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化學方程式課題一 質量守恒定律學習目標:1.通過實驗視頻探究理解質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2.能從分子、原子角度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認識質量守恒的原因。3.通過探究實驗,體會、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重、難點: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原因及其應用;(第一課時)引入:同學們已經熟悉了許多化學反應,但是是否思考過,反應物與生成物在質量上有什么關系?或者說,經過化學反應之后,反應物的質量有何變化?生成物的質量有何變化?二者有什么關系?(板書課題 質量守恒定律)活動一:【觀察與思考】P+O2→P2O5; C+O2→CO2 從以上兩個化學反應知道了什么物質參加了化學反應,又生成了那些新的物質。但是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之和會不會改變?反應物的質量總和與生成物的質量總和有什么關系?【假設與預測】(1)反應后物質的質量總和減少;(2)反應后物質的質量總和增加;(3)反應后物質的質量總和不變;(4)在某些反應中增加,在某些反應中減少;活動二【實驗與事實】[實驗1]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視頻 ( 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比較_標清.flv ))實驗步驟:1.稱量裝有少量細沙和白磷的密閉容器的質量;2.把玻璃棒加熱,對著白磷塞緊橡皮塞使白磷燃燒;3.冷卻后第二次稱量;實驗現象: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放出大量的熱量。實驗結論:天平平衡,反應前各物質的總質量=反應后各物質的總質量表達式:磷(P)+氧氣(O2)→五氧化二磷(P2O5)【實驗2】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視頻 ( 硫酸銅溶液與鐵釘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視頻2_標清.flv ))實驗步驟:1.將幾枚鐵釘(表面打磨)和裝有一定量的硫酸銅溶液的燒杯一起放在天平上稱量(計m1);2.將打磨后的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待完全反應后,再將燒杯放在天平上稱量(計m2)。實驗現象:溶液由藍色變淺綠色,鐵釘表面覆蓋一層紅色物質。實驗結論:m1= m2;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表達式:鐵(Fe)+硫酸銅(CuSO4)→銅(Cu)+硫酸亞鐵(FeSO4)活動三【解釋與結論】無數實驗證明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活動四【表達與交流】①蠟燭燃燒沒了; ②鎂(m1)條燃燒生成粉末狀白色固體(m2), m2 ﹥ m1;這兩個化學反應是不是仍然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實驗3】蠟燭燃燒前后質量測定實驗步驟:1.把一節蠟燭豎放在天平上,稱其質量;2.點燃蠟燭,觀察現象;實驗現象:蠟燭燃燒,天平指針慢慢偏向砝碼的一邊;實驗結論:反應前、后質量不等;蠟燭+氧氣(O2)→二氧化碳(CO2)+水(H2O)分析:反應物是蠟燭和氧氣,反應前稱量的是蠟燭的質量,沒有稱氧氣的質量;反應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以氣體擴散到空氣,也沒有稱量,故前后質量不等。結論:此實驗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實驗4】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前后質量測定實驗步驟:1.取一小段用砂紙打磨過的鎂條,稱其質量(計m1);2.將上述鎂條在石棉網上方全部點燃;3.將燃燒后落在石棉網上的白色固體全部收集稱量(計m2);實驗現象:鎂條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體;實驗結論: m2 ﹥ m1;鎂(Mg)+氧氣(O2)→氧化鎂(MgO)分析:反應物是鎂和氧氣,反應前稱量時只稱量了鎂,反應后稱量的是氧化鎂。結論:如果把反應前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也稱入其中,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課堂練習】1.有一反應:A+B →C 反應前A和B的質量分別是10g、5g;反應結束后A剩余3g,B無剩余,則生成C的質量是多少?2.100g水與20g酒精混合,得到120g酒精溶液,是否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為什么?3.將6.8g的過氧化氫與6g的二氧化錳混合,充分反應后,稱得試管中剩余物的質量是9.6g,則生成氧氣的質量是_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