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學設計模式介紹體驗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情感預熱,讓學生達到適度的興奮狀態,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希望參與體驗,在合作互動中潤物無聲,實現知行合一的導行內化效果。教材分析本節內容《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第四節。通過對《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學習引進微小生物,讓學生能認識到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知道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通過對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關系的認識,進而讓學生懂得發酵、免疫的一般知識。讓學生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辨證地看問題;引導學生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熟練掌握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2認識細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的關系。【過程與方法】提高判別、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熱愛自然,關注微生物,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地看問題的方法。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2.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的共生關系。【教學難點】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的共生關系。教學準備課件、圖片、資料等素材。教學過程【教師】提出問題,導入新課。假如沒有細菌和真菌生物圈會是什么狀況呢?【學生】思考推理,假如世界上沒有微生物,動植物尸體、糞便等就會堆積如山,最終導致生物圈的崩潰。【設計意圖】 圖片資料和生活實例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從課下的分散狀態很快的集中到學習知識的狀態。【教師】復習前學科知識,細菌的形態可以分為哪幾種 常見的真菌有那些?細菌和真菌的形態、結構各有什么特點 營養方式呢?【學生】依次回答。【教師】評價并修正。【設計意圖】記憶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細菌、真菌使食品生霉、糜爛”的原因,引導流程:細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起什么作用?【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對回答給予鼓勵和提示。在生態系統中,所有的綠色植物和自養細菌屬于制造著,動物等異養生物屬于消費者,大多數細菌屬于分解者,有分解作用。但有的屬于制造者,比如硝化細菌,就是制造者。細菌只能靠現成有機物與營養成分生存,不能光合作用,無細胞核,單細胞,在人體內部才能繁殖,真菌能分解一定有營養的物質,但不能光合作用,它有細胞核,多細胞,在自然環境中也能繁殖。如何準確簡潔的描述我們的結論呢?【學生】思考回答。【教師】評價并修正學生的表述后,板書:一、真菌和細菌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展示物質循環圖解。【設計意圖】訓練推理分析的能力及表達能力。【教師】引導思考:細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的關系是怎樣的?。引導流程觀看大屏幕如扁桃體炎、腳癬等。積極思考,觀察本地農作物患病的標本圖片,認識農作物病害對農作物的影響。這都說明了什么?【學生】逐一觀察學習。對細菌和真菌給人體和植物帶來的危害感到震驚。思考表達。【教師】評價并修正學生的表述后,板書:二、真菌和細菌能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設計意圖】 探究學習,建立常識,訓練推理分析的能力及表達能力。【教師】請同學們以真菌和細菌能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的這點,思考如何為人所用呢?【學生】思考。【設計意圖】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喚醒責任。【教師】對學生給出的答案給以肯定和評價。并講解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蟲。優點:繁殖快,用量小,無殘留,無公害,可與少量化學農藥混合使用,以增強效果。【教師】引導學生觀看課件:觀察地衣的生活環境和形態,講解地衣和共生的概念。【學生】聽講學習,初步理解“共生”。【教師】觀察豆科植物根上的根瘤。講解 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夠固氮的根瘤菌與植物共生。根瘤菌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質,而植物則為根瘤菌提供有機物。【學生】聽講學習,進一步理解體驗“共生”的好處。【教師】若我們能想辦法讓根瘤菌與小麥、與水稻、與玉米等都能共生,請同學們推理一下,將帶來什么好處?【學生】理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體會生物固氮的優點:環保、高效、節能、收益大等。【設計意圖】學習知識的同時喚醒解決人類糧食問題的意識和責任感。【教師】指導學生看書,了解細菌與動物的共生,提示維生素對人體有何益處?引導學生思考有關細菌、真菌在其他方面的利用?【學生】閱讀學習。【教師】用課件補充講解。【設計意圖】辨證認識細胞和真菌與動植物的關系。【教師】組織學生小結本節學習到的內容,歸納提升。【學生】回憶表述本節所學知識的要點。【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整理資料的能力,加強學生對本節課重點知識的理解記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習題鞏固】完成課件上的練習題。【學生】逐一作答。【教師】評價并修正。【設計意圖】 設置這一環節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強化重點。真正體會生物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體現學以致用的學科特點,結束本節課的教學。【習題鞏固】完成教材82頁練習題。教學反思細菌和真菌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的講解可運用邏輯推理式教授,讓學生合作探究;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主要采用直觀教具的運用;課程中間插入了STS教育,即科學-技術-社會教育,注意讓同學們感悟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與動植物共生部分著重采用問答式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重視。整體而言本節課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要利用好這個有利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