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菌》教學設計模式介紹體驗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情感預熱,讓學生達到適度的興奮狀態,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希望參與體驗,在合作互動中潤物無聲,實現知行合一的導行內化效果。教材分析本節《細菌》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四章第二節,是本章的重點內容,細菌是生物界中一類非常重要的生物,作為分解者,它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了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教材從細菌的發現、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等方面講述了細菌的基本知識,了解細菌有利于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通過細菌發現的過程,闡明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的觀點。通過介紹巴斯德的實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2.了解細菌的形態類型、基本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特點。3.知道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知道細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條件和不同細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條件。【過程與方法】提高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知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及其在生態系統的功能,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細菌的發現、細菌形態和結構特征、細菌的生殖。【教學難點】細菌的營養方式。【教學準備】課件、圖片、資料等素材。教學過程【教師】展示圖片,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提出相關問題:有時候家里的飯菜做多了,我們常擔心什么?是什么引起食物變質的?由此引入課題。【學生】自由作答。【設計意圖】導入本節課題,帶學生進入學習新知識的狀態。【教師】課件展示,細菌的發現歷程的探究過程,變質肉湯中的細菌是從哪里來的?在19世紀中期以前,人們認為肉湯變質是因為肉湯里自然就會形成細菌,這就是當時人們信以為真理的——“自然發生說”。科學家巴斯德卻推測變質肉湯中的細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請同學們從探究的環節分析,上面分別屬于哪一環節?【學生】自由作答。 【教師】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巴斯德設計了一個非常巧妙的實驗,即著名的鵝頸瓶實驗,請同學們仔細看是如何設計的?【學生】觀察,自由作答。【教師】講解巴斯德的實驗和實驗結果。同學們能從這個實驗得出什么結論?他的假設成立不?【學生】思考作答:變質肉湯中的細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證明假設成立。【設計意圖】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師】板書一、細菌的發現。然后發問:從巴斯德與自然發生論者較量的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啟示?大家知道巴斯德還有什么貢獻嗎?【學生】思考,可同桌之間交流,試作答。【教師】評價并修正,課件展示巴斯德的至理名言:“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將成為你打開事業的大門,工作是入室的路徑,這條路的盡頭,有個成功來慶賀你努力的結果……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努力地工作,必定有成功的一天。”,并幽默而嚴肅的告誡同學們:認知世界時,時刻保持置疑精神,不輕信,不盲從。介紹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還發現了乳酸菌、酵母菌(真菌的一種),他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學生】學習反思。【設計意圖】體會科學認知世界的方法,及喚醒為人類揭示真理的責任。【教師】細菌有多小?肉眼可以看見嗎?【學生】觀察課件,思考體驗細菌的大小。【教師】課件展示圖片,請同學們將下列細菌按形狀進行分類。【學生】觀察分類。【教師】記錄學生的分類,板書:二、細菌的形態,球形、桿狀、螺旋狀。【設計意圖】培養學習、歸納表達的能力。【教師】展示圖片,讓學生體驗科學家對細菌的命名。許多細菌就是根據它們的形態等特征來命名的。【學生】觀察學習。【教師】不同類型的細菌形態不同,但它們的基本結構是不是相同的呢?展示圖片。【學生】觀察思考。【教師】講解細菌的結構模式圖,并說明,細菌的結構大致相同,但有些結構也不完全一樣,如有些細菌有鞭毛,有些細菌生有莢膜,展示不同的圖卡。【學生】觀察、聽講、學習。【教師】細菌扮演生態系統中的什么角色?細菌自養?還是異養?【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板書:四、細菌的營養方式,絕大多數細菌異養。巴斯德的實驗已經證明:細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在生物學上這稱為?【學生】容易答出生殖。【教師】細菌是怎樣生殖的呢?課件展示細菌分裂過程,把這種生殖方式叫?【學生】分裂生殖。【教師】板書:五、細菌的生殖。展示電鏡下細菌的分裂讓學生形成體驗。講述:細菌的生殖速度極快,在營養充足、溫度適宜的條件下,20-30分鐘就能分裂一次。如果可以無限增殖的話,按20分鐘繁殖一代計算,48小時后,細菌的重量就是地球的4000倍。但實際上營養溫度等生存條件不會總滿足細菌的需要。環境條件不好時細菌會全部死亡嗎?為什么冬天凍不死全部的細菌?【學生】思考表達。【教師】講述:芽孢是細菌度過不良環境的形式,當環境惡化時,細菌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而形成的休眠體。芽孢能抵抗惡劣的環境,能耐受高溫、低溫和干燥。當環境適宜時,又能萌發成細菌,大量繁殖。【學生】聽講學習,體會芽孢能隨空氣飄散,無處不在。【教師】思考:一般細菌在100 ℃的高溫下煮10分鐘就被殺死了,那么大家想一想為什么外科手術的消毒要將手術器械在140 ℃高溫下,滅菌2~3小時呢?【學生】芽孢能耐受高溫,需要更高的溫度持續一斷時間才能殺死芽孢。【設計意圖】建立常識。【教師】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做一個愛護環境,講究衛生的好學生。【學生】思考表達。【設計意圖】喚醒學生一個愛護環境,講究衛生的意識。【教師】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呢?和學生一起小結本節的知識,可讓學生邊講教師邊在板書的一級標題后補充寫出。【習題鞏固】完成教材74頁練習題。教學反思通過對第一節內容《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細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的特征、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等,對細菌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但是細菌是怎樣發現的,是從哪里來的,細菌的形態是什么樣的,細菌怎樣繁殖,這些問題都是學生不知道的,學生對本節內容的學習有迫切的期望。初二年級的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能力已經有所提升,但是我們學校的學生在表達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有一定的問題,本節課會安排小組討論,來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和表達交流的能力,通過推測、觀察等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展現學生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待身邊發生的現象,發展思辨能力,建立常識,培養講究衛生的意識。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