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古代印度目標導學:1.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產生的自然環境,知道以孔雀王朝為代表的古印度文明的發展史。2.通過對種姓制度的目的和特點的學習,理解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的影響。3.了解佛教的創立、發展的原因及傳播。知識構建: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文明產生。(1)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 流域。(2)早期文明遺址: 和摩亨佐·達羅遺址。2.國家建立:公元前1500年左右, 侵入印度。印度北部逐漸出現了許多小國家。3.孔雀王朝統治時期。(1)地位:是古代印度文明的 。(2)版圖: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實現統一。(3)首都A: 。微點撥: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四大世襲種姓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 根據所學完善該制度的主要內容。該制度有何特點 (1)制度:雅利安人建立的社會等級制度—— 。(2)主要內容:等級 等級名稱 權利或義務第一等級 掌管祭祀第二等級 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 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 為前三個等級服務(3)特點:各等級 。各等級之間 。微點撥:種姓制度的實質是建立在階級壓迫基礎上的社會等級制度。三、佛教1.“悉達多王子”后來被稱為什么 他的主要功績是什么 (1)尊稱:“ ”。(2)功績:公元 世紀創立佛教。2.完成佛教傳播示意圖。由于雅利安人有著強烈的種族優越感,所以他們極力避免與受鄙視的臣民混合,并專門發展起劃分四大世襲種姓的制度,前三個種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享有的職業等級,第四種姓則留給達塞人(當地土著)。——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據記載,悉達多王子目睹了世間種種苦難,因而慨然出家。先是到深山修苦行,但毫無所獲,后來在一棵菩提樹下整整沉思了49天,終于悟出一個“真理”……——《佛教的初傳與遠播》 古代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孕育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材料一 賤民們居住在與世隔絕的村莊或城鎮外面的住房里,只可以使用他們自己的寺院和水井,他們必須非常小心地避免玷污各種姓中的成員,也就是說,不可與后者發生任何肉體上的接觸,在極端情況下,甚至不可進入后者的視線。——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佛教宣揚“眾生平等”;認為世間萬物發展都有因果緣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須消滅欲望,刻苦修行,死后進入“極樂世界”。探究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會狀況 從中可以看出種姓制度給印度社會帶來了什么影響 探究2: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是真正的“平等”嗎 如何理解佛教所宣揚的這種平等 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1)政治上,它不利于印度的統一和團結。(2)歷史上,它為異族的入侵提供了條件。(3)它妨礙了印度人形成統一的民族意識。1.(2022·洛陽月考)如圖是著名的摩亨佐·達羅遺址。從遺址看,這座城市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分為兩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下城是住宅區和工商業活動區。這個遺址出現在 ( )A.尼羅河流域 B.兩河流域C.印度河流域 D.黃河流域2.某一時期古代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古代印度文明進入鼎盛時期,該時期是 ( )A.哈拉帕文明時期 B.摩亨佐·達羅時期C.孔雀王朝統治時期 D.漢謨拉比統治時期解析: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知識鏈接】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分成若干支向歐洲和亞洲遷移。其中一支南下進入印度河流域。他們在進入印度之前,是原始社會部落,以畜牧業為主,以農業為輔。當他們進入印度并征服當地居民,把當地居民變成奴隸的時候,實際上他們已經完成了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3.如圖是《印度簡史》中的漫畫“最高貴之人”。圖中“最高貴之人”在印度的等級應是 ( )A.剎帝利 B.婆羅門C.吠舍 D.首陀羅4.(2022·河南省實驗期中)《佛本生經》記載,首陀羅一男子愛上剎帝利之女子,首陀羅男子卻不能與之結婚,在絕望中憂郁而死。這反映了 ( )A.佛教主張舍棄人間情欲B.種姓制度反對自由戀愛C.高低種姓之間壁壘森嚴D.佛教完全否定種姓制度5.(2022·鄭州月考)九年級二班以話劇的形式再現印度歷史,涉及“種姓制度”的臺詞不正確的是 ( )A.“本國王把持軍政大權,國家唯我獨尊”B.“別看我是一個武士,但我和國王同屬剎帝利”C.“我是一個擁有萬貫家財的大商人,卻屈居第三等級”D.“我是一名高種姓官員,路過一個低種姓村莊,想去喝杯水,被下屬阻攔,他擔心我被賤民的影子污染”6.宗教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也是一種信仰和文化。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創立于 ( )A.公元前6世紀 B.公元7世紀C.公元前1世紀 D.公元6世紀7.(2022·鄭州月考)“面對雅利安人的等級制度,它以‘眾生平等’相抗,反對婆羅門特權。并在之后傳到亞洲其他地區。”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 )A.金字塔修建 B.種姓制傳播C.佛教的發展 D.基督教誕生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個南亞次大陸的社會體系。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并與印度的社會體制、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可以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范。材料二 公元前6世紀,北印度列國紛爭,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隨著經濟地位上升,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極力主張取消特權階層在種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權。材料三 到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統治時期,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已經有150多年了,此時佛教已廣泛傳播到印度次大陸的廣大地區。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在全國推廣佛教,并把佛教立為古印度的國教。(1)據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社會劃分不同種姓的主要依據。結合所學,怎樣理解種姓制度的“等級森嚴” (2)據材料二,概括佛教誕生的歷史背景。(3)據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佛教“廣泛傳播到印度次大陸的廣大地區”和阿育王把佛教立為“古印度的國教”的原因。9.能力提升:請對比下面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兩幅圖片反映內容的比較)時空連線: “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教入中國之始。”佛教自兩漢之際由印度傳入中國,自西向東傳播,先傳入我國的新疆地區,后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內地。絲綢之路是一條古代商業貿易之路,同時,它也是一條文化傳播和交流的道路。PAGE第 - 1 - 頁 共 10 頁- 10 -第3課 古代印度目標導學:1.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產生的自然環境,知道以孔雀王朝為代表的古印度文明的發展史。2.通過對種姓制度的目的和特點的學習,理解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的影響。3.了解佛教的創立、發展的原因及傳播。知識構建: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文明產生。(1)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印度河流域。(2)早期文明遺址: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遺址。2.國家建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印度北部逐漸出現了許多小國家。3.孔雀王朝統治時期。(1)地位: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2)版圖: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實現統一。(3)首都A:華氏城。微點撥: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四大世襲種姓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 根據所學完善該制度的主要內容。該制度有何特點 (1)制度:雅利安人建立的社會等級制度——種姓制度。(2)主要內容:等級 等級名稱 權利或義務第一等級 婆羅門 掌管祭祀第二等級 剎帝利 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 吠舍 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 首陀羅 為前三個等級服務(3)特點:各等級世代相襲。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微點撥:種姓制度的實質是建立在階級壓迫基礎上的社會等級制度。三、佛教1.“悉達多王子”后來被稱為什么 他的主要功績是什么 (1)尊稱:“釋迦牟尼”。(2)功績:公元前6世紀創立佛教。2.完成佛教傳播示意圖。由于雅利安人有著強烈的種族優越感,所以他們極力避免與受鄙視的臣民混合,并專門發展起劃分四大世襲種姓的制度,前三個種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享有的職業等級,第四種姓則留給達塞人(當地土著)。——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據記載,悉達多王子目睹了世間種種苦難,因而慨然出家。先是到深山修苦行,但毫無所獲,后來在一棵菩提樹下整整沉思了49天,終于悟出一個“真理”……——《佛教的初傳與遠播》 古代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孕育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材料一 賤民們居住在與世隔絕的村莊或城鎮外面的住房里,只可以使用他們自己的寺院和水井,他們必須非常小心地避免玷污各種姓中的成員,也就是說,不可與后者發生任何肉體上的接觸,在極端情況下,甚至不可進入后者的視線。——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佛教宣揚“眾生平等”;認為世間萬物發展都有因果緣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須消滅欲望,刻苦修行,死后進入“極樂世界”。探究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會狀況 從中可以看出種姓制度給印度社會帶來了什么影響 提示:社會狀況:不同種姓之間壁壘分明、等級森嚴。影響: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嚴重束縛了印度社會的發展。探究2: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是真正的“平等”嗎 如何理解佛教所宣揚的這種平等 提示:不是真正的平等。這種“平等”只是虛幻的平等,實際起了麻痹大眾的作用,只對統治階級有利。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1)政治上,它不利于印度的統一和團結。(2)歷史上,它為異族的入侵提供了條件。(3)它妨礙了印度人形成統一的民族意識。1.(2022·洛陽月考)如圖是著名的摩亨佐·達羅遺址。從遺址看,這座城市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分為兩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下城是住宅區和工商業活動區。這個遺址出現在 ( C )A.尼羅河流域 B.兩河流域C.印度河流域 D.黃河流域解析: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等早期文明遺址。2.某一時期古代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古代印度文明進入鼎盛時期,該時期是 ( C )A.哈拉帕文明時期 B.摩亨佐·達羅時期C.孔雀王朝統治時期 D.漢謨拉比統治時期解析: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知識鏈接】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分成若干支向歐洲和亞洲遷移。其中一支南下進入印度河流域。他們在進入印度之前,是原始社會部落,以畜牧業為主,以農業為輔。當他們進入印度并征服當地居民,把當地居民變成奴隸的時候,實際上他們已經完成了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3.如圖是《印度簡史》中的漫畫“最高貴之人”。圖中“最高貴之人”在印度的等級應是 ( B )A.剎帝利 B.婆羅門C.吠舍 D.首陀羅解析:古印度的種姓制度中,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祭祀。婆羅門的等級最高。4.(2022·河南省實驗期中)《佛本生經》記載,首陀羅一男子愛上剎帝利之女子,首陀羅男子卻不能與之結婚,在絕望中憂郁而死。這反映了 ( C )A.佛教主張舍棄人間情欲B.種姓制度反對自由戀愛C.高低種姓之間壁壘森嚴D.佛教完全否定種姓制度解析:題中材料反映了剎帝利和首陀羅之間不能通婚。結合所學知識,雅利安人在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低等級的人沒資格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5.(2022·鄭州月考)九年級二班以話劇的形式再現印度歷史,涉及“種姓制度”的臺詞不正確的是 ( A )A.“本國王把持軍政大權,國家唯我獨尊”B.“別看我是一個武士,但我和國王同屬剎帝利”C.“我是一個擁有萬貫家財的大商人,卻屈居第三等級”D.“我是一名高種姓官員,路過一個低種姓村莊,想去喝杯水,被下屬阻攔,他擔心我被賤民的影子污染”解析:種姓制度中,第一等級是掌管祭祀的婆羅門,所以國王“唯我獨尊”不正確;掌管軍事的武士和掌管行政權力的國王同屬第二等級剎帝利;第三等級吠舍從事商業等;種姓制度下各等級貴賤分明,賤民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6.宗教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也是一種信仰和文化。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創立于 ( A )A.公元前6世紀 B.公元7世紀C.公元前1世紀 D.公元6世紀解析:佛教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7.(2022·鄭州月考)“面對雅利安人的等級制度,它以‘眾生平等’相抗,反對婆羅門特權。并在之后傳到亞洲其他地區。”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 C )A.金字塔修建 B.種姓制傳播C.佛教的發展 D.基督教誕生解析:材料“雅利安人的等級制度”“眾生平等”“傳到亞洲其他地區”,反映的是佛教的發展。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后來佛教又傳到中國、日本等國。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個南亞次大陸的社會體系。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并與印度的社會體制、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可以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范。材料二 公元前6世紀,北印度列國紛爭,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隨著經濟地位上升,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極力主張取消特權階層在種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權。材料三 到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統治時期,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已經有150多年了,此時佛教已廣泛傳播到印度次大陸的廣大地區。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在全國推廣佛教,并把佛教立為古印度的國教。(1)據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社會劃分不同種姓的主要依據。結合所學,怎樣理解種姓制度的“等級森嚴” 答:職業、所居地區、所居聚落不同等;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2)據材料二,概括佛教誕生的歷史背景。答: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極力主張取消特權階層在種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權。(3)據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佛教“廣泛傳播到印度次大陸的廣大地區”和阿育王把佛教立為“古印度的國教”的原因。答: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地位,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同時,佛教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很多國王利用佛教“忍耐順從”的說教,大力扶持佛教。解析:第(1)題,據材料一可知,古代印度社會劃分不同種姓的主要依據是職業、所居地區不同、所居聚落不同等。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可以看出種姓制度的等級森嚴。第(2)題,據材料二可知,佛教誕生的歷史背景是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極力主張取消特權階層在種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權。第(3)題,據所學知識可知,佛教“廣泛傳播到印度次大陸的廣大地區”和阿育王把佛教立為“古印度的國教”的原因是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地位,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同時,佛教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很多國王利用佛教“忍耐順從”的說教,大力扶持佛教。9.能力提升:請對比下面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兩幅圖片反映內容的比較)答:題目:佛教的創立論述: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下,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引起人民強烈不滿,社會矛盾尖銳。在此情況下,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了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受到印度人民的歡迎,同時佛教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解析:圖一反映的是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圖二是釋迦牟尼佛像,與佛教有關;結合所學知識,佛教反對種姓制度中婆羅門的特權,以此為線索展開論述。時空連線: “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教入中國之始。”佛教自兩漢之際由印度傳入中國,自西向東傳播,先傳入我國的新疆地區,后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內地。絲綢之路是一條古代商業貿易之路,同時,它也是一條文化傳播和交流的道路。PAGE第 - 1 - 頁 共 10 頁- 10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2-2023 河南 部編版歷史 九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第3課 古代印度(學生版).doc 2022-2023 河南 部編版歷史 九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第3課 古代印度(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