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綱要上.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知識脈絡|同步訓練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1.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1)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現: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地位確立后,呈現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時,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外來宗教佛教在中國盛行。(2)三教開始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道教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3)“三教合歸儒”: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4)三教并行政策: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5)復興儒學: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唐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6)反佛教斗爭①背景: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②表現: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治者幾度滅佛。③影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2.文學藝術(1)文學①魏晉南北朝時期: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②唐朝時期: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2)書法藝術①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②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世稱“書圣”。③隋唐時期:顏真卿的顏體和柳公權的柳體最為有名。(3)繪畫藝術①魏晉南北朝時期:以顧愷之為代表,《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是他的代表作。②隋唐時期: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畫圣”。(4)石窟藝術:魏晉至隋唐時期,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都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3.科技(1)魏晉南北朝時期①數學: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間。②農學: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③地理學: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2)隋唐時期①隋朝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②雕版印刷術: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③火藥: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④天文學: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⑤醫學:唐朝醫學家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4.中外文化交流(1)東晉的法顯、唐朝的玄奘前往天竺取經,異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2)日本的高僧空海、唐朝高僧鑒真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貢獻。(3)日本、新羅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和留學生。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單選題1.魏晉以前盛行鐘、鼓、罄一類的敲打樂器,此類樂器使用往往用來顯示主人身份等級。魏晉時期,鐘、鼓、罄等樂器已經失去了昔時的輝煌,活躍于社會上的大多是可攜帶的樂器,如古琴、長笛、箏、琵琶等。這一變化表明魏晉時期( )A.市民階層壯大沖擊等級秩序B.傳統倫理觀遭到了嚴峻挑戰C.情感表達的個性化趨向增強D.儒學喪失社會正統思想地位2.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宗又大規模地“滅佛”。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惡決定宗教興亡B.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C.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D.佛教的社會基礎薄弱3.唐代諸帝大都愛好書法。唐穆宗召見柳公權說:“我于佛寺見卿筆跡,思之久矣。”即拜為右拾遺兼翰林侍書學士。下列書法作品由柳公權創作的是( )①《秦始皇廿六年詔銘》 ②《漢汲黯傳》 ③《喪亂帖》 ④《玄秘塔碑》A.① B.② C.③ D.④4.李白《少年行》有“落花踏盡游何處 笑入胡姬酒肆中”,岑參《送顏真卿使赴河隴》有“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詩中的“胡人”當指( )A.印度人B.大秦人C.新羅人D.中亞人5.唐朝時,蔬菜品種日益豐富,開始出現原產于地中海的萵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國《今尼泊爾)的菠菜。這一情況透露出唐朝( )A.農業生產的發達B.對外交流的繁榮C.西域都護的設置D.泉州口岸的開放6.據《隋書·樂志》載:“始開皇初定令,置《七部樂》:一曰《國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麗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國伎》,六曰《龜茲伎》,七曰《文康伎》。在《七部樂》中,除《清商伎》外,其余樂部都是邊疆和外國樂舞。據材料可知隋朝( )A.邊疆與外國樂舞比漢族樂舞先進B.中華民族樂舞具有很強的包容性C.中外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特別頻繁D.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7.(唐朝)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到歐洲的西段(后),往來于絲綢之路的人們不再僅僅是商人和士兵,為尋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們也逐漸出現在這一時期。由此可知( )A.唐朝的繁榮強盛吸引了大量外國人來華B.絲綢之路西段開通推動了中外交流發展C.開明兼容的政策外國人來華的主要原因D.唐代對外交流為世界文明做了重要貢獻8.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皇甫隆為敦煌,敦煌俗不曉作耬犁,及種,人牛功力既費,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耬犁,所省庸力過半,得谷加五。”以下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敦煌地區落后 B.農業技術興農C.耬犁沒有推廣 D.以農為本思想9.據《冊府元龜》記載,五代后唐國子監開始雕版印刷儒家經典《九經》、《五經文字》、《九經字樣》、《論語》、《孝經》和《經典釋文》等。這是儒家經書第一次出現刊本。由此可知雕版印刷( )A.將推動儒家經典通俗化B.刊印儒家經書取代手抄本C.最早是出現在五代時期D.對唐詩宋詞發展有推動性10.西晉杰出地圖學家裴秀主編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我國古代繪制地圖的重要原則:比例尺、方位、距離、高程等,統稱為“制圖六體”。由此可知( )A.是我國第一部可考的歷史沿革地圖集B.裴秀被譽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C.“制圖六體”從西晉到明代一直是我國古代編制地圖的指導原則D.利瑪竇繪制的《坤輿萬國全圖》開啟了中國近代測繪技術的萌芽11.北朝賈思勰在《齊民要術·自序》中說:“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及老成,驗之行事”。這反映出( )A.《齊民要術》是一部總結性著作B.農學研究離不開文獻資料的搜集C.《齊民要術》所述內容十分豐富D.賈思勰采取科學的態度完成著書12.民國史家呂思勉認為我國“崇尚文詞之風,亦至魏、晉而始盛,而其源則實自魏之三祖開之。”據此可知,源頭啟自下列哪一政權( )A.曹魏B.北魏C.東魏 D.西魏13.下圖“唐代壁畫中的胡旋舞”描述的場景說明( )A.畫家對胡旋舞姿的感受B.胡旋舞在唐代傳入中原C.胡旋舞是一種宮廷舞蹈D.胡旋舞者的身份是胡人14.所謂中國文化圈(漢字文化圈)涵蓋范圍是以下哪些地區( )①朝鮮半島 ②日本 ③越南 ④吐蕃 ⑤南詔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15.右側是某電視劇的臺詞節選。這段臺詞描繪的場景最有可能出現在( )A.漢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16.“公姓井,字真成,國號日本。才稱天縱,故能(銜)命遠邦。開元廿二年正月,終于官弟。”據此推測,其“墓志銘”主人的身份是( )A.遣唐使 B.商人C.傳教士 D.僧侶17.右側李白《少年行之二》詩中描繪的充滿“萬國衣冠,胡風洋溢”的城市是( )A.長安 B.東京 C.臨安 D.大都18.王國維在《讀史》一詩中寫到:“南海商船來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遠人盡有如歸樂,知是唐家全盛時。”對這首詩解說正確的是( )A.“大食”指阿拉伯帝國 B.“西京”指唐都洛陽C.“遠人”指中亞粟特人 D.“全盛”指貞觀之治二、材料閱讀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據記載:“偽周革命之際,十道使人天下選殘明經、進士,及鄉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揚,不曾試練,并與美職。”這樣庶族階層地位的迅速上升,成為唐代文化不斷普及的主要新興力量。新興的庶族地主中的很多人出身貧微,或者有過艱難的奮斗經歷,他們更了解民間的疾苦和社會矛盾所在。許多政治上不得意或者主動放棄仕途的知識分子,走向社會底層授業解惑,宣傳儒家講求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規范,擔負起教化百姓的重擔。他們為文化向社會底層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唐朝物質經濟的高度發達,庶族地主構成的新文化隊伍的結成并不斷壯大,教育的深入普及發展再加上唐朝寬松的社會環境和思想氛圍,都對“俗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使參與和享受文化的社會階層逐漸下移。精英文化被廣大群眾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應的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顯示出空前活躍的氛圍。——唐偉《試論唐朝文化的普及》材料二 唐時印度的熬糖法、東南亞的植棉和棉織技術的傳入印度的佛教藝術、西域樂舞的傳入,使唐代文化更顯得多彩多姿。而敦煌寶窟中的壁畫和雕塑,更是對外文化交流的藝術結晶。通過開放,唐文化深刻地影響了周圍各國:南被東南亞;西南至印度;東方則哺育著日本、朝鮮,加速其進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則通過伊朗而與希臘、羅馬的文化相交流,既豐富了自己,又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因而提高了當時在國際上的地位。唐代中國與各國頻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寫下了動人的篇章。鑒真東渡日本時,帶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參加了唐招提寺的建筑,至今鑒真仍為日本人民所懷念。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國文化的影響,津津樂道唐人、唐樂、唐詩和唐 代書法等。——據劉海峰《試論唐代文化的開放性》(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唐朝文化開放性的影響。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遨,于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衛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墻。玠先有羸疾,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時人謂“看殺衛玠”。——(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材料二 中國文明的獨特個性亦內在地體現于審美之中。周代以來,特別是先秦諸子之后,中國人就已經有了儒道互補的審美傳統。……魏晉時期的審美,曾試圖廢儒而重道,但卻是頹廢而變態的。然而盡管如此,魏晉審美的定勢卻對中國往后的藝術實踐具有極大的影響。唐代開國之后不久,便有一種新的審美意向在成長和發展,到開元、天寶年間,蔚為大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使漢魏舊學(北朝)與齊梁新聲(南朝)相互取長補短,推陳出新;另一方面,中外貿易交通發達,“絲綢之路”引進來的不只是“胡商”會集,而且也帶來了異國的禮俗、服裝、音樂、美術以至各種宗教。——摘編自《中國文明史》啟良著材料三 觀察兩幅唐代藝術品,回答問題。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魏晉時期流行怎樣的社會風氣并分析這種社會風氣形成的因素。(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代的審美意向有了哪些新發展并指出這些審美意向體現了唐朝怎樣的社會現實。參考答案:1.C【解析】樂器是古代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工具,鐘、鼓、罄等敲打樂器因不便攜帶在魏晉時期不被常用,說明人們不再常用這類樂器來表達情感,古琴、長笛、箏、琵琶等樂器因便于攜帶而活躍于社會上,說明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更加多元性、個性化,故選C項;市民階層的壯大是在明代,排除A項;傳統倫理觀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魏晉時期儒學發展遇到危機,但并沒有喪失正統地位,排除D項。2.C【解析】“決定宗教興亡”表述過于絕對,唐武宗大規模地“滅佛”之后,佛教并沒有走向消亡,故A項錯誤;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不符合“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統治者對佛道思想的態度的變化,再結合漢代以后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故C項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思想廣泛傳播,故D項錯誤。3.D4.D【解析】據材料“河隴”并結合所學知識,古代指河西與隴右,相當今甘肅省西部地區,與今天中亞地區接近,唐朝與中亞地區交往頻繁,故詩中的“胡人”當指中亞人,故選D項;印度在唐朝西南端,排除A項;大秦指古羅馬,與唐朝沒有直接接壤,排除B項;新羅在今天的朝鮮半島不與“河隴”接壤,排除C項。5.B【解析】通過題干可知,唐朝時期的萵苣、刀豆和菠菜都來自海外,據此可知,唐朝時期,其對外交往比較繁榮,故選B項;唐朝時期的萵苣、刀豆、菠菜都來自海外,不是本土所產,不能證明其農業的發達,排除A項;西域都護府設置在中國西北部,而題干中所提及的幾種蔬菜品種主要來自南部外域,排除C項;泉州的對外貿易在宋元時期非常發達,不是在唐朝時期,排除D項。6.B【解析】題干中“在《七部樂》中,除《清商伎》外,其余樂部都是邊疆和外國樂舞”,可知隋朝樂舞包容著大量非中原樂舞,故選B項;題干未比較樂舞哪個先進的問題,排除A項;題干提及的是樂舞——文化方面的交流,沒有提及經濟、政治交流,排除C項;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D項。7.B【解析】題干中“往來于絲綢之路的人們不再僅僅是商人和士兵,為尋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們也逐漸出現在這一時期”,可知絲綢之路有利于文化交流,故選B項;題干中提及唐朝絲綢之路上人們中增加了“尋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們”,而未提及唐朝的繁榮與否,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唐朝外國人來華,排除C項;題干中未提及唐代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排除D項。8.B【解析】題干中提及耬犁發明、推廣后,敦煌農業勞作省力、而谷物產量增長,故選B項;題干中提及的敦煌推廣耬犁后谷物增產,而沒有提及敦煌經濟落后情況,排除A項;題干中耬犁被推廣使用并使谷物增產,排除C項;以農為本是一種重農思想,題干未提及這方面意思,排除D項。9.A【解析】題干中“刊本”的意思是刻印的書本,雕版印刷術有利于圖書——儒家經書的批量出版,故選A項;題干中“這是儒家經書第一次出現刊本”中的“第一次”說明雕版印刷術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可能“取代”手抄本,排除B項;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唐朝末年印刷的《金剛經》,排除C項;題干中未提及宋代的宋詞,排除D項。10.C【解析】題干中 “制圖六體”是中國最早的地圖制圖學理論,它正確地闡明了地圖比例尺、方位和距離的關系,對中國西晉以后的地圖制作技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故選C項;《禹貢地域圖》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歷史地圖集,不是歷史沿革地圖集,且題干無法反映,排除A項;裴秀被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但題干無法反映,排除B項;D項與題干無法構成邏輯推理關系,排除D項。11.D【解析】題干中“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及老成,驗之行事”,可知《齊民要術》取自民間的歌謠和經驗,著書態度認真,故選D項;題干中無法反映《齊民要術》是一部總結性著作,排除A項;文獻資料包括有歷史意義的比較主要的書面材料,而《齊民要術》既有文獻還有實踐經驗,排除B項;《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但題干中無法反映出內容豐富,排除C項。12.A【解析】題干中“亦至魏、晉而始盛,而其源則實自魏之三祖開之”,并結合所學可知,源頭應該是比晉早的曹魏政權,故選A項;北魏存在于386—534年,晚于西晉(266——317年),排除B項;東魏存在于534—550年,排除C項;西魏存在于535——556年,排除D項。13.A【解析】圖片描繪了動作輕盈、急速旋轉、節奏鮮明的胡旋舞,體現了畫家對胡旋舞姿的感受,故選A項;據材料無法得出胡旋舞在唐代傳入中原,排除B項;胡旋舞起初是民間舞蹈,后來才傳入宮廷,排除C項;胡旋舞者的身份不只有胡人,還有漢人等,排除D項。14.【答案】C【解析】朝鮮半島長期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是中原文化的范圍,故①正確;日本是中原文化向東傳播的結果,隋唐時期尤為明顯,故②正確;越南是中原文化向南擴張的結果,其文化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故③正確;吐蕃即今天的西藏地區,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文化圈是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故④錯誤;南詔即云南地區,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不屬于國際影響,故⑤錯誤;選擇C項符合題意。15.B【解析】根據“不以你日本粗鄙落后,愚昧無知而將其視為可欺可壓任我宰割的犬羊”“我之優秀,任爾學之”,結合所學,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學習我國先進文化和制度,并仿照我國進行了大化改新,促進了日本的封建化,故選B項;漢朝時期,由于交通條件限制,中國和日本的交流有限,排除A項;元朝時期,忽必烈兩次侵略日本都沒有成功,排除C項;清朝我國實行海禁、閉關鎖國政策,排除D項。16.A【解析】根據材料“公姓井,字真成,國號日本。才稱天縱,故能(銜)命遠邦。開元廿二年正月,終于官弟”可知此為唐代玄宗時期奉命來自日本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銘,故選A項;根據材料“才稱天縱,故能(銜)命遠邦。開元廿二年正月,終于官弟”可知此人奉命而來并非商人,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后,西方傳教士來華,排除C項;根據材料“才稱天縱,故能(銜)命遠邦。開元廿二年正月,終于官弟”可知此人奉命而來并非宗教人士,排除D項。17.A【解析】根據材料李白《少年行之二》“萬國衣冠,胡風洋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李白是唐朝詩人,詩描繪的是唐朝都城長安的景象,故選A項;東京是北宋都城,排除B項;臨安是南宋都城,排除C項;大都是元朝都城,排除D項。18.A【解析】根據材料“南海商船來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遠人盡有如歸樂,知是唐家全盛時”可知大食為古國名,即阿拉伯帝國,故選A項;唐以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排除B項;根據材料“遠人盡有如歸樂,知是唐家全盛時”可知“遠人”是指大食人、波斯人這些遠方來的人,排除C項;根據材料“遠人盡有如歸樂,知是唐家全盛時”可知此首寫唐代全盛時的對外交流活動,全盛時期是開元盛世時期,排除D項。19.(1)原因:①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為唐代文化普及的主要新興力量;②庶族地主更了解民間的疾苦和社會矛盾所在;③民間的知識分子走向社會底層宣講儒家教化百姓;④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為文化普及提供物質保障;⑤唐朝重視科舉考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結合起來。(2)影響:①文化開放性促進唐朝的文化技術的發展;②文化開放性擴大唐朝文化的影響,提高國際地位;③文化開放性密切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關系;④文化開放性促成東亞文化圈的形成,并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解析】(1)據材料一“庶族階層地位的迅速上升,成為唐代文化不斷普及的主要新興力量”,得出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為唐代文化普及的主要新興力量;據材料一“新興的庶族地主中的很多人出身貧微,或者有過艱難的奮斗經歷,他們更了解民間的疾苦和社會矛盾所在”,得出庶族地主更了解民間的疾苦和社會矛盾所在;據材料一“許多政治上不得意或者主動放棄仕途的知識分子,走向社會底層授業解惑,宣傳儒家講求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規范,擔負起教化百姓的重擔”,得出民間的知識分子走向社會底層宣講儒家教化百姓;據材料一“唐朝物質經濟的高度發達…都對‘俗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得出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為文化普及提供物質保障;結合所學知識,唐朝文化普及還與唐代的考試制度相關,得出唐朝重視科舉考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結合起來。(2)據材料二“唐時印度的熬糖法、東南亞的植棉和棉織技術的傳入印度的佛教藝術、西域樂舞的傳入,使唐代文化更顯得多彩多姿”,得出文化開放性促進唐朝的文化技術的發展;據材料二“通過開放,唐文化深刻地影響了周圍各國”,得出文化開放性擴大唐朝文化的影響,提高國際地位;據材料二“唐代中國與各國頻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寫下了動人的篇章”,得出文化開放性密切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關系;據材料二“南被東南亞;西南至印度;東方則哺育著日本、朝鮮,加速其進入文明之邦的步伐”并結合所學得出文化開放性促成東亞文化圈的形成,并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20.(1)社會風氣:以貌取人,精神頹廢,浮華虛無,缺乏道義。形成因素:社會動蕩;世家大族掌控政權,社會階層趨于固化;道教興起,佛教傳入使儒學面臨危機。(2)新發展:崇尚壯麗、健美、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健康豐滿的價值取向。社會現實:經濟上國力強盛;政治上和諧統一;思想多元,文化上兼收并蓄。【解析】(1)第一小問風氣,據材料一“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遨,于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得出以貌取人;據材料二“魏晉時期的審美,曾試圖廢儒而重道,但卻是頹廢而變態的”,得出精神頹廢,浮華虛無,缺乏道義。第二小問因素,結合所學知識,聯系魏晉的政局,得出社會動蕩;結合所學知識,聯系魏晉的選官制度,得出世家大族掌控政權,社會階層趨于固化;據材料二“試圖廢儒而重道”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道教興起,佛教傳入使儒學面臨危機。(2)第一小問新發展,據材料三中的顏真卿的書畫和《宮廷仕女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崇尚壯麗、健美、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健康豐滿的價值取向。第二小問社會現實,首先要緊扣新發展這一核心,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以從經濟、政治、文化方面來思考,從而得出:經濟:國力強盛;政治:和諧統一;思想:據材料二“‘絲綢之路’引進來的不只是‘胡商’會集,而且也帶來了異國的禮俗、服裝、音樂、美術以至各種宗教”,從而得出思想多元,文化上兼收并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