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3元素 第1課時 教學設計課題3元素 第1課時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目標:1、知道元素的含義。知道原子和元素的區別。2、記住地殼中排在前四位的元素名稱。3、了解分子、原子、元素、物質之間的關系。二、過程與方法目標: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想象、思維等能力。2、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化學在宏觀物質與微觀粒子之間建立聯系的途徑和特點。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物質觀和正確的世界觀。教學重點:元素的概念。原子和元素的區別。教學難點:原子和元素的區別。課前準備:學生預習有關元素的知識。教師設計好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部分練習題。課時分配 :1課時課 型:新授課教學方法: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流程:前測,導入—展示學習目標—布置學習任務—學生自學—學生匯報、展示自學成果—評價、檢測。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前測并導入新課1、什么是原子?通常原子由哪些微粒構成?2、 發現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現 種元素。有關元素概念的學習,及其含義的理解。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宏觀基本成分。 是一個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 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是一個微觀概念,既講種類,又可以講個數。 中測,檢查學生對重點、難點知識的理解。1.二氧化碳是由 和 組成的,共有 種元素組成。2.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和 構成的,共有 種原子構成;一個二氧化碳分子中有 個原子。3.過氧化氫(H2O2)是由 和 組成的,1個過氧化氫分子中含2個氫 和2個氧 。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的學習物質、元素、分子、原子和離子之間的關系的學習后測,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培養能力。鏈接中考,讓學生對中考試題有所感悟,不緊張不盲目。 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進入學習狀態。明確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按老師要求自學,閱讀教材59頁的內容,思考并從教材上找到以下問題,將關鍵詞記錄到小卡上(3~5分鐘) 1.什么是元素?不同元素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2.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原子、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 3.元素、原子的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各小組在老師的引導下匯報的自學情況,學生與老師一起共同點評。發現問題,并解決生成的問題。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記錄重點知識在小卡上。學生積極發言,在老師的點撥下得出正確的答案。學生積極發言。學生積極發言,在老師的點撥下得出正確的答案。學生積極發言,在老師的點撥下得出正確的答案。 引導學生回答出正確的答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展示學習目標,布置任務一、閱讀課本59頁內容,思考并從教材上找到以下問題,將關鍵詞記錄到小卡上(3~5分鐘) 1.什么是元素?不同元素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2.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原子、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 3.元素、原子的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提出要求,指導指學習方法。并巡視督促學生抓緊時間學習。并板書知識重點。教師利用圖片信息幫助把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與學生一起來解決。老師和學生一起歸納出元素與原子的區別。理解強化鞏固知識重點。老師積極引導學生并積極給予評價,鼓勵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布置任務二:閱讀課本60頁內容,思考并從教材上找以下問題(2~3分鐘) 1.各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從多到少排列依次是 2.物質、元素、分子、原子和離子之間的關系老師參與評價,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答案,強調知識要點。老師用另一種形式對重點難點知識進行鞏固、解析,進一步探知物質與元素及構成其微粒的關系及時點撥、幫助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及時點評,對學生給予鼓勵。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思維導圖見課件。作業:能力培養45~46頁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