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學案學習目標1.歷史解釋:秦朝滅亡的原因:對于秦朝滅亡的原因,歷史上有諸多說法,如實行郡縣制度造成、實行暴政所致、徭役繁重所致等。郡縣制度在秦朝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一直運用,說明郡縣制并非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秦始皇實行暴政,法律嚴苛,人民經過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戰爭,統一之后,秦朝應當及時休養生息,令百姓安居樂業,而不是推行繁重的徭役,這是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2.家國情懷:秦朝建立的影響:秦朝雖然短命而亡,但嬴政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后來的中國歷史中雖然經歷過幾次短暫分裂,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大勢。3.時空觀念:對長城的評價:對于長城的看法,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做出相應的客觀評價。(1)秦時長城的修建,使百姓承擔了沉重的徭役,造成民眾無法安定生產,雖然抵擋了匈奴的進擾,但由于工程量巨大,持續多年,因此造成民眾的怨望。(2)在現代,長城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同時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重點: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難點:秦朝實現統一的原因及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探學新知秦的統一1.條件(1)客觀條件:政治上,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經濟上,各地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2)主觀條件①經濟上:秦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②政治上:數代秦王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商鞅變法后,秦尊奉法家,獎勵耕戰,為秦的統一莫定基礎。2.過程(1)時間:公元前230——前221年。(2)策略:遠交近攻。(3)結果:滅掉六國,建立秦朝。3.鞏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措施 內容確立皇帝制度 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設立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推廣郡縣制 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4.鞏固統一的措施措施 內容經濟方面 統一車軌、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編制戶籍政治方面 頒行法律;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等地;整頓社會風俗文化方面 統一文字軍事方面 南征越族,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5.秦朝的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6.影響(1)秦朝確立的這套政治體制影響深遠。(2)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3)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二、秦朝的暴政內容 表現 影響秦始皇 經濟 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修馳道、直道等工程 征發繁重,百姓不堪重負軍事 開拓邊疆和修筑長城政治 出外巡游、封禪;刑法嚴苛文化 “焚書坑儒” 摧毀許多先秦珍貴文獻,影響惡劣秦二世 殘忍昏庸,實行嚴刑峻法,加重人民負擔 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尖銳化三、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1.秦末農民起義(1)原因①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②直接原因:戍卒遇雨誤期,按律將被處死。經過①時間:公元前209年②領導者:陳勝、吳廣。③建立政權:“張楚”結果:秦朝滅亡——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占咸陽,秦朝滅亡。影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2.楚漢戰爭(1)劉邦勝利:“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善于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2)項羽失敗:剛愎自用,不善用人,賞罰不明,燒殺擄掠,加之分封政策失當,缺乏穩固的根據地。深化探究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親信所封的諸侯國已非過去承認的原有邦國,而是以武力為背景,在原有眾多邦國的地域內人為“插隊”進去,……很像“摻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國,按“授民授土”的原則,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實體,并實行貴族世襲統治,地方擁有實權。……西周政治體制明顯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與地方權力并存共榮。——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1)據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國內“摻沙子”的意圖。這一舉措對西周政治體制產生了怎樣影響?材料二(秦)郡縣官吏統統由享受俸祿的職業官僚擔任,任免權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軍事,郡監御史掌監察。……郡縣官必須服從朝廷的統一調動。官員調任官職,不得攜帶舊部屬吏。每年正月“大課”,中央考課郡守,郡守考課縣令長。——李治安主編《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2)據材料二,概括秦朝郡縣制度的主要內容。材料三與分封制相適應,商周的官員選拔采用“世卿世祿制”。三代(夏商周)時期治理國家的統治者是貴族,……從諸侯到士,根據出身的高低貴賤來兼任政府職務,世代為官……春秋時期,秦、楚等國都在新占領的地方上設立縣和郡,作為新的行政建制。……郡縣的長官,不再是世襲領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員直接管理。郡縣長官由君主任免,對君主負責,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取代貴族領主的職業官僚。——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3)依據材料三,分析分封制較郡縣制在任用管理人員上有何不同。由此分析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義。答案:(1)意圖: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影響:形成了二元體制。(2)內容: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命;郡縣官員分工負責;郡縣官吏須服從中央統一調動;定期實行分級考核。(3)區別:分封制產生諸侯,享有世襲的權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強的獨立性。郡縣制產生官僚,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監督,不得世襲。意義: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實現了權利向中央集中,有利于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能力及對材料的解讀能力。意圖即是目的,統治階級無論做什么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關于這一舉措對西周政治體制產生的影響,可結合材料回答,根據材料一中“西周政治體制明顯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與地方權力并存共榮”可知影響是形成了二元體制。(2)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由“(秦)郡縣官吏統統由享受俸祿的職業官僚擔任,任免權集中于中央”可以概括出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命;由“郡守掌行政,郡尉掌軍事,郡監御史掌監察”可得出郡縣官員分工負責;由“郡縣官必須服從朝廷的統一調動。官員調任官職,不得攜帶舊部屬吏”可得出郡縣管理須服從中央統一調動;由“每年正月‘大課’,中央考課郡守,郡守考課縣令長”可知定期實行分級考核。(3)分封制產生諸侯,享有世襲的權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強的獨立性。郡縣產生官僚,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監督,不得世襲。兩者最主要的區別在于郡縣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本質區別在于分封制產生的國家,郡縣制產生的是地方。前者不是統一國家,諸侯國都在事實上享有主權。后者是獨立國家,只有一個主權。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在這方面的重要意義:1是中央集權形成的重要環節。2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3實現了權利向中央的集中,有利于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隨堂訓練1.從商鞅到李斯,秦國大量任用才智之士為相。他們雖然權傾一時,名動天下,對秦統一全國有莫大的功勞,但卻無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襲于子孫。這從側面說明秦統一全國的原因是(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克服了來自內外的挑戰C.較早建立了官僚制 D.得到了天下名士的擁護2.秦朝統一后,對原屬燕國的遼西走廊和遼東地區采取設置郡縣、開辟交通等措施,這與其統治中原內地的措施并無不同,且是同時進行的,增修燕之北長城與修筑北方的長城也沒有區別。這些措施的實施意在( )A.強化國家文化認同 B.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C.消除地方割據隱患 D.協調區域經濟發展3.秦始皇的父親去世后,按周代謚法被追封為莊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議父”、“臣議君”不合理為由,廢除了謚法。秦始皇此舉意在( )A.弘揚三綱五常 B.維護皇權尊嚴 C.廢除宗法制度 D.取消分封制度4.秦時丞相與御史大夫本來是丞相府的正副長官,“事同一體”,不可相監。但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監督丞相,規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遷其位。這一規定( )A.為監察的權威性提供保障 B.說明御史府尚未獨立C.利于御史官行使監察權力 D.完成監察官員專職化5.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后又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條由咸陽向北的“直道”,在云貴地區修“五尺道”,在湖南、廣東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嶺的“新道”。這些舉措( )A.利于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B.為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C.進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權 D.加強了中央政權組織6.秦統一后,在討論地方制度的御前會議上,主張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綰卻未能敵過獨持異議的廷尉李斯,最終確立了郡縣制。這說明當時( )A.制度服從于現實需要 B.皇權與相權矛盾激化C.朝臣掌握著決策權力 D.三公九卿制發生異變7.在評論秦朝滅亡時,歷史學家張豈之說:“秦始皇忘記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下面最能論證此觀點的是:( )A.自稱皇帝,制《秦律》 B.設置三公,行郡縣C.焚書坑儒,筑長城 D.統一文字,平南越8.秦統一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視,張揚自己的顯赫功績。然而萬世之望的秦王朝在一場農民起義中,轟然倒塌。秦王朝毀滅于農民起義,從本質上說明( )A.秦王朝的強大名不符實 B.人民是歷史發展的動力C.農民起義軍戰略較先進 D.秦王朝的統治制度落后9.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有一段空隙,上面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比喻歷史上的“楚漢之爭”。這場戰爭的性質屬于( )A.秦末反封建農民戰爭的再繼續 B.劉邦反抗項羽殘酷統治的正義斗爭C.爭奪全國最高封建政權的斗爭 D.項羽為維護農民利益同劉邦的斗爭10.有學者認為,“始皇既卒,天下解體,怨望日甚。封建之殘念,戰國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腦際。于是成卒一呼,山東響應,為古代封建政體作反動,而秦遂以亡。”該學者認為秦亡的原因是( )A.群龍無首,吏治腐敗 B.統治殘虐,民心思變C.嚴刑峻法,文化專制 D.推行郡縣,地方離心答案1.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秦朝的官僚政治特點。選擇C:材料所述政治現象從一個側面說明,秦之所以能夠兼并六國統一天下,在于秦國徹底實行了統治機制轉變,即較早實行了官僚制,取代了傳統的貴族世襲政治,從而比較合理地利用了人力資源。排除A:三公九卿制是秦統一全國后建立起來的中央官制。排除B:材料并未反映出秦統一過程中來自內外挑戰的信息。排除D:D是對材料的片面解讀,夸大了秦實行官僚政治的影響。2.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這與其統治中原內地的措施并無不同,且是同時進行的,增修燕之北長城與修筑北方的長城也沒有區別”可知,秦朝統一后,對原屬于燕國的遼西走廊和遼東地區采取的措施與內地中原地區是一致的,這說明秦朝并沒有對新拓展的地區采取差別對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措施的目的是推動不同地區的政治文化體制的一致化發展,強化東北地區對國家的認同,故A項正確。B項與材料中“泰朝統一后”矛盾,排除;“消除”的說法過于絕對,C項錯誤;根據材料可知,該措施主要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D項錯誤。3.答案:B解析:材料中“嬴政認為,給死去的王上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而取消謚號,實際上就是取消臣對已死皇帝的評價,以保證皇帝的至高無上的權威,故B正確;秦朝以后的朝代謚號仍存在,故A排除;秦朝以后宗法制除了皇帝外,對官員已不起作用,中央集權制度下實行官僚政治,故C排除; D項與材料無關,故排除。故選:B。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但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監督丞相,規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遷其位。”可分析出這一做法有利于御史大夫行使其監察權力,C項正確;提供保障說法太絕對,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說明御史府尚未獨立,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有效監督丞相,體現不出完成監察官員專職化,排除D項。故選C項。5.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由材料可知,馳道、直道等道路的修建,便利了交通運輸,有利于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故選A項;秦朝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道路修筑是在統一之后,排除B項;交通便利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而不是削弱,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基礎交通建設,并未提及中央權力機構,排除D項。6.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秦統一后,在討論地方制度的御前會議上,雖然主張分封制的有包括丞相王綰在內的眾多官員,但廷尉李斯從現實出發,陳述郡縣制對加強中央集權的積極作用,最終被采納,體現了制度服從于現實需要的情況,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皇權與相權矛盾激化,排除B項;朝臣掌握著決策權力,與秦朝史實不符,排除C項;三公九卿制發生異變,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7.答案:C解析:“秦始皇忘記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指的是焚書坑儒、筑長城,故C正確; ABD材料未體現,排除。故選:C。8.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實行嚴刑峻法,不得民心,最終被人民起義所推翻。反映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B項正確;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排除A項;農民起義并非戰略先進,排除C項;秦王朝創新了當時比較先進的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C解析:C.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遂轉變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也就是說“楚漢之爭”是一場爭奪全國最高封建政權的斗爭,故選C項; A.說的只是表面現象,而不是實質問題,故排除; B.戰爭雙方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爭,故排除B; D.二人均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利益,故排除D。故選:C。10.答案:D解析:根據“怨望日甚”、“為古代封建政體做反動”可知該學者認為是由于秦推行了郡縣制,導致地方離心,故選D項;材料主要反映了郡縣制的影響,沒有反映吏治腐敗、統治殘虐和文化專制,排除ABC項。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