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與滅火1、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2.過程與方法(1)學習運用比較、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2)學習運用主動探究方法設計實驗(3)學習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利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問題,使學生對化學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增強日常生活防范災害的意識,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2、教學重點(1)認識燃燒的條件(2)認識滅火的原理3、教學重點1.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培養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能力4、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實驗探究——得出結論——解決問題——提高興趣5、教具準備教師用具:多媒體、石頭、木條、煤塊、碳酸氫鈉、白醋、酒精燈、坩堝鉗、火柴、小試管、橡膠塞、礦泉水瓶、大燒杯、小燒杯六、課時安排:2課時七、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創設情境:圖片展示熊熊烈火火是人類文明的象征,火的發現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圖片展示火與我們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它給人類創造很多幸福,同樣2015天津港發生的特大火災吞噬了無數個新福美滿的家,火好比一把“雙刃劍”所以正確地利用火。那么燃燒是生成火的過程,下面我們一起學習燃燒與滅火。教師:請同學們會議學習過的2—3個燃燒的事例,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回憶燃燒的現象事例 化學方程式 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鎂條燃燒鐵絲燃燒木炭燃燒提問:結合化學方程式,思考燃燒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教師:因此我們把可燃物與氧氣發生一種發光、放熱劇烈的氧化反應。板書:燃燒定義:可燃物與氧氣發生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過渡:燃燒是不是隨隨便便能發生呢?請看這幾個實驗1、實驗一:用鑷子分別夾取木條和石頭,放到酒精燈火焰上片刻,觀察現象; 2、實驗二:點燃兩支蠟燭,將其中一支用燒杯罩住,觀察實驗現象 3、實驗三將一根小木條和一小塊煤塊放在酒精燈上點燃,比較點燃的難易實驗現象:(1)木條可以燃燒,而石頭不可以燃燒(2)隨著蠟燭的燃燒,會不斷消耗氧氣,當氧氣耗盡,蠟燭就熄滅。(3)木條比煤更容易點燃我們發現物質燃燒需三個條件(1)可燃物(2)充足氧氣(或空氣)(3)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板書:燃燒的條件:(1)可燃物(2)充足氧氣(或空氣)(3)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過渡:燃燒現象的發生,必須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嗎?如果缺少其中一個,燃燒現象還能發生嗎?閱讀實驗7—1提問1.實驗現象對比,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2.實驗對比,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3.熱水中的白磷怎樣才能燃燒起來結論:有實驗我們知道燃燒的三個條件同時具備缺一不可。過渡:如果破壞燃燒條件的任何一個有什么現象呢?板書:滅火的原理和方法提問:你能想象出幾種方法,使著燃蠟燭熄滅?都分別利用什么原理?學生:......................總結:1.吹、用水澆滅(降低溫度著火點以下)2.蓋、罩(隔絕空氣)3.剪掉燭芯(清楚可燃物)4.沙土覆蓋5.利用二氧化碳氣體滅火..........................................................教師:綜合同學們探究出來的滅火方法,我們發現滅火就是要破壞燃燒的條件,只要破壞三個燃燒條件中的任意一個,燃燒就被終止。板書:滅火的原理有三個:(1)清楚可燃物(2)隔絕氧氣(或空氣)(3)降低溫度著火點以下實驗步驟:點燃三支蠟燭,在其中一支蠟燭上扣一只燒杯;將另兩支蠟燭放在燒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燒杯中加適量碳酸鈉和鹽酸。觀察現象:A蠟燭一段時間后熄滅;B蠟燭繼續燃燒;C蠟燭很快熄滅。分析原因A蠟燭將燒杯里的空氣(氧氣)燃燒因缺氧而熄滅;B燒杯中的蠟燭與空氣(氧氣)接觸而不會熄滅;C燒杯里的碳酸鈉和鹽酸產生二氧化碳使蠟燭熄滅。過渡:根據滅火原理和上述實驗,設計一個簡易的滅火器。實驗步驟:小試管里盛碳酸氫銨,緩慢裝入到盛有白醋的礦泉水瓶中蓋緊瓶塞橡膠管塞緊。然后輕輕搖動礦泉水瓶,打開止水夾噴到燃著的紙草上。實驗現象:瓶內產生大量的氣泡,噴到燃著的紙草上火焰立即熄滅。八、小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九、布置作業:思考:1.為什么燃燒的蠟燭一吹就滅,而煤爐用扇子扇,卻扇的越旺?2.在家里牛糞燃燒時為什么用火柴點燃易燃的木條在引燃牛糞?3.利用家里的白醋和小蘇打自制一種滅火器十、板書設計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課題1燃燒和滅火1、燃燒1.定義: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2.條件:(1)可燃物(2)氧氣(空氣)(3)達到著火點3.滅火原理:(1)清楚可燃物(2)隔絕空氣(3)降低溫度著火點以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