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元素(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教材內容分析本課題內容是九年級化學(人教版)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的課題三。本課題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元素概念、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分兩個課時,其中的第一課時主要教學內容是元素概念和元素符號。鑒于初中學生的微觀思維較弱,第三單元的學習一直以來是學生化學學習的主要分化點之一。而本課題所涉及的元素符號,是初中諸多化學用語學習的基礎。因此,通過本課題的學習,促進學生形成元素概念,強化元素符號的識記和訓練對于整個初中化學啟蒙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生情況分析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對“元素是構成世上萬物的基本成分”已經有了一個初步認識,也初步了解了原子的內部結構和離子的形成,并且對表示物質的化學符號有一定的接觸。所以這些,都為本課題中元素知識的學習作了一定的知識鋪墊,有利于學生對本課題的學習。但是也應該看到:囿于初中學生的微觀想象能力有限,如何在元素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仍然存在不少困難。教學目標分析基于對上述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的分析,確立教學目標如下:1.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元素的概念、分類和分布,認識到元素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正確書寫元素符號,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2.過程與方法目標:(1)在元素概念的形成及對元素與原子的辨析過程中,逐步統一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2)在元素與原子概念的比較分析中,初步學會通過比較的方法來強化概念的學習。3.情感態度價值觀(1)進一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2)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重點難點分析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容易與原子概念混淆。而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之一,是學生今后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基于上述對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的簡單分析,確立本課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如下:教學重點:元素概念的形成和元素符號的訓練。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形成。教學方法分析針對教材編寫特點,依據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本課題教學擬在合理運用講授法、討論法的基礎上注重采用練習法來展開教學,使學生通過適度的技能訓練來達到鞏固新知、培養技能的目的。同時,注重引導分析概念的關鍵詞和比較類似概念的異同,強化概念學習的一般方法。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創設情境】缺鈣吃什么好?精制鹽加碘。這里所說的“鈣、碘”指的是什么?【課件展示】有關含鈣、碘的食品或藥品圖片【問題引入】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物質:水、酒精等,已經發現的元素只有100余種,而由元素組成的物質已知的就有3000多萬種!生活中元素的身影處處可見! 何為“元素”呢? 觀察與思考,回顧已學知識。 從生活中熟悉的內容入手,引入對元素的學習中抓關鍵詞剖析概念 【觀察與思考】下面表格中數字有什么特點?質子數中子數電子數碳12原子666碳14原子686質子數中子數電子數鈉原子111211鈉離子111210【歸納】決定元素種類的是:質子數(核電荷數)【板書】一、元素1.元素: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問題1】區分鈣元素和鋁元素關鍵看什么?2.元素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是一個宏觀概念,因此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問題2】下列說法有沒有錯誤?將錯誤的說法,加以改正:KMnO4是由一個鉀元素、一個錳元素、四個氧元素組成。 分析比較分析和歸納:決定元素種類的是質子數,而非中子數或電子數。了解元素概念,把握其關鍵詞。完成課堂練習 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明確“決定元素種類的是質子數,而非中子數或電子數”。練習鞏固,檢查反饋。比較討論深化概念 【討論】在下列化學反應中,反應物跟生成物相比較,原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元素種類是否發生了變化?【歸納】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元素原子區 別適用范圍應用實例聯 系 觀察化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思考分析,完成表格。 強化小組學習與交流合作。引導學生通過相似概念的比較分析進行概念的學習。課堂練習檢查反饋 【指導練習】展示課堂練習并指導學生完成。1.最近俄羅斯科學家利用第72號鉿元素和第74號元素鎢精確測定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萬年形成。鉿、鎢兩種元素原子的本質不同是……………………………( )A.核內中子數B.核內質子數 C.核外電子數 D.相對原子質量2.據報道“目前世界上患有缺鐵性貧血的人約有20億之多” 這里的“鐵”是指………………( )A.鐵單質B.鐵元素 C.四氧化三鐵D.鐵原子 完成課堂練習 檢查、鞏固學生對本節課知識掌握與運用,根據學生練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講解和補充。掌握規律了解“元素分類” 【課件展示】講解元素的分類,引導分析并得出元素中文名稱的造字規律。 回顧已學知識,探尋規律。 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閱讀比較了解“元素分布” 【課件展示】元素在地殼、人體及海水中分布情況的統計表,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和分析歸納。 觀察與思考。 學習使用圖表工具。歸納總結了解“物質組成” 【指導閱讀】課本P60關于“物質及其組成”的內容。【指導練習】展示課堂練習并指導學生完成。用“某元素”、“某分子”、“某原子”填空。(1)汞是由( )組成;汞是由( )構成。(2)二氧化碳是由( )組成;二氧化碳是由( )構成;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和( )構成。 閱讀課本,分析思考。思考分析,完成課堂練習。 使學生形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認識觀。通過辨析,鞏固所學知識。講練結合學習“元素符號” 【過渡】引入并講解元素的符號表示。介紹元素符號的書寫原則和表示的意義。【指導練習】布置學生完成課堂練習1.練一練: 下列元素符號錯在哪里氯cL鈉NA 鎂mG 鈣CA2.說一說:符號H、2H表示的意義? 分析思考,學習新知。思考分析,完成課堂練習。 通過課堂練習,檢查反饋。歸納小結反思評價 【課件展示】本節學習重點:一、元素1.定義:具有相同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2.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系3.分類4.分布二、元素符號1.書寫規則:一大二小2.表示的意義【小結】歸納小結授課內容,引導學生反思學習得失。 思考:在本節學習中我學到了什么?我主要學習和運用了什么學習方法? 引導學生反思和評價學習效果,能增強學生自我調控能力,逐步培養學生對學習過程與知識體系的整理布置作業鞏固新知 【布置作業】1.說說下列符號的意義或根據意義寫符號2Mg 5個氮原子氮元素 2個銅原子 2.識記常見的元素符號。3、課本第65頁1、2、3、4、5 課后自主完成作業。 鞏固和提高所學知識和技能,同時反饋教與學情況的信息。板書設計課題3 元素一、元素1.定義:具有相同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2.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系3.分類4.分布二、元素符號1.書寫規則:一大二小2.表示的意義:①一種元素②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教學反思本節課較好的實現了教學目標,從練習反饋來看,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也還存在些許有待在后續教學中加以糾正的不足之處。現將優缺點概括如下:1.課題引入較為新穎,也貼近學生生活和知識基礎。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引入到元素的學習。2.課件設計較有特色,不拘泥于教材。知識容量大,講解邏輯性強,系統性好,有助于學生自主形成知識系統。3.課堂組織有條不紊,講練結合,注重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指導學生概念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自主構建知識。PAGE-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