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元素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統一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過程與方法通過微觀想象、分析、討論、對比,認識到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通過聯想記憶等趣味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元素符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一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重點難點 元素概念、元素符號。教學方法及教學輔助手段 對比探究、合作討論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過程 復備記錄情境創設我們每天都在食用“加碘食鹽”,這里的“碘”指的是什么 一些食品廣告常宣傳“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這里的“元素”是指什么 在我們化學課本的后面,總是附有一張大大的“元素周期表”,它有何作用 通過本課題的學習,這些問題將迎刃而解。二、提出問題1.什么叫元素呢?活動二:什么叫元素?三、探究活動【投影】介紹幾種原子 質子數6,中子數6碳原子 質子數6,中子數7 質子數8,中子數8氧原子 質子數8,中子數9 質子數8,中子數10【提問】上述兩組原子在結構上有何共同點?【投影】2、在投影1的基礎上在兩組原子的右側分別打上“碳元素”、“氧元素”。 質子數6,中子數6碳原子 質子數6,中子數7 質子數8,中子數8氧原子 質子數8,中子數9 質子數8,中子數10【提問】根據以上內容,你們能試著說說什么叫元素嗎?【投影】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引導學生討論,具體內容見表:原子元素區別粒子;既講種類,又講個數微觀角度描述分子的構成或物質的構成1、是粒子的總稱2、只講種類,不講個數3、從宏觀角度描述物質的組成聯系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礎上,原子的核電荷數(即核內的質子數)決定元素的種類活動三: 化學反應中元素是否變化?【解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下列變化過程:水氫氣+氧氣氫氣+氯氣氯化氫通過以上活動,思考: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是否發生變化?元素是否發生變化?活動四 : 物質、元素、分子、原子、離子的關系五、鞏固練習1.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 ;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 ;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生物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2.下列不能用來描述物質的微觀構成的是( )A.單質 B.原子 C.離子 D.元素六、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我們知道,元素表示物質的宏觀組成,只講種類個數。原子、分子表示物質的微觀構成,既講種類又講個數。七、布置作業1.課堂練習卷2.長江作業本板書設計 一、元素1.定義: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2.特點只講種類,不講個數3.各種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相差很大。地殼中前四位順序:氧 硅 鋁 鐵4.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原子:既講種類,又講個數(微觀)。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宏觀)。教學反思(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PAGE-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