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與滅火》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①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2、過程與方法: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通過對燃燒條件、滅火原理的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樂趣,激起對化學的學習欲望。②通過對易燃易爆物的學習,提高安全隱患意識。教學重點:燃燒條件,滅火的方法教學難點:利用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解釋一些日常現象。教學方法:活動與探究相結合教 具:小蠟燭、水、鑷子、酒精燈、燒杯、棉花、小石子、小木條、試管、橡皮塞、白磷、紅磷、面粉爆炸演示實驗裝置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投影展示:熊熊燃燒的奧運圣火,并贊美:“燃燒產生了火,火是光明的使者,火是熱量的源泉,火花是跳動的美,火星是流動的美。”觀看火給人類帶來的福與禍的圖片和影視資料。提出問題:燃燒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現象。具備哪些條件才能產生燃燒這種現象呢?(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以情為紐帶,師生共同感受火給人類帶來的利與弊,從而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入新課。)二、交流探究(一)燃燒的條件1、活動與探究一:(1)分組實驗:①用鑷子分別夾取一根小木條和一塊小石子,在酒精燈上點燃。②用鑷子分別夾取一個蘸有水、一個沒蘸水的小棉花團,放到酒精燈的火焰上片刻。③分別點燃兩支小蠟燭,將其中的一支用燒杯罩住。(2)與同學們一起討論與交流,初步得出燃燒所需要的條件。(通過簡單的實驗,從活動中思考并悟出燃燒的條件并培養學生實驗與探究的能力。)2、活動與探究二:(1)教師演示:如圖所示①在盛有開水的甲燒杯中放入一小塊白磷,觀察現象。②在甲燒杯的兩支硬質試管中分別加入少量紅磷、白磷,塞緊橡膠塞,利用水浴將其加熱,觀察并對比實驗現象。③另取一支收集有氧氣和空氣的混合氣體的試管,罩住開水下的白磷,觀察現象。甲 乙(2)引導并組織同學進行討論和交流,得出什么是燃燒的現象,進一步得出燃燒的條件。3、得出結論:(1)燃燒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2)燃燒需要三個條件:可燃物、氧氣(或空氣)、達到燃燒時所需要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對課本演示實驗進行改進,避免環境污染,提高實驗的安全性。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使學生進一步根據實驗現象并在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由不同的實驗事實再次得出燃燒所需要的條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嚴謹的思維方式,了解對比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1、提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同學們有過滅火的經驗嗎?談談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滅火措施。(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入手,了解燃燒與滅火的關系。)2、實驗:點燃三支蠟燭,在其中一支蠟燭上扣一只燒杯;將另兩支蠟燭放在燒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燒杯中加適量碳酸鈉和鹽酸,觀察現象并分析原因。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理解燃燒與滅火的關系,從而得出滅火的原理或方法。(通過一組簡單的實驗,進一步分析得出幾種常見的滅火方法。)3、 討論與交流(1)炒菜時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如何處理?為什么?(2)堆放雜物的紙箱著火了,如何處理?為什么?(3)撲滅森林火災時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將大火蔓延線路前的一片樹木砍掉,為什么?(4)如何解釋“釜底抽薪”和“杯水車薪”這兩個成語?(通過討論并解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滅火措施,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理解燃燒與滅火的關系,突破難點。)(三)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的運用燃燒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然而,一旦燃燒條件運用不當,后果將不堪設想。運用1、介紹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識并認識安全圖標教師演示:實驗7-2:面粉爆炸實驗觀察實驗現象。了解生活中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認識一些與燃燒和爆炸有關的圖標。運用2、進行安全教育觀看幻燈片及有關資料并思考面對火災時如何進行滅火或逃生。運用3、滅火器工作原理圍繞爆炸后火災的救助方法,向學生介紹幾種常見的滅火器及其適用范圍。三、課堂反饋生活實踐中遇到下列情景,不要慌,想想看,你一定能解決。情景1、做實驗時不慎碰倒酒燈,酒精在桌面上燃燒起來。 怎么辦?利用了什么原理?情景2、煤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為了使人警覺,煤氣公司通常在其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氣味的物質。某居民回家發現室內充滿了煤氣味,他立即去檢查煤氣開關,當他旋轉灶具上的開關時,自動點火產生火花,引起一場爆炸。1)請你分析爆炸的原因2)如果是你,你會首先做什么?3)如果天色已晚,能否開燈檢查?為什么?(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對火災的安全防范意識。)四、課后拓展與實踐1、根據自己住宅的特點,設計預防火災的方案(包括萬一發生火災時需采取的滅火或自救措施)。2、作業:課本P131習題板書設計 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