廠,引入進口機器,同時在該廠附近分設軋花、榨油兩廠。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變法( )A.徹底扭轉了中國社會經濟的落后狀態B.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C.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近代工業的發展D.沖破了封建思想觀念的束縛答案:C解析:“徹底扭轉”說法錯誤,故A項排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維新變法并未改變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故B項錯誤;C項表述與題目中“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務局,承辦山西的礦務、鐵路,還集股白銀45萬兩興辦輕工業”相符,故C項正確;D項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故D項錯誤。課時歸納總結知識聯網史論術語1.戊戌維新運動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近代民主思想的傳播,具有進步意義。2.義和團運動具有反帝愛國的正義性,但其盲目排外的特點具有歷史局限性。3.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思維拓展·素養提升“東南互?!钡挠绊?br/>(一)保持了東南地區的安定?!皷|南互?!备窬值男纬捎欣谀戏降貐^民族資本的積累和民族產業的發展。經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北方的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華北各省“尸橫遍野”“十室九空”,人民貧困至極。相比之下,“東南互?!钡膶嵭?,使得東南地區有一個相對安穩的經濟發展環境,東南各省社會經濟非但未受到破壞,而且還有所發展。(二)動搖了傳統的權力結構體制。從政治上來說,“東南互?!笔录媪酥醒爰瘷嗟氖轿⒑偷胤綄嵙ε傻尼绕稹膭⒗ひ辉诠饩w廢立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到李鴻章指認宣戰諭旨為“矯詔”,其原因就在于東南地區在政治軍事方面握有實權,能夠獨立于清朝中央統治集團之外?!硗猓迥┲醒爰瘷嗟乃ヂ洌€表現為對“東南互?!钡淖罱K默許,雖然“上至太后,下至臣僚均銜恨極深”,但朝廷最終不得不承認“東南互?!迸c朝廷意見“正復相同”。“東南互保”是清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政治事件,政治是經濟利益的反映,又以軍事力量為后盾,東南地區在經濟和軍事上獨占半壁江山的態勢必然直接反映為在政治上的晚清中央集權的衰落和地方勢力的崛起。(三)維持了列強在南方的既得利益。當然,“東南互保”亦有其消極影響。首先,英國在長江流域的優越地位完整保存了下來,維護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其次,對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來說,其在華經濟權益也得到了充分保障。最后,一個完整國家的南北在關于戰與和的問題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這就免除了列強在北方作戰的后顧之憂,保證了他們軍需物資的補給。——摘編自沈旭上《試論東南互保的起因及影響》試題設計“庚子五月,拳亂起于近畿,仇洋殺教,圍攻使館,以致釀成巨釁,東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禍,保全半壁河山,實由于各督撫應付得力,其重要關鍵,則在南省立約互保的成功?!辈牧媳砻? )A.“東南互?!痹诋敃r促進了南方各省的繁榮B.清政府采取了正確措施應對當時的困局C.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直接促成了“東南互保”D.清政府統治下的一些實力人物有割據化傾向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得免于兵禍”說明南方各省是因“東南互?!泵庥诒鵀牡?,而非促進繁榮,故A項錯誤;據材料“各督撫應付得力”可知,地方督撫采取了正確措施而不是清政府,故B項錯誤;義和團運動并不是促成“東南互保”的直接原因,故C項錯誤;據材料“拳亂起于近畿,仇洋殺教,圍攻使館”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禍,保全半壁河山,實由于各督撫應付得力”可知,清政府統治下的一些實力人物出現割據化傾向,故D項正確。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