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氧氣的制法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氧氣的制取是學生在初中學習化學的第一次制取實驗,它是建立在學習氧氣的物理性質的基礎上進行的。氧氣的實驗室制法的具體內容:藥品的選擇,反應條件的確定,反應裝置的選取,根據氧氣的物理性質學習的收集方法,根據氧氣的化學性質學習驗滿的方法。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初步學會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能記住所用藥品的色、態,初步學會正確書寫和閱讀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理解反應的裝置特點、操作順序和原理并能指出用過氧化氫和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區別。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體驗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結合給出的藥品和條件,進行實驗裝置的設計。通過觀察和實驗,認識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藥品選擇、儀器組裝、氣體收集和驗滿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操作能力,通過實驗,豐富科學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三、重點、難點重點: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和操作方法。難點:氧氣的收集方法和驗滿方法教學方法:問題探究和學生分組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四、課程導入我們已經學習了氧氣的性質,并對氧氣有比較清楚的認識。比如: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氣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能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氧氣,知道氧氣能支持燃燒和供給呼吸,氧氣有廣泛的用途。那么實驗室是怎樣用高錳酸鉀或氯酸鉀以及雙氧水來制備氧氣的呢?儀器怎么組裝呢?如何進行收集和驗滿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內容。五、課前準備1、藥品:5%的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高錳酸鉀2、儀器:大試管、酒精燈、木條、火柴、集氣瓶、水槽、導氣管3、學生復習常見實驗儀器的基本操作。 六、教學思路與學習活動的設計1、 情景導入:展示氧氣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回顧氧氣的性質,引出需要純凈的氧氣應該如何制取的問題?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制備原理。a、過氧化氫水+氧氣b、氯酸鉀氯化鉀+氧氣c、高錳酸鉀 錳酸鉀+ 二氧化錳+氧氣2、教師介紹常見的氣體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固液不加熱制氣裝置 固固加熱制氣裝置向上排空氣法 排水集氣法(收集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 (收集不易溶于水或難溶于水的氣體)3、驗滿方法向上排空氣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復燃,證明已收集滿。排水法:當集氣瓶的一側有氣泡放出時,證明已收集滿4、放置方法正放在桌子上,并蓋上毛玻璃片5、教師出示藥品高錳酸鉀,讓學生對藥品進行認識。學生通過對藥品狀態的認識和實驗原理選擇正確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6、教師實際組裝裝置并進行實驗,學生通過觀察實驗來進一步學習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能力。7、教師講解制備步驟第一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先把導管的一端浸入水里,兩手緊握試管的外壁,如果裝置不漏氣,里面的空氣受熱膨脹,導管口有氣泡冒出。第二步、裝藥品將藥品裝入試管(平鋪在管底),管口放一小團棉花,用帶導管的橡膠塞塞緊試管。第三步、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第四步、給藥品加熱物質加熱原則:先均勻預熱,后集中加熱。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對準藥品部位加熱;加熱時先要將酒精燈在試管下方來回移動,讓試管均勻受熱,然后對準藥品部位加熱 。第五步、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用排水法集氣時,集氣瓶裝滿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導管伸到瓶口處即可。用排水法集氣時,應注意當氣泡從導管口連續不斷、均勻放出地放出時再收集。(為什么?)否則收集的氣體中混有空氣。第六、七步、收集完畢,先把導管撤離水槽,然后熄滅酒精燈如果先熄滅酒精燈,可能會造成什么后果?水倒吸到試管,導致試管炸裂8、操作順序:從下到上,從左到右,先預熱后固定;先氣泡均勻后收集;先撤導氣管后滅酒精燈。9、學生實驗七、本節小結(學生復述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2)在試管中放入藥品和一團棉花,并固定在鐵架臺上(3)將集氣瓶盛滿水,蓋好玻璃片(4)點燃酒精燈,先均勻加熱,再對準藥品加熱(5)有氣泡連續產生時收集氧氣(6)把導管拿出水面(7)熄滅酒精燈教師小結: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查,裝,定,點,收,離,熄八、板書設計制氧氣1、原理:過氧化氫水+氧氣氯酸鉀氯化鉀+氧氣高錳酸鉀 錳酸鉀+ 二氧化錳+氧氣2、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氣法(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略大)排水法(氧氣不易溶與水)3、檢驗方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插入瓶中,若復燃,證明是氧氣。4、驗滿方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若復燃,證明已滿。5、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小結:查,裝,定,點,收,離,熄九、作業布置:完成實驗報告十、課后反思: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學生的實驗技能訓練,讓學生自己動手多做實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