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課題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課型: 電教課課性: 新課課時安排:1課時一、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1、通過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學性質;2、聯系性質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過程和方法1、通過對CO2性質的探究,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初步學會歸納、概括、對比的科學方法;2、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和討論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通過對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進行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2、通過用紫色石蕊試紙來進行實驗探究,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3、通過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對生活環境的影響,學生感受化學就在他們身邊,增強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從二氧化碳的探究實驗認識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并對探究的結果進行總結,落實知識,學會應用。教學難點:二氧化碳與水、石灰水的化學反應原理及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根據新教材編寫特點,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這一節課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培養的目標,主要是通過學生:發現問題(創疑)→實驗探究(探疑)→談論問題(釋疑)→演繹推理解決問題(解疑)→創新思維等一系列學習活動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體驗學習化學的快樂,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將新知識置于問題情境當中,啟發學生探索和發現,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把化學思維引入課堂,讓諸多教育因素生動自然地產生作用以達到教學目的。 學習方法: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及所設計的教學方法,我力求指導學生掌握以下兩種學習方法:①實驗探究法,通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②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分組準備實驗,分組討論,使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四、課時安排:1課時五、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課 一、引入新課(課件演示動畫)有人牽著一條狗走進爪哇的毒谷,狗暈倒了,人卻安然無恙;當人彎腰欲救狗時,人也暈倒了。這是為什么呢?[講述]這是二氧化碳所致。那么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質呢?本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并板書課題。[板書]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學生觀看動畫。 學生回憶有關二氧化碳的知識,并思考動畫中提出的問題。 ①通過動畫這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②通過動畫提出問題,作為后面探究活動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二、新課 二、學生實驗探究教師安排學生實驗的內容,同時提醒操作的注意事項并巡查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學生探究完,匯報交流后用大屏幕展示。)1、物理性質: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可溶于水(1:1),密度比空氣大。2、化學性質: ①不能燃燒,一般也不支持燃燒。[過渡]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呢?(指導學生繼續探究,探究結束后匯報交流,再用大屏幕展示) ②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不穩定的碳酸 CO2+H2O=H2CO3 H2CO3=H2O+CO2↑(碳酸不穩定,易分解加熱時分解更快)(引導學生分析回答課前動畫中的問題)[講述]生產汽水等碳酸飲料,就是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這一性質。(展示一瓶雪碧)你們能否設計一個實驗證明飲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氣體呢?(組織學生討論并請一位同學上臺演示)[講述]發生這一反應的原理就是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鈣沉淀的緣故。(用大屏幕展示)③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的反應 CO2+Ca(OH)2=CaCO3↓+H2O常用此反應來檢驗或鑒定二氧化碳。[多媒體播放](詳見附件4)干冰是什么?干冰與二氧化碳是什么關系?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115二氧化碳還有哪些用途?繼續閱讀教材P116有關內容,看完后匯報交流。(大屏幕展示)二氧化碳的用途[過渡]二氧化碳有如此重要作用,是不是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呢?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有關“溫室效應”內容,并思考如何防止“溫室效應”。多媒體播放有關“溫室效應”的資料。 (詳見附件5)[討論]:如何防止溫室效應?為了減緩溫室效應,作為學生我們該做些什么?(學生討論完畢,用大屏幕展示)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分組實驗:(學生探究內容詳見附件2)學生實驗1觀察一瓶二氧化碳的顏色、狀態并聞其氣味。學生實驗2 教材[實驗6-4]學生實驗3 教材[實驗6-5](學生探究完畢,填好相關《實驗報告》并匯報交流,得出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學生繼續進行探究實驗活動。 學生實驗4:詳見附件3教材[實驗6-6]學生探究結束后,匯報交流。 學生分析課前動畫中的問題。①學生思考,參與班級的討論與評價。②積極思維,大膽設想,各抒己見。③上臺演示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閱讀教材 學生閱讀教材 學生觀看、聆聽,并思考和參與討論。 學習科學實驗方法,進行觀察記錄,并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學會從實驗中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與課前所提問題相呼應,讓學生興趣持續保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己設計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 及時科學地鼓勵評價學生,讓學生產生良好的情感情緒體驗。 體會化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化學。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功能。 ②培養學生看圖說文和閱讀教材的習慣。 ③使學生感到環境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息息相關。強化環保的重要性和學生的環保意識。小結 教材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點,以“觀察與思考”、“活動與探究”為主線,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對二氧化碳性質的探究實驗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質,了解人類研究化學物質的一般方法 — 實驗法。二氧化碳的一些化學性質 ( CO2+H2O = H2CO3 — 酸性氧化物與水反應,Ca(OH)2+ CO2 = CaCO3↓ + H2O — 堿與酸性氧化物反應)又為學習《酸、堿、鹽》起到鋪墊作用。 認真聽教師講述,疏理一堂課的所學知識。 總結本課知識要點,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課堂練習 1、向蔬菜溫室大棚里施放適量的二氧化碳,其目的是( )A、使害蟲窒息死亡,有效防治病蟲害 B、避免發生火災C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 D、使溫室內的溫度穩中有升2、檢驗某無色氣體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將氣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B、將氣體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容器中C、將點燃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 D、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作答 鞏固練習作業布置 探究報告P39-41七、板書設計第六單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課題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1、CO2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能支持呼吸;2、二氧化碳能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CO2 + H2O = H2CO3碳酸很不穩定,容易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H2CO3 = CO2 ↑+ H2O3、 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CO2 + Ca(OH)2 = CaCO3↓ + H2O三、二氧化碳的用途汽水、碳酸飲料 滅火 氣體肥料 化工原料 人工降雨 等等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