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氧氣和一些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基礎上進一步來學習的,總體知識難度較小,但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貼近生活實際,通過學習,使學生再次體會到化學研究的就是我們身邊的物質和變化,能認識探究問題的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觀點。【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2.過程與方法⑴在學習了燃燒的條件后,能應用到滅火的方法的探討上,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知識遷移。⑵利用實驗學習對比在化學學習中的作用。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形成“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學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教學難點】培養觀察分析、實驗探究的能力。【教學方法】1.教法:情境創設、實驗探究、對比分析、多媒體課件輔助2.學法:實驗探究、分析歸納【設計思路】創設情景→實驗探究及結論→學以致用→歸納小結【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酒精燈、燒杯、鑷子、火柴、木炭、蠟燭、小石子、木條【教學過程】一.情景引入:播放動畫片《熊出沒之救火英雄》片段,最后畫面定格在熊熊燃燒的大火上。提問:看到這熊熊燃燒的大火,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積極回答,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入本課并板書課題: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設計意圖:動畫片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二.探究活動1(探究燃燒的條件)提問:再看這熊熊燃燒的大火,它是如何燃燒起來的呢?㈠.學生實驗:(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按照多媒體展示的實驗方案進行,教師巡回指導)實驗步驟 現象 分析與推斷⑴用鑷子分別夾一小塊石頭和木炭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 說明燃燒首先需要的條件是 。⑵點燃兩支蠟燭,一支敞放在空氣中,另一支用大燒杯罩住。 說明燃燒還必須具備的條件是 。⑶各夾蠟燭、木條和木炭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看哪種物質容易被點燃,哪種不易被點燃。 說明燃燒需要的另一個條件是 。而且各種可燃物要求的溫度 。設計意圖:運用對比探究的思想,分析出燃燒的條件,同時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教師點拔提高學生認識。㈡.師生活動1:1.學生匯報探究的結果,教師板書。2.學生閱讀課本P81某些可燃物在通常狀況下的著火點。教師強調:著火點是物質的固有屬性,與可燃物的種類、狀態以及大氣壓強等因素有關,一般來說不改變,可以改變的是溫度。設計意圖:形成對實驗現象的處理分析能力。㈢.師生活動2:1.學生分析展示的“討論與交流”在燒杯中注入90℃的熱水,并投入一小塊白磷。在燒杯上蓋一片薄銅片,銅片上一端放一小塊干燥的紅磷,另一端放一塊已用濾紙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⑴請你預測該實驗的現象是什么?⑵如何讓熱水里的白磷和銅片上的紅磷燃燒起來?提問:由此可見,只有三個條件中的一個還是三個條件同時具備才會發生燃燒呢?(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設計意圖:認識燃燒條件三個缺一不可,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滅火原理埋下鋪墊。2.解決動畫片中的問題:火是怎么著起來的?(學生分析、猜測。教師展示。)㈣.師生活動3:1.回顧炭、鐵、鎂、磷的燃燒現象,歸納燃燒的特征,總結出燃燒的概念,教師板書。設計意圖:復習學過的知識,并以此為依托,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達到對燃燒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2.展示圖片,認識燃燒的重要性。講述:燃燒與我們的生活以及社會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可以被用來取暖、加工食物、冶煉金屬、發射火箭等。3.展示火災及其引起的傷亡數據圖片,認識燃燒的危害。講述:當然大火也有無情的時候,像這些燃燒會對人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遇到這樣的燃燒我們如何處理?滅火可采用什么措施?原理是什么?設計意圖:利用發生在身邊的真實事例,了解燃燒的“功”與“過”,使學生形成“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要辯證的看待事物,同時自然引入到下一環節的教學。三.探究活動2(探究滅火的原理)㈠.學生實驗:點燃一支蠟燭,探究熄滅蠟燭火焰的方法。(不限于所給實驗器材)㈡.師生活動:1.學生匯報熄滅蠟燭火焰所用的方法并說明原理。2.學生交流課本P82“討論與交流”。提問:以上三個條件是缺一不可呢還是只要具備一項便可滅火呢?(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設計意圖:通過切身體會,從探究活動中思考并悟出滅火原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對知識的總結和歸納能力。3.解決動畫片中的問題:光頭強等是如何消滅森林之火的?(學生分析、猜測。教師展示。)設計意圖:利用情景的連貫性,維持了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又能對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印象。四.鞏固練習(另附)設計意圖:隨堂鞏固,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使知識內化。五.課堂小結組織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交流學完本課的心得。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歸納、學會總結。【板書設計】§3.3 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