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氧化碳的性質和制法》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性質和制法》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廣教版《化學》教材九年級上冊中的第五單元第三節《二氧化碳的性質和制法》的第1課時。本節課主要介紹CO2的性質和用途。通過與學生已有知識聯系,不斷完善和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課程中還安排了豐富的實驗,通過實驗探究推導出CO2的性質以及CO2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學習本節課,不僅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還可以通過對“溫室效應”的了解,培養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真正做到“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學教學要求掌握的氣體之一,也是與生活實際聯系極其密切和廣泛的一種重要物質,它的學習能真正明確“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原理,有利于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同時,又為以后學習酸堿鹽做了良好鋪墊。選取我們身邊最熟悉的物質二氧化碳作為學習素材,讓學生學會怎樣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學生學起來親切,易于理解和接受。2.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1)知識與技能:二氧化碳的性質,是學好化學必備一種宏觀現象比較明顯的理論基礎,它可以用一些經典實驗驗證其轉化規律,獲得感性認識。因此確定知識目標為:①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了解其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②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性質的方法。③學會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的方法。(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象,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去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③經過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與水反應生成碳酸。(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通過對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進行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 ②通過用浸過石蕊溶液的小花來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 ③培養學生學會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良好學習品質,正確對待實驗的科學態度。3.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1)重點:沒有元素與化合物知識作基礎,缺乏較豐富的感性知識,致使其它化學知識的學習難以進行,因此,本節的重點是:①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②二氧化碳的用途。(2)難點: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穩定性4.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利用實驗、展示實物、學生親身體驗、視頻等來學習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并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學會應用。在課堂教學中,可根據具體需要,采用如下過程:創設情境→出示問題→教師、學生實驗→學生討論思考→教師歸納→學生小結,達到教學目的。二、設計理念化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學科探究作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化學,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成為理解化學、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三、 學法分析1.學情分析:學生通過前面氧氣的學習,從學生的知識儲備上來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了解了很多有關CO2的現象和知識,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產生等,因此聯系生活來學習二氧化碳顯得很重要。如何記憶和應用,重新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提高學習效率,這就要求發揮教師“導”的主體功能。2.心理調節的方法指導:從學生心理特征上來看,初三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外界事物及現象充滿了好奇心。他們對化學充滿濃厚的興趣,往往想通過實驗探究來了解一類物質的性質,甚至要求進行一些創造性的實驗和觀察活動。在課前把學案發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學案進行預習,解答相關問題,通過自學學案,使學生明確復習的重點和方向,提高學習的主動性。3.知識構建的方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堅持從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通過實驗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去探究、去發現。使學生自始自終積極地參與身邊物質的學習體系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展示教學重點、難點、方法,并及時地對學生活動的結果作出評價,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在學習中的成敗得失,同時從學生活動中得到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雙邊活動。四、教學方法及手段:本節課采用實驗探究法、觀察討論法、課堂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實驗探究二氧化碳性質、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探索意識。先通過展示二氧化碳讓學生認識其物理性質,然后重點講解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為了突破二氧化碳與水反應這一難點,指導學生通過二個實驗來探究,然后通過學生交流討論得出這一性質;同時結合適當的課堂練習,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將重點知識的與提高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引導學生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習題的選擇與講評,遵循大綱,用好課本,側重雙基,通過研究課本習題,挖掘其潛力,改造習題,增強課本習題的輻射功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達到觸類旁通。具體方案如下:① 課前預習學案,明確學習的重點和方向,激發學習動機。② 通過實驗探究二氧化碳性質,把二氧化碳和氧氣易混淆的知識進行對比,形成系統化的知識,構建物質知識的學習體系。③ 通過視頻介紹二氧化碳及干冰的用途,讓學生認識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系。④ 應用多媒體課件,突破重點和難點,有效實施雙邊互動,提高學習效益。五、教具準備:1、多媒體輔助教學;2、制取二氧化碳簡易裝置,燒杯、噴霧器、紙花、紫色石蕊試液、澄清石灰水酒精燈、空礦泉水瓶、紙杯、蠟燭、階梯、平衡木等六、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創設情景](視頻)《意大利死狗洞之迷》人帶著狗進入山洞,走著走著,人沒事,狗卻死了。傳說其中有屠狗妖,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激趣設疑]二氧化碳為什么能殺狗?為什么還會殺人?你想進一步認識二氧化碳嗎?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其妙的二氧化碳(二)新課[學生活動1]看一看:請四組學生到前排演示[實驗6-3],制取CO2并收集到二個集氣瓶、一個軟塑料瓶中。1 察實驗者的實驗過程是否規范,如何檢驗二氧化碳已滿。2 察二氧化碳的顏色、狀態。活動二:二氧化碳的密度實驗;教師展示兩端掛有紙杯的平衡木,請一個學生向其中一個紙杯中倒入二氧化碳。學生觀察紙杯的變化情況活動三:做一做:請一位學生到講臺上演示[實驗6-4]傾倒二氧化碳.教師展示火災場面和滅火場面的圖片觀察燒杯中兩支蠟燭熄滅的順序,記錄實驗現象。分析析原因,從實驗中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回答:二氧化碳既不燃燒,也不知此燃燒,密度大于空氣教師展示火災場面和滅火場面的圖片活動四:做一做:請一位學生到講臺演示[實驗6-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實驗察觀察礦泉水瓶壁的變化情況。教師展示圖片:打開裝有啤酒的易拉罐時的情形。為什么會這樣?讓學生了解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的實際應用。【設問】二氧化碳在溶于水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呢 猜想:(1)發生化學變化;(2)不發生化學變化。活動五:看一看:師生配合完成[實驗6-6]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探究實驗,為使實驗現象更直觀,使用數字展臺展示。為了證明碳酸的不穩定性,做對比實驗:把噴醋酸的紫花放到酒精燈上加熱。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生相互交流分析原因。教師講解:[講解]CO2與H2O能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成紅色。CO2+H2O====H2CO3碳酸很不穩定,容易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受熱時分解更快。H2CO3====H2O+CO2↑[過度]教師展示一瓶可樂,人們都喜歡喝可樂,你知道是為什么嗎?可樂里面真的是二氧化碳嗎 活動六:請一個學生演示:可樂瓶里的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的反應(告訴學生:這是實驗室檢驗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學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寫出化學方程式。CO2+Ca(OH)2===CaCO3 ↓+H2O教師展示干冰升華的圖片。說明:干冰是一種半透明的白色固體,在常壓和-78.5℃時升華,升華時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熱量,使周圍環境溫度降低,空氣中的水蒸氣冷凝為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人造云霧。影視舞臺上經常見到的云霧繚繞、使人如入仙境的景象就是這樣形成的。于是二氧化碳可用作:致冷劑,人造云霧,人工降雨[說一說]根據本節所學的知識,你能總結出二氧化碳的用途嗎?活動七:看一看:播放視頻:菜窖想一想:進入久未開啟的菜窖或者干涸的深井前,如何檢驗這些場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會對進入的人的生命構成威脅?根據圖片解釋視頻1提出的問題:山洞上部二氧化碳濃度低,有足夠的氧氣呼吸于是人無事,山洞底部二氧化碳濃度高,不能供給呼吸時足夠的氧氣,于是小狗死亡。學生觀看視頻質疑并思考,經交流后得出結論:做燈火實驗。學生經過討論后總結出二氧化碳的用途:滅火,工業原料,人工降雨,光合作用,致冷劑。(三)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四) 鞏固練習七、板書設計課題3 二氧化碳一、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1、CO2的物理性質(1)通常狀況下,無色無味氣體;(2)密度比空氣大;(3)能溶于水。2、CO2的化學性質(1)CO2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也不能供給呼吸;(2)CO2能與水反應:CO2+H2O=H2CO3;(3)CO2能與石灰水反應:CO2+ Ca(OH)2=CaCO3 +H2O;3、CO2的用提及對環境的影響(1)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CO2;干冰用于人降雨;CO2滅火等;(2)CO2含量上升造成溫室效應。八、教學反思本節課以二氧化碳的性質為主線,以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為輔助,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所具備的化學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使學生自主探究,構建二氧化碳的知識網絡。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如下:1、首尾呼應。用意大利的死狗洞動畫視頻,電影《西游記》中《大鬧天宮》片段引入,在授課的結尾能予以解釋,形成首尾呼應。2、將演示實驗5-5,5-6、5-5轉變為學生實驗,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將學生接受式學習方式變為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引導學生親歷探究過程,給學生的自主活動提供機會和空間,讓學生體會到探究活動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進而體會到化學學習的特點是關注物質的性質、變化過程及其現象等。3、在實驗器材的選擇上也有收獲,在做向高低燃著蠟燭的燒杯里傾倒二氧化碳時,礦泉水瓶的體積應大于盛蠟燭的燒杯的體積,礦泉水瓶放在蠟燭對面傾倒效果更佳。在做二氧化碳溶解性實驗時選用質地較軟的康師傅礦泉水瓶,學生通過實驗得知振蕩礦泉水瓶時手拿瓶塞處比拿瓶身現象更明顯。4、在做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探究中,為了使實驗效果更直觀采用了多媒體數字展臺;為了證明碳酸的不穩定性增加了將噴稀醋酸的小花拿來加熱,觀察現象的對比實驗。5、在講到溫室效應時,增加討論題:為減緩溫室效應作為中學生的你能做些什么?在講二氧化碳對生活影響時以視頻的形式提出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6、課堂練習能夠緊扣教學內容并能聯系中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