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化學方程式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2、從微觀角度認識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沒有增減。 3、對學生進行自然科學方法論的教育:由個別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的認識規律。【教學重點】 質量守恒定律的涵義及運用【教學難點】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運用(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質量守恒的本質)【課前準備】 ?、俳M:托盤天平、砝碼、錐形瓶、藥匙、橡皮塞、橡皮圈、小氣球、紅磷、酒精燈。 ?、诮M:托盤天平、砝碼、鑷子、小燒杯、硫酸銅溶液、小鐵釘。 ?、劢M:托盤天平、砝碼、坩堝鉗、酒精燈、火柴、鎂條、石棉網、 ?、芙M:托盤天平、砝碼、小燒杯、小試管、碳酸鈉、稀鹽酸。【教材分析】 本課題包括質量守恒定律與化學方程式兩部分。學習質量守恒定律,同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的實質,知道了一些化學反應和文字表達式,結合質量守恒定律,已經完全具備了學習化學方程式的基礎?;瘜W方程式中,用簡練的文字準確敘述了化學方程式的意義。本課題是今后學習化學反應及各種規律的基礎。【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互動-探究式”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創設情境]有一位科學家叫波義耳,曾經做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塊錫放在敞口的容器中稱量,然后煅燒,再去稱量時,發現變重了,因此,他認為,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發生了變化。而另一位科學家叫羅蒙諾索夫,將同樣一塊錫放在密閉的容器稱量,然后煅燒,再去稱量時,發現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因此,他得出結論: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保持不變。究竟誰對誰錯呢?下面我們再通過實驗來進行探究。演示實驗 第①個實驗:用托盤天平、砝碼、錐形瓶、藥匙、橡皮塞、橡皮圈、小氣球、紅磷、酒精燈等用品探究紅磷跟氧氣在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的關系。 探究下面問題:錐形瓶上為什么要系一小氣球?不系小氣球會怎么樣?(防止由于反應產生氣體沖開吸濾瓶塞), 第②個實驗:用托盤天平、砝碼、鑷子、小燒杯、硫酸銅溶液、小鐵釘等用品探究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的關系。 (提醒學生注意實驗現象:特別是溶液顏色的變化、與鐵釘表面的變化。) 第③個實驗:用托盤天平、砝碼、坩堝鉗、酒精燈、火柴、鎂條、石棉網等用品探究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前后物質總質量的關系。注意實驗的現象。 第④個實驗:用托盤天平、砝碼、小燒杯、小試管、碳酸鈉、稀鹽酸等用品探究碳酸鈉與鹽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的關系。讓學生說說:[提出問題]要求學生說出每個實驗的實驗現象,以及實驗結果教師適時的加以鼓勵。 第①②兩組都得到反應前后物質質量沒有什么變化。第③④兩組都得到反應后質量減輕。讓學生分析[互動討論]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為什么在剛剛的實驗中,第③④組的同學所得到的結論與第①②組的結論不同呢?討論后得出結論:第三組:鎂帶在空氣里燃燒,是鎂和氧氣發生了化學反應。但實驗中產生了大量的白煙,(沒有收集到)所以質量發生了變化。 第四組:反應后的質量逐漸變小,是由于燃燒時產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如果這兩組實驗都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則應該與第①②組的結論相同。熟悉課本:[閱讀理解]閱讀課本最后一段后。說說“為什么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 ”在化學反應中,只是由于發生了原子間的重新組合,才使反應物變成生成物,但在這一變化中,有三方面不變:原子的種類不變原子個數不變。③原子質量不變所以,反應前和反應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由此得到了一條重要的規律:質量守恒定律。閱讀課本第一段。掌握這一條規律。一起來說說:鋼鐵生銹、煤炭燃燒等化學反應,討論這些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是增加,是減少,還是不變 活學活用:[鞏固練習]①1克氫氣與8克氧氣剛好完全反應則生成 克水;若是1克氫氣與9克氧氣反應則生成 克水。說說為什么? ②某反應A→B+C中一定量的A反應片刻后生成56克B和44克C,則實際發生分解的A是 克。 ③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對于反應A2+3B2=2C,其中生成物C的化學式用A、B可表示為 或 。教師點撥:[教師點撥] ?、儋|量守恒定律適應于一切化學變化,但不適應物理變化。②只有參加了反應的物質質量才可計算在內。③在化學反應中,物質與分子的種類一定變化而分子個數不一定變化。④兩種離子的顏色:Cu2+(藍色) Fe2+(淺綠色)。課后練兵:[課后練兵] ?、傧灎T燃燒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則蠟燭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有 元素。 ?、赥NT是一種烈性炸藥,它爆炸時發生如下化學反應:TNT+21O2=28CO2+10H2O+6N2,則組成TNT的元素有 ,其原子個數比為 。③在化學反應A+2B=C+2D中,有8.5克A與17.5克B恰好完全反應,生成5克C,同時生成D的質量為 克。[課后反思]。。。 探究式教學中如何發揮教師的的指導作用。本節課設計實驗有白磷燃燒、鐵與硫酸銅溶液、鎂條燃燒。探究活動多,學生參與多,活動形式開放。在組織這么多活動的同時,要組織學生總結出守恒定律,要分析原因,要鞏固應用守恒定律,還要組織進行裝置的創新改進。教師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而更重要的是引導者。教師給學生的不應是平坦的道路,而應是正在修建的橋樁或是杠桿的支點,讓學生自己搭建橋梁,操起杠桿實現應有跨越。板書設計 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 一、質量守恒定律: 參加化學反應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二、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