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課題3 元素第1課時教學目標:一 知識與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統一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二 過程與方法:(1)通過微觀想像、分析、討論、對比,認識到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2)通過同學之間相互合作、查閱資料,了解地殼、生物的細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進一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2)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教學重難點:重點:元素概念的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難點:元素概念的理解教學準備:教材、教案、PPT。教學過程:【引入】大家走進超市能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老師挑出一些(幻燈片呈現),這里的“鈣”“氟”“鐵”“碘”指的是什么呢?【學生思考】元素【評價過渡】對,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的化學元素。自然界中的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那么各種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又如何呢?【投影】展示地殼和生物細胞中元素含量【學生觀察圖片】得出地殼中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鋁鐵)和生物細胞中含量比較多的元素(氧)【設疑】那究竟什么是元素呢?【投影并講解】展示幾種物質的物質的化學符號并回答相應的問題,同時引出元素的概念: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設疑】如何理解概念中“相同的一類”?【投影并提問】介紹幾種氫原子(H-1、H-2、H-3),這幾種氫元素的原子構成上有何區別?【學生回答】中子數不同【歸納】可見同種元素的原子內中子數可能不同。【投影并提問】展示鈉原子和鈉離子結構示意圖,兩種微粒結構有何區別?【學生回答】最外層電子數不同【歸納】雖然兩種微粒最外層電子數不同,化學性質有差異,但由于質子數相同,他們都屬于鈉元素,可見同種元素的原子內電子數也可能不同。【總結】同一類原子中,中子數和核外電子數可以不同,但質子數(核電荷數)一定相同的。由此可見,元素的種類由質子數(核電荷數)決定!【過渡設疑】目前科學家一共發現了119種元素,不過現在有個新問題了:世界上的物質好多都在不停地變化著,有的還在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新物質。變來變去,怎么仍只有100多種元素呢?下面請大家閱讀教材59頁討論題,看看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投影并討論】在下列化學反應中,反應物與生成物相比較,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原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學生討論并匯報】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反應物與生成物相比較,分子的組成或結構發生了改變;原子的種類不變;元素也不會改變。【過渡】我們說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那元素和原子之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呢?【教師引導完成學案表格】【例題展示】我們有些同學找不到正確答案,原因是題目中出現的許多概念,如元素、分子、原子等有混淆,那我們先一起來將這些概念建構起網絡再來解決問題。(分析引導學生理解物質、元素、分子、原子的關系)【歸納小結】板書設計:課題三 元素(1)一、概念: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化學變化中,分子改變,原子和元素不改變。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