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實驗活動3:燃燒的條件教案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了解滅火器的滅火原理與適用范圍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比較、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2)學習運用主動探究的方法,設計實驗 (3)學習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利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問題,使學生對化學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強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災害的意識,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學重點 1.認識燃燒的條件 2.認識滅火的原理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進行知識遷移的能力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程序: 一、情境導入 1.教師導言:燃燒是人類最早利用的化學反應之一,與我們的生活以及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如燒火做飯、烤火取暖、冶煉金屬等。 2. 提問:下列幾種物質,如果用火柴點,能否燃燒? 粉筆、玻璃、鋼筋、鑰匙、棉花、帶毛的黑板檫等 3.學生思考:通過上述現象,說明燃燒首先需要什么條件?(學生討論后歸納板書:可燃物) 今天我們學習與燃燒有關的知識。 板書課題(半課題):燃燒 二、教師演示實驗 我們知道了燃燒首先需要可燃物,那還需要什么條件呢?請同學們大膽猜想、回答。讓學生討論并回答,教師在黑板一旁板書學生的猜想。同學們的結論是否正確呢?我們現在就用實驗來驗證。教師演示[實驗7—1] 實驗藥品器材:白磷、紅磷、開水、高錳酸鉀、酒精燈、火柴、鐵架臺、試管、棉花、薄銅片、燒杯等 教師一邊演示,一邊讓學生認真觀察。 1.提問: (1)上述實驗中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 (2)由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還需要什么條件? (3)由本來在熱水中不燃燒的白磷,在通入氧氣后燃燒的事實,再次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 學生討論、對照前面的猜想和假設訂正。2.燃燒的實質 究竟什么是燃燒呢? [投影展示]: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叫做燃燒。3. 教師提問:下列幾種事例,是否屬于燃燒?(1)動植物的呼吸,有氧氣參與反應,放出的熱量多嗎?是燃燒嗎?(2)鐵生 銹、動物尸體的腐爛、農村中漚制農家肥,也是氧化反應,放熱嗎?是燃燒嗎?(3)這些事例是什么反應?歸納:緩慢氧化4.小結燃燒的條件:(板書)(1)可燃物 (2)氧氣(或空氣) (3)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5.反饋:上面的實驗,如果在熱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氣后,由于某種原因沒有燃燒,而用鑷子剛夾出水面時燃燒,是什么原因?三、滅火我們已經知道了燃燒需要三個條件,那燃燒后如何將其熄滅呢?(學生思考)板書課題(完成后半部分):(和)滅火1.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后明確原則:如果破壞了燃燒的條件,使燃燒反應停止,就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2. 學生實驗[7—2]:藥品器材:碳酸鈉、鹽酸、蠟燭、火柴、燒杯等點燃三支蠟燭,在其中一支蠟燭上扣一只燒杯;將另兩支蠟燭放在燒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燒杯中加適量碳酸鈉和鹽酸,觀察現象并分析原因。提問:三支蠟燭分別將怎樣熄滅?說出它熄滅的原理。學生互動探究,教師糾正。進一步思考:大家還有沒有熄滅蠟燭的方法呢?(讓一名學生上講臺試驗一下)為什么會熄滅呢?能否說出原因?3.小結滅火的原理(板書)(1)清除可燃物 (2)隔絕氧氣(或空氣) (3)降低溫度至著火點以下4.鞏固:下面是一些滅火的實例,試分析其滅火的原理(1)炒菜時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可用鍋蓋蓋滅;(2)堆放雜物的紙箱著火時,可用水撲滅;(3)撲滅森林火災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將大火蔓延路線前的一片樹木砍掉。學生小組互動探究,得出結論。五、小結1.燃燒的條件是什么?2.說說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