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 學 設 計課題3 元素(1)第三單元課題3 元素(1)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統一對物質的宏觀組成和微觀結構的認識。2.了解物質、元素、粒子間的關系。3.了解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變。4.初步了解自然界中元素分布的情況。2. 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物質從宏觀—微觀——宏觀的認識,最終形成元素的概念。2.通過對物質宏觀組成和微觀構成的探究,形成對物質、元素及粒子間關系的認識。3.通過微觀分析、探討、對比,認識化學變化中分子可變而原子、元素種類不發生變化。4.通過師生相互合作,查閱資料,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況。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進一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2.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積極探究的科學實踐精神。教學重難點:1.重點:元素概念的認識。2.難點:元素與原子關系。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ppt)。教學流程:新課導入 復習提問引入合作探究 元素概念,物質、元素、粒子關系,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變,自然界中元素的分布情況。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本節課的收獲。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復習:1.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哪些?原子構成?展示ppt,導入新課。 學生回答。學生觀看、感悟、交流。 復習舊知,為新課做準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導入新課“元素”。新課:合作探究展示ppt,從物質——分子——原子——都含有O原子——相同的質子數:8——氧元素。板書(ppt):一.元素1.定義。教師講解。問題:區分鈣元素和鋅元素關鍵看什么?為什么決定元素種類是質子數(核電荷數)?回顧:相對原子質量概念并展示ppt。展示ppt,不同C原子、O原子它們的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展示ppt,教師歸納總結元素的特點。展示ppt,保健品和藥品的成分表。展示ppt,問題:水由什么組成?水由什么構成?而水分子由什么構成?板書(ppt):2.元素與原子的關系。展示ppt練習1.2過渡引入,物質、元素、粒子間的關系。板書(ppt):3.物質、元素、粒子間的關系。展示ppt,練習3.4.5。討論:化學反應前后,分子變化了嗎?原子變化了嗎?元素變化了嗎?板書(ppt):4.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練習:某物質隔絕空氣加熱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從而推斷該化合物含有哪些元素?過渡引入: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而一百多種元素組成了三千多萬種物質······展示ppt,地殼中各種元素的質量分數。生物細胞中的元素的質量分數。板書(ppt):5.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學生觀察、探討、交流合作。從宏觀—微觀—宏觀,初步形成元素的概念。學生觀看、理解、初步體會元素的概念。學生思考、討論。學生回答C-12原子。學生觀察、交流、對比,初步形成同類原子中存在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不同種原子。學生歸納總結感悟元素的特點。學生回答,成分指的是:某某元素。學生交流、討論、回答。學生觀察、體會、歸納總結。學生思考、交流、回答。學生觀察、體會、歸納總結。學生交流、回答。學生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學生由生成物的元素種類,根據化學反應中元素守恒的規律,推得反應物元素的種類:C、 H、 O 。學生觀察,認識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學生回答。 通過從宏觀到微觀的直觀、形象、分析,再到宏觀的過程,初步形成元素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元素概念的科學性,嚴謹性。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初步理解C-12的含義。加深對元素概念的理解:相同質子數(核電荷數)一類原子的總稱。培養學生歸納總結元素的特點。初步使用元素描述物質的組成。培養學生學會使用元素和原子的概念。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對已學概念的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鞏固元素的概念。進一步加深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形成正確的物質組成與物質結構觀。鞏固形成的物質觀。設疑,激發興趣。培養學生通過直觀形象進行微觀分析,得出結論。學會運用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的知識解決問題,培養推理能力。培養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初步認識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況。三.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收獲有哪些?作業:1、2、3(見ppt)。 學生歸納、討論、小結。 培養學生歸納表達能力。鞏固檢測所學知識。附板書設計課題 元素(1)元素(定義)元素與原子的關系物質、元素、粒子關系圖表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教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