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教學設計(第3課時)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上承質量守恒定律及化學方程式,是化學中定量研究的真正體現和具體應用,也是化學計算的重要組成和基礎,并為后面有關含雜等計算做好準備,故學好本節內容知識極為重要。本節課通過變式訓練,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化歸、遷移思維能力。運用變式訓練可以提高化學題目的利用率,提高教學有效性,起到綜合運用知識,有效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充分理解利用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的各種題型,同時也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2、教學目標分析(1)知識與技能①熟練掌握利用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步驟和方法;②通過化學方程式中物質之間的質量比,初步理解反應物與生成物間的質和量的關系。(2)過程與方法通過變式訓練,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化歸、遷移思維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于創新、敢于實踐的科學精神。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重點: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步驟;(2)難點:物質之間量的關系。三、教法分析本節課采用的教法是: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主,教師的引導點撥為輔,讓學生在對例題進行自我解答,經過討論、對比、辨析、交流和總結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獲取了新知并掌握了新的技能,并且利用多媒體展示出具體的情景素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再用學生競賽的形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既符合了新課改的理念和要求,還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果和教學質量。四、學法指導本節課應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討論、比較、分析、表達、交流、反思等,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和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這既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又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思考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五、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步驟 ①設:設未知數(不要帶單位)②寫:正確寫出反應方程式(注意配平)③算:算相關物質的質量比(相對分子質量×系數)④標:標出已知量(要寫質量單位)和未知量(x)⑤列:列比例式⑥解:解比例式⑦答:簡明地寫出答 2.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應該注意的事項 (1)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準確列出有關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比; (2)列式時,各物質的質量單位必須統一,對應關系要正確; (3)反應物、生成物都必須是純凈物,如果是混合物,應該不純物的質量按題意轉化為純凈物的質量; (4)解題的過程要完整,規范 (5)設未知數是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帶單位。 (二)講練【練習】實驗室用加熱分解氯酸鉀的方法來制取氧氣3.2g,理論上需要氯酸鉀的質量多少?(學生練習、總結經驗與教訓:注意解題步驟和格式)【變式練習1】實驗室為了收集2.24L的氧氣(密度為1.429g/L),至少需要氯酸鉀的質量為多少?(學生練習、總結經驗與教訓:①物質的體積不能直接代入方程式中計算;②公式:質量=密度×體積;③代入化學方程式中,求其它物質的質量)【變式練習2】加熱5克含氯酸鉀49%的二氧化錳和氯酸鉀的混合物,能生成多少克氧氣?(學生練習、總結經驗與教訓:①混合物的質量不能直接帶入方程式中計算;②公式:純凈物的質量=混合物的質量×純度;③求出純凈物的質量代入化學方程式中,求其它物質的質量)【變式練習3】將10克氯酸鉀和2克二氧化錳的混合物裝入大試管加熱制取氧氣。反應一段時間后停止加熱,待試管冷卻后,稱得試管內的固體剩余物為8.8克。計算:(1)制取氧氣的質量是 (2)參加反應的氯酸鉀的質量是多少?(3)(提高題)8.8克固體剩余物中含有哪些物質 各多少克 (學生練習、總結經驗與教訓:剩余物減少的質量,就是生成氣體的質量。即:生成氣體的質量=m(反應前)— m(剩余物),再代入化學方程式中,求其它物質的質量)(三)總結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三種類型1、根據方程式中一種純凈物的質量,求方程式中其它物質的質量。(注意解題步驟和格式)2、已知物質的體積,求物質的質量。質量=密度×體積3、含雜質的計算:純凈物的質量=混合物的質量×純凈物的質量分數,(求出純凈物的質量代入化學方程式中,求其它物質的質量)4、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剩余物減少的質量,就是生成氣體的質量。(剩余物減少的質量,就是生成氣體的質量。即:生成氣體的質量=m(反應前)— m(剩余物),再代入化學方程式中,求其它物質的質量)六、板書設計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類型1、根據方程式中一種純凈物的質量,求方程式中其它物質的質量。2、已知物質的體積,求物質的質量。質量=密度×體積3、含雜質的計算。公式:純凈物的質量=總質量×純度4、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公式:生成氣體的質量=m(反應前)— m(剩余物)七、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變式訓練,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化歸、遷移思維能力。運用變式訓練可以提高化學題目的利用率,提高教學有效性,起到綜合運用知識,有效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充分理解利用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的各種題型,同時也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下面主要以第一課時內容做一些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要提供時間讓學生當堂練習,教師要發現問題,及時予以反饋糾正。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層次性和發展性。在教學設計中采用了過變式訓練,自己動手實踐,再對比交流,將感知上升為理論。亮點:1、通過變式訓練,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化歸、遷移思維能力。2、把時間和空間都放給學生。老師走下去,發現個性問題及時指導,發現共性問題及時講解。多引導學生相互學習,促進他們合作交流。3、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相互討論學習,并在黑板板演,由學生自已找出每一位同學錯誤之處。學生做得很好,整個課堂很活躍,學生的思維達到了最高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不足:1、時間安排不是很佳,講解語言不夠簡捷。2、學生板演后,由學生來點評不到位。3、學生參與偏少。整改措施:今后教學語言簡捷精準方面多加努力提升,在板演和點評時間縮短,增加練習量。學生常犯的錯誤主要有:(1)元素符號或化學式寫錯(2)相對分子量計算錯誤;(3)化學方程式未配平;(4)物質的單位用錯。從實際教學效果看,不同學生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更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給學生更多體驗成功的機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