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溶解度(第1課時)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理解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概念;知道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方法;知道溶液結晶的兩種方法,了解它們之間的不同。2.過程與方法:通過新聞素材和小實驗引入對“飽和”的理解,通過初步探究、再次探究、深入探究等環節將學生進行的分組實驗進行剖析,從而培養學生從多角度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以及基本的化學實驗素養。大量生活素材的加入,特別是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長蘆鹽場”的新聞導報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二、教學重難點:重點: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概念;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方法。難點: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方法。三、教學準備:課件、視頻資料、學案、粗鹽晶體、食鹽、KNO3、水、燒杯、量筒、洗瓶、玻璃棒、酒精燈等。四、教學方法:實驗探究、白板輔助、小組合作交流五、教學過程詳解:【主題引入】師:播放視頻《首都機場已經“飽和”》請同學們說說看怎么理解視頻中的“飽和”一詞?生:“滿了!”“機場的停機位已經不能再容納更多的飛機了。”師:那么這則新聞跟我們今天的課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先來做一個小實驗。一定量水中能不能無限的溶解NaCl 向A燒杯中倒入20mL水,加入5g NaCl,攪拌;再加5g NaCl,攪拌……,觀察現象。生:分組實驗,得到結論,不能無限溶解。師:此時的食鹽水不能再溶解更多的食鹽了,我們說這份食鹽水達到了什么狀態?生:“飽和!”(設計意圖:通過新聞資料讓學生理解“飽和”一詞,為學生更深刻的而理解飽和溶液的定義做好鋪墊。)【實驗探究一】初步探究長知識:溶液是否“飽和”受哪些因素影響?師:溶液是否達到飽和狀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向A燒杯繼續倒入15mL水,攪拌,觀察現象。生:實驗發現加入水后,溶液又能繼續溶解食鹽了。所以飽和狀態的第一個要素是“一定量溶劑”。師:請同學們去除B燒杯觀察一下,里面已經有了一定量的某溶液,老師告訴大家是KNO3溶液,請同學們說說看,這份KNO3溶液是飽和的還是不飽和的?生:飽和的!因為還有剩余固體不能再繼續溶解了。師:請同學們加熱B燒杯內的KNO3 的飽和溶液,觀察有何變化;再加5gKNO3 ,觀察能否溶解。生:分組實驗,發現加熱后又能繼續溶解更多的KNO3了,說明飽和狀態還需指明“一定溫度”。師:老師這里有一份和同學們一樣的KNO3溶液,請同學們想想,對于KNO3來說已經不能再溶解更多了,對于其他的溶質還能不能繼續溶解呢,溶一些食鹽行不行?白糖?CuSO4?接下來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演示實驗)用試管取少量上層清液,向其中加入少量CuSO4固體,充分震蕩。生:觀察到CuSO4固體在KNO3 的飽和溶液中可以溶解并形成藍色溶液,說明對于KNO3來說飽和了的溶液,對于CuSO4確是不飽和的。說明飽和狀態須指明“溶質的種類”。師:板書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定義。(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合理的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的發現飽和溶液定義的三個關鍵要素,從而得到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定義。學生對于自己探究出來的定義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實驗探究二】深入探究找規律:如何判斷溶液是否達到了飽和狀態?師:老師將同學們剛才做的實驗流程畫在了學案上,請在“完全溶解”或“未完全溶解”,“飽和”或“不飽和”中選擇正確的項,畫“√”。生: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匯報結果。發現規律——若溶液中有剩余固體且質量不再減小,則此溶液為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師:如果沒有剩余固體,溶液是否一定為不飽和溶液呢?如何通過實驗檢驗某溶液是否達到了飽和狀態?生:可以稱取一定質量的溶質固體,加入溶液充分攪拌,將剩余不能溶解的固體過濾、洗滌、烘干、稱量質量。如果質量與原來相等證明溶液已經飽和,如果質量比原來少了,證明原來的溶液不飽和。師:說的很好,也可以簡單一點,取極少量的溶質固體來進行試驗,如果能溶解證明不飽和,如果連這一點點都不能溶解證明原溶液已經飽和了,請同學們按照我們探討的方案向A燒杯實驗后的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質,攪拌,看是否溶解。生:分組實驗,獲知A3燒杯內溶液不飽和。師:如果對B3燒杯在當時實驗的溫度下及時做試驗,也可獲知B3燒杯也是不飽和溶液。(設計意圖:學生回顧實驗獲得新知,幫助學生們更加深入的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定義,探究出判斷溶液狀態的科學方法。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法,教師給予適當的評價和引導,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全過程。)【實驗探究三】再次探究求突破: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如何相互轉化?師:我們說溶液的狀態依賴于三個要素,脫離了三個要素,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就沒有意義。那我們能不能大膽的設想,通過改變三個要素來實現溶液狀態的轉變呢?請同學們再次探究我們剛才做的實驗,找出改變溶液狀態的方法。生:小組交流討論,書寫學案。師:請一位同學利用實物投影講解自己小組探究的結論。(設計意圖:三次探究一組實驗,可以說對該實驗是進行了一次相當深入的研究。由淺入深的讓學生對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展開學習。學生自主探究結論,展示結論,落實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實驗探究四】知識延伸:如何獲得溶液中的固體溶質?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剛才實驗后的B3燒杯,現在有什么新變化?生:觀察發現產生了很多固體。師:對,那是KNO3晶體。大家看看這種晶體是什么形狀的?生:針狀的。師:像這樣具有一定幾何形態的固體,我們稱之為晶體。從溶液中得到晶體的過程我們稱之為“結晶”。那么我們通過什么方法使得KNO3溶液產生了結晶現象呢?生:降溫。師:對這種方法叫做降溫結晶,也叫冷卻熱飽和溶液。請同學們判斷一下“剛開始結晶”和“結晶完全之后”溶液的狀態?生:都是飽和狀態。溶液只有飽和了,溶解不了了才能開始結晶;而結晶完全之后,倘若溶液不飽和,則晶體會溶解回去,因此,溶液也一定是飽和狀態。師:說的很好。這種降溫結晶的方法比較適合溶解能力隨溫度變化明顯的固體。像KNO3和Na2CO3就是典型的代表。今天,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另外一份晶體樣品,是食鹽的晶體。大家觀察一下是什么形狀的?生:立方體。師:這份粗鹽晶體是本市的長蘆鹽場生產的,我們來觀看一則關于長蘆鹽場的新聞報道。生:觀看思考。師:那么食鹽是通過什么方法結晶的呢?生:海水曬鹽。蒸發結晶。恒溫蒸發溶劑。師:根據海水曬鹽的流程圖,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在結晶池和母液中食鹽溶液的狀態?生:都是飽和溶液。(設計意圖:經過一段時間的冷卻,硝酸鉀結出大量晶體,讓學生格外欣喜,激發了學生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天津本土企業“長蘆鹽場”的新聞報道,讓學生更加了解天津,更加體會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在日常生活中,在工業生產中。既培養了學生對家鄉的特愛,又提升了對化學的熱愛。)【小結與作業】師:本課我們先探究了飽和溶液的三個要素,引出了關于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定義,進而找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轉化方法,最后討論了兩種結晶的方法。請同學們課下以小組為單位探討學案上的習題。并在家中嘗試按照學案上的方法自制白糖晶體。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