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原子》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間的數量關系。(2)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學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從史料、圖片、表格中運用觀察、分析歸納的方法獲取信息,并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利用探究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感受探究學習的歷程,樹立學習的自信心。(2)對學生進行物質的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和情感教育。二、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原子的構成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間的數量關系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建立“原子構成”的模型三、教法分析1、自主探究:本課題內容抽象,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采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提取信息、探索發現,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再發現、再創造的認知過程。2、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的使用,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可以變抽象為直觀,以增強感性認識,而且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三、教學過程1、引用典籍,導入新課【屏幕演示】以莊子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提問】那么,如果將木棍一直分下去,你認為可以分到什么程度?”引出原子。【屏幕演示】以閱讀資料的形式展示原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激發學生探求微小粒子的興趣。【提問】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樣的?【學生回答】學生想象中的原子。【演示講解】展示原子結構模型,介紹原子的構成。【提問】科學家是如何發現原子核的呢?讓我們循著前人的腳步走進原子的內部。我們知道生活中的果品很多都有核,如果不打開它,我們能用什么辦法感知到它的核?【學生討論回答】學生思考回答:扎棗時有的部分扎不動、碰到硬的物質。可感知到核。【講解】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也這種扎的辦法感知到了原子核,不過他用的牙簽是一束帶正電的α粒子,扎的不是水果而是是金箔。這就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實驗。【屏幕演示】1、α粒子散射實驗視頻,2、實驗現象歸納:【提問】你能解釋這些現象嗎?【講解】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盧瑟福提出了行星繞地球的原子模型。【屏幕展示】原子構成示意圖【學生討論回答】觀察原子構成示意圖,提取有用信息,歸納原子的構成。【講解】我們知道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由于中子帶正電,所以原子核也帶正電,我們把原子核所帶電荷數叫做核電荷數。那么核電荷數與質子數有什么關系?【講解】我們知道,原子盡管很小,但仍然是有質量的,請看一些原子的實際質量。原子的質量很小,記憶、計算都很不方便,怎么辦?【屏幕展示】藥品圖片【提問】兩種處方哪種更直觀?【講解】這其實只是用藥片的個數替代了藥品的質量而已。那么我們能不能也找一個替代量,來代替原子的質量呢?這個替代量就是相對原子質量。【指導閱讀】請打開書學習相對原子質量的相關知識,總結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公式。【學生練習】下面請大家進行一個練習,列出計算式即可。【講解】所有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都可以通過這種方法進行計算,為了便于大家的學習,科學家們編寫了元素周期表,可以查出所有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屏幕展示】陳青蓮教授【知識回顧】課堂練習【結束語】聯系歷史,情感升華四、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