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光合作用的原料》【知識與能力目標】1、 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2、 說明綠色植物有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過程與方法目標】1、分析、處理光合作用的有關資料,得出相關的知識或結論。2、嘗試光合作用的有關實驗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 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探究精神。2、 體驗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3、 初步明確從現象到本質的科學思維方式。【教學重點】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教學難點】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預習本課內容。【講授新課】在缺少二氧化碳的情況下,植物不能制造出光合作用的產物(淀粉),說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放出的氧來自光合作用的水,這說明水也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探究一21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展示實驗裝置,介紹實驗步驟第一步 剪取帶有5-8片葉的天竺葵枝條,插入盛有等量清水的細口瓶中。第二步 在兩個培養皿中分別放入濃度為25%的NaOH溶液和清水。將第一步的細口瓶放在培養皿上。第三步 用廣口瓶將它們扣住,在瓶口涂抹一些凡士林防止漏氣。第四步 把兩套裝置放在暗處一晝夜。(想想這是為什么?)第五步 一起光照2~3個小時。第六步 檢驗這兩套裝置中的植物葉片是否產生了淀粉?前面咱們已經做了這個實驗了?想想該如何做呢?第七步 從這兩種裝置中取大小基本相同的一片葉子。第八步 水浴加熱第九步 滴碘液實驗結束后,由學生觀察實驗結果:裝置一中的葉片沒有變藍,而裝置二中的葉片變成了藍色。帶領學生推斷實驗結論1.空氣中的成分: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2.二氧化碳是酸性氣體,NaOH溶液是強堿溶液,二者容易發生反應,即二氧化碳氣體容易被NaOH溶液吸收。接下來根據實驗結果觀察到的現象,以及上述小結論,進而得到結論: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探究二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的來源閱讀資料資料: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用氧氣的同位素分別標記水和二氧化碳,使他們分別成為含有標記氧的水和二氧化碳,然后進行兩組光合作用實驗:第一組,向綠色植物提供普通的二氧化碳,澆灌被標記過的水;第二組,向同種綠色植物提供被標記過的二氧化碳,澆灌普通水。在相同條件下,他們對兩組光合作用實驗釋放出的氧進行分析。實驗結果表明,第一組釋放的氧全部是被標記過的,第二組釋放的氧全部是未被標記過的。分析現象問題:分析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來自什么物質?實驗結論: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閱讀小資料,補充知識。1公頃的樹林的葉片的總面積約為50000—70000平方米,每天能能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氣。由此可知 光合作用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最后由老師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并進行隨堂練習,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記憶。略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